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陕西红碱淖普通燕鸥和鸥嘴噪鸥的繁殖生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9年4~7月,采用定点观察法和逐巢清点法,对陕西省红碱淖地区普通燕鸥(Sterna hirundo)和鸥嘴噪鸥(Gelochelidon nilotica)的繁殖生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者都是4月末迁至红碱淖,并于5月中旬进入繁殖期。普通燕鸥和鸥嘴噪鸥都选择在湖心岛上营巢,普通燕鸥巢址沿岛边缘四周呈线状分布,而鸥嘴噪鸥位于岛中央向外扩散呈块状分布。对食物调查发现,两者在食物资源利用上存在部分生态位分离。巢址分布格局差异性和食物资源利用生态位部分分离是两者能在同一领域共存的主要原因。对雏鸟的体重等形态参数进行Gompertz曲线方程拟合,结果表明,两种雏鸟生长状况的差异性从另一面也可以反应二者种间竞争压力的缓和。另外,从一定的角度分析了两者与遗鸥(Larus relictus)的伴生关系。  相似文献   
52.
杨岚 《动物学研究》2005,26(6):602-602
在最近整理标本的过程中,作者发现1981年4月13日采自云南昆明滇池草海的一只红嘴巨燕鸥(Sterna caspia),为云南鸥科(Laridae)鸟类种的新记录。据约翰.马敬能等(2000)记录,红嘴巨燕鸥(Sterna caspiaPallas,1770,Caspian Tern)中文名为红嘴巨鸥。作者考虑该种鸟类隶属于鸥科的燕鸥属(Sterna),故建议将中文名修订为“红嘴巨燕鸥”。鉴别特征:体形较大,体重610g,体长470mm,嘴峰长60mm,翅长340mm,尾长160mm,跗长40mm。前额、头顶至后枕白色,布有黑色纵纹,枕部和眼下的纵纹较为密集而粗著,眼先和额部的纵纹较纤细而稀疏。背部和两翅表面银灰…  相似文献   
53.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全序列,对采自陕西红碱淖湿地繁殖的遗鸥Larus relictus、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普通燕鸥Sterna hirundo和鸥嘴噪鸥Gelochlidon nilotica的序列特征进行了分析.联合已知该基因全序列的其它32种鸟类,构建了36种鸟类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并确定了4种鸥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结果表明:4种鸥Cytb基因全长均为1 143 bp;MP、ML和Bayes树拓扑结构大致相同,支持遗鸥、渔鸥Larus ichthyaetus和地中海鸥Larus audouinii、Larus melancephalus划归为黑头鸥族;棕头鸥划归为面具族;遗鸥与地中海鸥亲缘关系较近,与渔鸥次之,与棕头鸥亲缘关系较远;普通燕鸥和鸥嘴噪鸥均划归为黑帽族;燕鸥属和凤头燕鸥属亲缘关系较近,噪鸥属较为古老,是较早分化出的一支;鞘嘴鸥科作为单型科,受不同选择压力导致和鸥类亲缘关系甚远;建议将灰头鸥Larus cirrocephalus移人巾头鸥族;鸥科、燕鸥科和剪嘴鸥科的拓扑结构未能准确解析,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4.
2010年夏季白令海小型浮游植物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0年7月10-19日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考察船在白令海(52°42.29′-65°30.23′ N, 169°20.85′ E-179°30.37′ W)采集的70份水采样品,共鉴定小型浮游植物5个门类143种(含变种和变型).其中硅藻门37属95种,甲藻门15属44种,绿藻门2属2种,裸藻门和金藻门各1属1种.聚类分析表明: 调查海区浮游植物可分为深水区群落和浅水区群落.深水区群落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和白令海海盆,种类组成主要以温带大洋性种西氏新细齿状藻、大西洋角毛藻和广布种菱形海线藻、扁面角毛藻为主,浮游植物的丰度较低,种间分配均匀,优势种不突出,种类多样性指数高;浅水区群落分布于白令海陆坡区和北部陆架区,主要由近岸冷水种诺登海链藻、叉尖角毛藻和广温广盐种丹麦细柱藻、旋链角毛藻等组成,浮游植物的丰度高,种间分配不均匀,优势种突出,种类多样性指数低.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58722 cells·L-1,变化范围在950~192400 cells·L-1,站间差异显著.平面分布趋势总体呈白令海陆架区>白令海陆坡区>白令海海盆>太平洋西北部海域.垂直分布均以表层浮游植物丰度较低,至温跃层附近出现高值.不同水域温跃层的差异决定了其垂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55.
68株北极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鉴定以及部分酶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北极海水样品中分离产蛋白酶细菌,并对其进行初步的分类鉴定,为低温蛋白酶的低温适应性及其应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酪蛋白筛选培养基低温培养的方法从北极水样中分离出68株产蛋白酶细菌,采用16S rRNA基因PCR-RFLP(限制性酶切多态性)方法及传统的表型特性分析对所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分类,每种细菌类型各取1株代表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GenBank数据库blast分析以及通过DNAMAN软件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对代表菌株的蛋白酶酶学性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68个菌株可归为3种类型(54.41%、42.65%和2.94%),分别以菌株6、11和52为代表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11与比目鱼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scophthalmum)具有98.24%的同源性;菌株52与嗜根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rhizophila)具有98.55%的同源性;菌株6与Stenotrophomonas rhizophila具有96.50%的同源性,可能为该属的新物种。对3种类型代表菌株进行表型性状研究显示,菌株6、11和52为革兰氏阴性、直杆状、不产胞外脂肪酶和淀粉酶,具有强的蛋白酶活性。菌株6的蛋白酶最适酶活温度为55℃,最适宜pH为6.7;菌株11的蛋白酶最适酶活温度为40℃,属于低温酶,最适酶活pH约为8.5;菌株52的蛋白酶最适酶活温度为65℃,最适酶活pH为7.4。【结论】本文首次报道了Stenotrophomonas和Chryseobacterium的菌株在北极海水样品中的分布,充实了极地产蛋白酶菌的种属分布多样性,为后续低温蛋白酶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6.
全球北极底栖生物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爱原  林荣澄  郭玉清 《生态学报》2015,35(9):2789-2799
以Thomson Reuters的Web of Science信息平台提供的SCI-E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到从1991年至2012年期间全球北极底栖生物研究论文2127篇,利用Note Express软件,分析22年间论文发表的年度、国家、机构、作者、期刊和学科等方面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全球北极底栖生物研究论文数量、篇均作者数和篇均参考文献数都在逐年增加;2)研究论文涉及58个国家或地区,位于前7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德国、加拿大、挪威、俄罗斯、英国和丹麦;美国、加拿大、挪威和丹麦是该领域国际合作研究最主要的国家;3)论文涉及1364个机构,前20名的研究机构中,美国有6家,德国、加拿大和挪威各有3家,俄罗斯和丹麦各有2家,波兰有1家。俄罗斯、丹麦、波兰、德国和挪威超过60%的研究力量集中在位列前20位的相关机构中。俄罗斯科学院论文总量排列首位,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中心和基尔大学论文的h指数最高为32;4)论文涉及最多的4个学科是海洋与淡水生物学、生态学、海洋学和多学科地球科学。Polar Biology和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是发表该领域最核心的期刊。还对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从文献计量学角度揭示了全球北极底栖生物研究现状,为提升我国该领域研究的国际竞争力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7.
陕西红碱淖棕头鸥孵卵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青雄  肖红  杨超  刘铮 《生态学杂志》2015,34(3):760-764
2014年5—6月,应用e-Science信息技术,对红碱淖棕头鸥的孵卵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孵化阶段昼夜间孵卵节律分别为:孵化前期换孵次数7.88±1.08(n=39)、5.00±0.89(n=39),坐巢方向变换27.75±2.04(n=39)、14.37±1.72(n=39),翻卵次数27.13±2.02(n=39)、11.25±1.08(n=39);孵化中期换孵次数3.11±0.19(n=65)、1.32±0.11(n=65),坐巢方向变换23.37±0.91(n=65)、10.95±0.86(n=65),翻卵次数21.11±1.11(n=65)、8.47±0.77(n=65);孵化后期换孵次数3.17±0.22(n=42)、0.95±0.05(n=42),坐巢方向变换20.06±1.46(n=42)、6.62±0.84(n=42),翻卵次数22.39±1.78(n=42)、5.33±0.55(n=42)。当大风或大雨时,对同一孵化阶段的换孵次数、坐巢方向变换和翻卵次数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双亲交替换孵主要集中于04:00—10:00、12:00—14:00等时间段内。孵化后期,亲鸟坐巢时长达到(713.29±40.62)min(n=42)。棕头鸥通过调节昼夜间的孵卵节律来控制卵的温度,以保证昼夜间卵胚胎的正常发育。同时与同域分布繁殖的遗鸥的孵卵节律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8.
象牙,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上佳的制作工艺品的原料,随着人们大肆捕杀,生活在非洲和亚洲的大象数量日益减少,大象也成了稀有的受保护动物。在地球生命发展的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些长着“大象牙”的哺乳动物,比如很可能与人类捕杀有关而灭绝了的长毛象猛犸就是一例。其实,在现今的地球北极海疆,也生活着一类大象的“亲戚”——独角鲸。  相似文献   
59.
三种北极石竹科植物的挥发油成分及其化学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GC/MS方法对采自北极的Stellaria crassipes,Cerastium arcticum和Cerastium regelii 3种石竹科植物挥发油成分进行了研究,共得到54种化学成分,对这些挥发油成分的进一步分析,证明了Stellaria和Cerastium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60.
2001年10月,当我踏上北极大地,参观了位于北纬68度的特罗姆瑟极地探险展览馆,瞻仰了位于北纬78度的阿蒙森北极探险时住过的小屋后,对北极探险史有了更真切的了解。 北极最低温度为零下69摄氏度。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挪威、荷兰、英国、俄罗斯、美国等国的探险先驱们,为了破解北极之谜,或为了他们国家的利益、抑或为了他们个人的荣誉,先后踏上北极冰原。他们与危险相伴,与寒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