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北极-第三纪成分在喜马拉雅-横断山的发展及演化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孙航 《云南植物研究》2002,24(6):671-688
通过古植物学及古地史资料,论述了北极地区在第三纪早期气候变迁对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植物区系形成的影响,并通过一些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的特征类群;杜鹃属,槭树属,柳属,桦木属和桤木属以及一些草本类群虎耳草科的落新妇族,金腰属和虎耳草属,忍冬科的莛子镳属的分布式样和起源分化的分析,说明了喜马拉雅-横断山区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这些北方起源的,北极-第三纪成分迁移是现代喜马拉雅-横断山植物区系成分的一个重要来源,并且讨论了喜马拉雅-横断山植物区系同北方植物区系可能的迁移路线,指出西南-秦岭-东北通道即西南沿四川盆地经秦岭和黄河至东北和西伯利亚和“中亚高地通道”即向西经帕米尔高原同北方交流,向东经西南-秦岭-东北通道迁移交流是喜马拉雅-横断山植物区系成分同北方交流的主要路线,由于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反复作用,各类成分在该地区保存,汇集,分化发展,使得该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成了北极-第三纪中心消失以后,在近代形成的温带和高山植物区系新的发展和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12.
楚科奇海及其海台区粒度分级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子琳  陈建芳  张涛  陈忠元  张海生 《生态学报》2007,27(12):4953-4962
2003年夏季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楚科奇海及其海台区进行了叶绿素a浓度与初级生产力的现场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海区叶绿素a浓度范围为0.009~30.390μg/dm3。表层浓度为0.050~4.644μg/dm3,平均值为(0.875±0.981)μg/dm3;陆架区次表层和底层的浓度高于表层,海台区深层水的浓度较低,200m层的浓度为(0.015±0.007)μg/dm3。水柱平均叶绿素a浓度区域性特征明显,陆架区高于海台区。R断面进行3趟重复观测,平均叶绿素a浓度分别为(2.564±1.496)μg/dm3,(1.329±0.882)μg/dm3和(0.965±0.623)μg/dm3,浓度呈下降趋势。观测站潜在初级生产力为0.263~4.186mgC/(m.3h),陆架区平均潜在初级生产力((2.305±1.493)mgC/(m.3h))比海台区((0.527±0.374)mgC/(m.3h))高近4倍。平均同化数为(1.22±1.14)mgC/(mgChla.h)。观测区细胞粒径>20μm的小型浮游生物对总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率分别为63.13%和65.16%,细胞粒径2.0~20μm的微型浮游生物和细胞粒径<2.0μm的微微型浮游生物对总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率相差甚小,其对总叶绿素a浓度的贡献率分别为19.18%和17.69%,对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率分别为20.11%和14.73%。  相似文献   
13.
冷冻你     
当太阳的直射点逐渐移往南半球时,冬天就开始向我们走来,生活在地球最寒冷区域之一的北极熊也即将展开它漫长的冬眠。动物在冬眠的时候,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减缓,几乎不需要补充外界的食物就  相似文献   
14.
彭方  彭晓娅  方贻霄 《微生物学通报》2023,50(12):5505-5517
南极和北极区域存在着苔原、冻土、海洋、冰川、湖泊和高山等多种地质地貌,其低温、干燥、强辐射和贫瘠等环境形成了独特而多样化的微生物群落,是微生物资源的宝库。本文对极地微生物的低温酶、多糖以及其代谢产物(抗菌活性物质、表面活性剂、色素、挥发性有机物等)的功能和应用进行了概述,综述了极地微生物及其模式菌株的种类和保藏量,以及极地微生物专利申请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现况,探讨了在极地微生物勘探中关于可培养性、宏基因组方法以及大数据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在执行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世界银行管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承担的"滇池淡水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项目"中,对滇池东南岸晋  相似文献   
16.
青海湖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夏秋季活动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国钢  刘冬平  江红星  单凯  侯韵秋  戴铭  楚国忠   《生态学报》2008,28(6):2629-2629~2635
2006年4~9月,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青海湖重要繁殖水鸟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在不同繁殖阶段的活动性,以及与人和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6只棕头鸥个体的遥测结果表明,繁殖初期棕头鸥的活动区较大,进入繁殖中期,活动区明显变小;随后繁殖后期的活动区面积有所增加,到了迁徙前期,活动区面积已接近繁殖初期.不同阶段活动区核心面积(50%Fixed Kernel)与活动区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繁殖初期、中期、后期和迁徙前期活动区面积分别为(15.48 km2±4.54 km2)、(1.61 km2±0.41 km2)、(3.53 km2±2.63 km2)和(11.61 km2±9.36 km2).棕头鸥在不同繁殖阶段的日活动区大小有显著差异.繁殖初期,棕头鸥经常活动于鸬鹚岛、蛋岛和布哈河口,它们都是棕头鸥较好的取食地,鸬鹚岛和蛋岛由于有许多游客投喂食物;在繁殖中期,棕头鸥进入孵化阶段,活动区较繁殖前期明显缩小.由于湟鱼返回布哈河口一带产卵繁殖,棕头鸥经常聚集在此地取食;在繁殖后期,棕头鸥需要寻找大量的食物进行育雏,因此活动范围再度扩大;进入迁徙前期,幼鸟已经长大并学会飞翔,其活动区进一步扩大,与繁殖初期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7.
棕头鸥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超  汪青雄  黄原  肖红 《遗传》2012,(11):1450-1462
基于长距PCR扩增及保守引物步移法测定并注释了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结果表明,棕头鸥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 769 bp,GenBank登录号JX155863。基因含量和排列次序与红原鸡一致,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2个rRNA和一个D-loop区(控制区)。除COI基因以GTG、ND3基因以ATT为起始密码子外,其余11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均以ATG起始。11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以典型的完全终止密码子AGG、TAG、TAA或AGA终止,COIII和ND4基因为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预测了22个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发现tRNASer(AGN)缺少DHU臂,tRNAPhe的TψC臂出现第4种排列形式。预测的棕头鸥12S和16S rRNA二级结构分别包括4个结构域47个茎环和6个结构域60个茎环。其他鸟类控制区发现的F-box、E-box、D-box、C-box、B-box、Bird similarity-box和CSB-boxes(1-3)也存在于棕头鸥中,预测了控制区H链复制起始序列OH和双向复制起始序列LSP/HSP。系统发育分析支持将棕头鸥划归为面具鸥族(Masked gulls)。  相似文献   
18.
何剑峰 《生态学报》2004,24(4):750-754
近年来随着北极地区的开放和全球变化对北极地区生态环境和海冰现存量的影响日益显现,北极浮冰生态学研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实质性的进展.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浮冰本身包含了一个复杂的生物群落,高纬度浮冰生物群落的初级产量远高于原先的估算,浮冰生物群落在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被进一步确认.但由于对浮冰生物群落的研究受后勤保障条件的制约,目前尚有大量科学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预期我国科学家将在其中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吕仲云 《生物磁学》2004,4(1):35-35
磁性材料具备南、北极向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病症的寒热虚实分型是客观存在的,目前许多学只注意了施治的部位,如取什么穴、什么反应点、什么敏感点,用的是多大剂量的磁场,而对极性多只说明是取同名极、异名极,很少把南北极分别说明。如果广大临床工作对磁极应用上加强观察、加强研究,甚至立项进行科研,从中探索出一个内在性的规律来,使理论与效果上得到印证,从而提高疗效,无疑它将把我国磁医学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29种柳属( Salix )植物在扫描电镜下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柳属的角质层蜡质纹饰可以划分为:痂状蜡质层,壳状平滑蜡质层,具凸起颗粒的蜡质层,具颗粒的蜡质层,锥形纤维体和鳞片状纤维体6种类型.其中锥形纤维体和鳞片状纤维体均为柳属所特有的蜡质类型,后者为前者的变型,这两种蜡质纹饰类型多见于较为进化的皱纹柳亚属和黄花柳亚属,故推测其可能为柳属中较为进化的性状.研究还发现气孔有外拱盖扁平和隆起呈脊状2种类型.而气孔外拱盖内缘为浅波状的类型仅见于高山和北极的类群中,因而推测该类型可能同高山和极地的低温等环境有关.气孔外拱盖的形态及其角化的情况以及蜡质类型是稳定的鉴别特征,对于柳属植物,尤其是一些表型相似的种类有很好的鉴别作用,但对于组、亚属的界定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