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8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2004年5—11月,对芜湖市镜湖大、小湖区水体中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的有性生殖及其与种群密度、水温、水体透明度、水体叶绿素a含量和轮虫总密度等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水温低于22℃或水体透明度大于一定值(小湖区SD>95cm,大湖区SD>100cm)时,长三肢轮虫不进行有性生殖;而当其本身的种群密度达到一定值(小湖区种群密度>122ind·L-1,大湖区种群密度>113ind·L-1)时才进行有性生殖.长三肢轮虫的混交雌体密度仅与其本身的种群密度以及水体中轮虫总密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水温、叶绿素a含量、水体透明度之间均无明显的相关关系;长三肢轮虫种群的混交率和受精率与水温、水体透明度、叶绿素a含量、轮虫总密度和长三肢轮虫种群密度之间也无明显的相关性.长三肢轮虫的有性生殖发生在种群增长的早期阶段,混交雌体以间断的、多循环的方式产生;最大混交率与最大种群密度同时出现,但最大受精率出现在种群即将消失时.  相似文献   
52.
53.
细菌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DNRA)过程能够将河口沉积物中的硝氮转化为氨氮,是河口生态系统中潜在的重要氮循环过程之一。本文介绍DNRA机理与分类,综述河口生态系统中DNRA的地位与影响,并总结河口生态系统中几种重要生态因子对DNRA过程的调控与影响。目前DNRA的机理还有待完善。深入研究各类河口生态系统中环境因子对DNRA的调控与影响机制,并研发新的研究方法,将为我国河口地区的水资源保护和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4.
竹叶兰的无菌播种和试管成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植物名称 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 Hochr)。  相似文献   
55.
本试验以一品红“旗帜”和“福星”两个品种的茎段和叶片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影响建立一品红再生系统的因素。筛选出一品红初代培养的适宜培养基。  相似文献   
56.
选取广西大青山3个13年生马尾松、杉木混交林样区,研究其生态系统的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混交林中两个树种的碳素含量各异。马尾松干、根、枝的碳素含量较高,分别为58·6%、56·3%、51·2%,叶和皮含量较低,变化幅度为46·8%~56·3%。各器官中按碳素含量的高低排列顺序为:干>根>枝>皮>叶;杉木皮、叶、干的碳素含量较高,分别为52·2%、51·8%、50·2%,碳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皮>叶>干>根>枝。从两个树种各器官碳总含量来看,马尾松要高于杉木。灌木层、草本层及地表凋落物层碳素平均含量分别为44·1%、33·0%及48·3%。土壤3个层次(60cm深)碳素含量为1·45%~1·84%,各层次碳素含量分布不均,表层(0~20cm)土壤碳素含量较高。针叶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t·hm-2)为85·35~101·35,平均为93·83,且均以马尾松生物量居多(占75·7%~82·6%)。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库的空间分布序列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层。植被层的碳贮量平均为51·91t·hm-2,占整个生态系统碳总贮量的29·03%;乔木层碳贮量占整个生态系统的23·90%,占植被层碳贮量的97·7%。乔木层碳贮量中,马尾松占的比例较大,为65·39%。碳贮量在两个树种各器官中的分配,基本与各自的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树干的碳贮量均最高,马尾松、杉木的树干碳贮量分别占各自碳贮量的53·23%、55·57%,树干的碳总贮量占乔木层碳总贮量的54%。其次,两个树种根也占较大比例,树根碳总贮量占乔木层碳总贮量的19·22%。马尾松、杉木枝、皮在各自碳的贮量中分配不同,马尾松枝占的比例要大于皮,而杉木则相反;凋落物层碳贮量平均为3·25t·hm-2,仅占1·82%;林地土壤层(0~60cm)碳贮量是相当可观的,平均为123·43t·hm-2,占69·02%。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年净生产力为11·46t·hm-2·a-1,有机碳年净固定量为5·96t·hm-2·a-1,折合成CO2的量为21·88t·hm-2·a-1。  相似文献   
57.
东北黑土区片蚀和沟蚀对土壤团聚体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姜义亮  郑粉莉  王彬  温磊磊  沈海鸥  易祎 《生态学报》2013,33(24):7774-7781
土壤侵蚀方式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土壤团聚体破碎程度及流失过程的不同。基于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对比研究了黑土坡耕地片蚀和沟蚀对土壤团聚体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和100 mm/h降雨强度下,沟蚀试验处理的侵蚀量分别是片蚀试验处理的1.42倍和3.51倍左右。在片蚀试验处理下,当降雨强度由50 mm/h增加至100 mm/h时,侵蚀泥沙中微团聚体(< 0.25 mm)含量由45.7%增加至74.2%;而在沟蚀试验处理下,侵蚀泥沙中以大团聚体(≥0.25 mm)为主,其占团聚体流失量为65.5%。片蚀试验处理下,50 mm/h降雨强度时,侵蚀泥沙中 > 5和2-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均小于沟蚀处理,而其它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均大于沟蚀处理;在100 mm/h降雨强度下,侵蚀泥沙中团聚体各粒级的含量均小于沟蚀处理。与试验土壤相比,表征团聚体流失的两个特征指标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明显减少;在两种降雨强度下,片蚀试验处理的MWD和GMD均明显小于沟蚀处理。研究还发现MWD和GMD两种团聚体指标均能反映黑土农耕地坡面片蚀和沟蚀方式下的团聚体流失特征,且MWD能够更好的反映出雨强变化时两种侵蚀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流失特征。  相似文献   
58.
为了探讨4种饮用水对小鼠固有免疫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本研究将ICR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纯水组、过滤水组、自来水组和矿泉仿生水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共4批。各组小鼠自由饮水摄食90 d,分别进行碳廓清实验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应用LDH法检测NK细胞活性,同时测定胸腺和脾脏指数,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CD4+和CD8+百分比,并计算CD4+/CD8+比值。研究显示,各组小鼠的体重增长、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吞噬指数α、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小鼠脾细胞表面标志物CD4+百分比和CD8+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滤水组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指数、NK细胞活性高于纯水组和矿泉仿生水组(p0.05);自来水组NK细胞活性高于过滤水组、纯水组和矿化水组(p0.05);过滤水组吞噬率高于矿泉仿生水组(p0.05);自来水组、过滤水组、矿泉仿生水组的小鼠CD4+/CD8+比值均高于纯水组(p0.05);其余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表明,长期饮用过滤水对小鼠固有免疫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过滤水和矿泉仿生水对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有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59.
为了解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分泌蛋白的典型特征,本研究通过SignalP、ProtCompB、TMHMM、Phobius、LipoP、TatP、MEME和BLAST等多种分析程序对多粘类芽孢杆菌SC2菌株的全基因组共5 439条蛋白质序列进行生物信息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146个具有典型信号肽的SPⅠ(Signal peptidase Ⅰ)分泌蛋白。信号肽序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氨基酸依次是亮氨酸、丙氨酸和丝氨酸。对信号肽的切割位点分析发现与枯草芽孢杆菌等一致,均为A-X-A型。通过MEME对信号肽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一种保守基序。最后用BLAST分析发现,在146个分泌蛋白中,89个具有功能描述的分泌蛋白,主要是细胞生长代谢及生物降解酶类,其余57个皆为功能尚未明确的假定蛋白。本研究获得了多粘类芽孢杆菌SC2菌株分泌蛋白的信息,为进一步研究多粘类芽孢杆菌的蛋白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0.
研究人工林径向生长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人工林合理经营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文对在辽东山区广泛栽培的黄花落叶松(Larix olgensis)和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人工林, 运用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建立了辽宁草河口和湾甸子林场落叶松人工林年表, 分析了落叶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气候条件、树种、立地条件和林分因子(林龄、密度、蓄积量等)的相对影响程度。结果发现在影响年轮-气候关系的因素中, 气象因子的潜在蒸发散(PET)的影响力最大; 林龄、密度和蓄积量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中龄落叶松人工林径向生长主要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 成熟落叶松人工林径向生长主要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 而其他因素, 如树种、立地条件等的影响作用不大。这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随着林龄增加, 林分会逐渐受到气温升高导致的水分亏缺的限制, 导致明显的生长下降趋势, 因而气候变暖对成熟落叶松人工林威胁更为严重, 所以要注重对成熟林的优先保护, 同时可以预测, 随着东北地区今后气候进一步变暖, 可能将逐步影响到林龄更小的林分的生长, 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在落叶松人工林经营中采取科学的措施来更好地应对未来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