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3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47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51.
番石榴实蝇寄主选择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智英  赵波  张亮  梁华娟 《昆虫知识》2011,48(2):359-363
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Bezzi)是一种为害多种水果的害虫,近年来在云南的元江暴发成灾。本试验选择番石榴实蝇的常见寄主:梨、芒果、苹果、桃、橙及芒果的不同品种进行室内试验,比较番石榴实蝇雌虫产卵对寄主的选择性及不同寄主对番石榴实蝇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番石榴实蝇雌虫对5种供试水果的寄生选择性大小依次为桃>梨>芒果>橙>苹果;番石榴实蝇对芒果不同品种的寄生选择性为三年芒>台农行1号>虎豹牙>胭脂芒>鹰嘴芒;番石榴实蝇在不同寄主上的蛀果期(卵及幼虫的历期)具有极显著的差异,以寄生桃和芒果的最短;从梨和苹果上饲养出的蛹最轻,且极显著低于其它寄主上饲养出来的蛹重;苹果上寄生的番石榴实蝇蛹重与蛀果期呈显著的正相关,而寄生梨的番石榴实蝇蛹重与蛀果期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结果表明,番石榴实蝇雌虫产卵对不同寄主或同一寄主不同品种有明显的选择性,且该选择行为与其后代的生长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52.
【背景】取食经历对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行为具有较大影响,影响天敌昆虫寄主专一性测定的设计和结果解释。【方法】采用选择性试验,观察了入侵豚草的重要天敌——广聚萤叶甲成虫羽化后取食不同植物对其后续产卵寄主选择的影响。【结果】与取食豚草的试虫相比,有取食三裂叶豚草、苍耳或菊芋经历的成虫选择苍耳产卵的频次增加,不再对豚草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偏好性。对产卵识别期的Cox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成虫早期取食不同植物,对后续产卵选择有显著影响,成虫羽化后如果先取食豚草或三裂叶豚草,则选择苍耳产卵的倾向显著低于豚草;但如果先取食苍耳、菊芋和农家向日葵,则选择苍耳产卵的倾向与豚草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由此推测,广聚萤叶甲初羽化成虫取食的植物对其后续产卵选择具有较大影响,因而在寄主专一性测定中应关注测试前饲喂的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53.
漫话蜘蛛     
从蜘蛛的生物学特性、蛛网与蛛丝、蜘蛛捕食、蜘蛛的婚配与生殖和蜘蛛毒液的应用几方面概述了蜘蛛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4.
捕食风险及其对动物觅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捕食风险的涵义及其对猎物动物觅食行为的影响、猎物动物面对捕食风险时的反应进行了论述。捕食风险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定时间内猎物动物被杀死的概率。当捕食风险存在时 ,动物会选择相对安全但觅食效益较低的地点觅食 ;由于死亡率和消化方面的限制 ,一般都会产生食谱收缩 ;觅食活动方式的时间格局也会因捕食风险而发生改变 ,如水生动物的昼夜垂直迁移、某些陆生动物昼行性与夜行性活动的转换、月光回避等。在与捕食者发生遭遇时 ,猎物动物的主要反应是 :①发出某些信号以阻止捕食者的追捕 ;②靠近并注视捕食者 ;③逃逸 ;④在一定的时间恢复觅食活动。在以往的研究中 ,对捕食者种类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 ,而对猎物如何判断捕食者丰富度信息、估计风险程度等方面则知之甚少 ;同时 ,对捕食风险水平的调控、对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也较少涉及。在今后的研究中 ,还应该考虑研究的尺度问题 ,因为在不同尺度的环境条件下 ,猎物动物对于捕食风险的反应可能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55.
通过林间接种式放菌及其后一周年的野外调查,从林间采集到30种寄主昆虫及从土壤、落叶和气流中分离到119株球孢白僵菌.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它们属于32个不同酯酶型,呈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释放菌株所属的酯酶型02包括从11种昆虫上分离出的18个菌株,表明林间释放的菌株已成功地在不同寄主昆虫种群中宿存下来,并以常发的地方病状态存在于松毛虫及松灰象甲等12种昆虫种群之中;当林间目标寄主缺乏时,其它寄主可将食物链维系下去.其它酯酶型分别包括1~23个菌株.一周年内的寄主转移动态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在松林生态系统中不同寄主间可转移寄生.每个酯酶型中的菌株对松毛虫的毒力相差很大,表明球孢白僵菌在松林中的延续和扩散流行不是1条路线,每个酯酶型至少代表食物网上的1条支链.有些环节的寄主连接了不同的酯酶型,使松林中食物网变得十分复杂,另外。从土壤、枯枝落叶层、林冠层和空气中分离到的球孢白僵菌分属于不同的酯酶型,表明松林中还存在着复杂的腐生食物链,有利于松毛虫及其它害虫的持续控制。  相似文献   
56.
云南省榕小蜂和榕树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榕小蜂是榕树(Ficus spp.)唯一的传粉昆虫,榕树隐头果又是榕小蜂唯一的寄主:榕树必须依靠榕小蜂传粉才能获得有性繁殖;而榕小蜂又必须依靠榕树隐头果内的瘿花作为食物和栖息场所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因此两者间有着不可互缺的互惠共生关系,二者缺一就面临着两类物种同时消亡和群落的灭绝。云南是中国榕树和榕小蜂种类最丰富的省份。本文报道了在云南采集到的榕小蜂类群,隶属12属50种。云南的榕树和榕小蜂主要分布在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的河谷和海拔1600m以下区域:随着海拔的升高,两类物种数量随之减少,到了海拔3700m以上地区,除了人工种植外,已无自然分布的榕树种群。榕小蜂的个体数量、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都是在滇南地区热带雨林内最高,滇西北的高山峡谷区最低。  相似文献   
57.
三突花蛛捕食速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文华  鲁敏  陈建 《蛛形学报》2004,13(1):33-39
本文研究了三突花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在不同条件下对果蝇的捕食速度.结果表明,蜘蛛的捕食速度与蜘蛛的步足长度、身体长度无关,而与性别、温度、饥饿程度有显著关系.25 ℃为三突花蛛捕食的最适温度,14 ℃和34 ℃即温度过低或过高时,它的捕食速度显著减慢;三突花蛛在饥饿3~4 d时的捕食速度最快;雄蛛的捕食速度显著大于雌蛛.蜘蛛的共存,如雌蛛-雌蛛、雄蛛-雄蛛、雌蛛-雄蛛共存,对捕食的速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2雄蛛共存时,各自的捕食速度显著减慢;2雌蛛共存时,各自的捕食速度变化不显著;1雌蛛1雄蛛共存时,雌蛛的捕食速度降低不显著,而雄蛛的捕食速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8.
张爱兵  李典谟  陈建  张真 《昆虫知识》2004,41(2):146-149
初步考证了我国重要的森林害虫———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及其寄主松 (科 )属植物的化石起源 ,认为马尾松毛虫衍生为一个新的物种的时间 ,不应早于中生代的侏罗纪 ,很可能是侏罗纪与白垩纪早期的某个时期 ;并初步探讨了第三纪以来中国古地质、古气候变化对现今马尾松毛虫的分布、遗传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及其历史成因的可能影响 ,文史还涉及许多重要的生物地质历史事件 ,对于理解马尾松毛虫在同样的地质时期的动态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9.
影响T-DNA转移的寄主植物细胞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过程中,寄主细胞因子参与农杆菌细胞与寄主细胞的识别与附着、毒性基因的表达以及T-DNA的跨膜运输和整合等过程.文章就这几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0.
暂时与群体分离的个体藏马鸡的反捕食警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欣 《动物学报》2004,50(1):32-36
通过与同伴分担捕食风险 ,生活在稳定群体中的个体动物可以获得长期的适合度利益 ,但同时它们不得不承担食物竞争所带来的潜在代价。这种代价常常取决于食物资源的类型。当好的食物资源出现时 ,一些个体可以离开群体而独享这种资源。了解这些临时游离者如何组织其反捕食行为 ,在进化生态学上是有意义的。藏马鸡 (Crossoptilonharmani)是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高山灌丛植被的一种典型的非繁殖季节集群鸟类。野外观察表明 ,为了独享好的食物资源 ,一些个体常常远离当前群体的活动范围。分离事件更可能发生于大的群体 ,但其发生率与参与者的数量呈负相关 ;而参与分离的个体愈多 ,分离持续的时间就愈长。分离者的个体警惕水平随着临时群体大小的增加而下降 ,遵从在其它自然大小鸟类群体所发现的一般性规律。分离行为的发生和持续时间被认为是个体对当前食物回报和捕食风险进行权衡的结果。这种利益 -代价权衡也可以解释藏马鸡所具有的强烈集群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