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光合细菌与其他微生物在光照条件下混合培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综述了光照混菌培养的特点和目前光照混菌培养在水体净化、生物制氢和高价值物质生产方面的应用,并对影响混合菌株生长代谢与繁殖的因素做了总结。分析表明菌株之间存在的相互协同共生作用能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使底物被充分利用,提高物质产率。光照混菌培养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在水体净化、生物制氢、高价值物质生产方面的应用具有相当好的效果。在影响因素中对混合培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菌株接种量、接种比和培养基pH。在总结光照混菌培养应用现存不足的基础上,对其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52.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诱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与之相伴的环境资源纠纷数量亦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其中因重大环境污染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由于环境案件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因此催生了各地环境法庭的产生。可持续城市化全球战略的发布为当下中国环境法庭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需求,围绕建设"公正、安全、健康、方便、可担当、有抵御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目标,分别从消除贫困、包容社会和有抵御灾害能力三方面对环境法庭建设提出新诉求。在可持续城市化时域下,确立环境权、扩大管辖权和成立环境资源审判专家咨询委员会是环境法庭建设的助力方向。  相似文献   
53.
李海萍  王语萌  杜佳琪 《生态学报》2022,42(19):7858-7870
县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以保护生态服务价值为目标的县域城市扩展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运用SLEUTH模型,以两山理论发源地安吉县为例,并与毗邻的广德市进行对比,预置了两县市现有发展模式和生态保护模式两种不同的发展情景,并基于生态服务价值进一步将生态保护情景分为保护调节服务、供给服务、支持服务和娱乐服务4种情景。对不同情景下的2030年建设用地扩展进行模拟和对比分析,以探究生态保护情景下的建设用地扩展对县域经济的影响。结果显示:(1)现有发展模式下,两县市仍围绕当前建设用地向周围蔓延,在明显的外延式增长下还伴随着内部填充,集中扩张区均围绕县城及各镇政府所在地并呈现集中连片趋势,这种模式势必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2)生态保护情景下,两县市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安吉县扩张面积最低减少1.43%,广德市扩张面积最低减少7.57%。(3)相比于现有发展模式,两县市对林地的占用量显著降低,安吉县对林地的占用减少了1.79km2,广德市减少了2.44km2;(4)安吉县相较广德市的建设用地扩展更多依赖耕地转换,因安吉县最先走生态保护道路,故生态保护情景对建设用地扩展的影响已明显小于广德市。  相似文献   
54.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年轮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沙地樟子松为样本,建立了樟子松树木年轮宽度年表,应用相关分析和响应函数分析等年轮气候学方法,研究了樟子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樟子松年轮宽度与4月和6—9月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各月降水量多呈正相关关系,特别是与当年5—8月的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树轮年表与前一年10月至当年10月的PDSI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其中与5月份PDSI的相关性最高。响应函数分析表明,年表与当年6—7月的平均气温、上一年10月和当年5—7月份的降雨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与5—7月份PDSI存在较显著的正相关性;综合来看,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生长同时受降水和温度的影响,其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间的关系属于降水敏感型,为区域降水重建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55.
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近年来发展为复原古代民族食物结构、社会经济模式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应用该技术对庙子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人骨中的C、N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庙子沟新石器时代居民日常饮食习惯中保持着相当比例的动物性食物摄入,植物类食物的摄入中以C4类植物为主。结合其他相关资料,我们认为该组居民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狩猎业、采集业和渔猎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复原新石器时代北方农牧交错带居民的经济模式研究提供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公立医院医师满意度影响因素,为医院管理者了解医师的想法提供依据。方法:行设计员工满意度测评量表,开展预调查,对预调查量表采用可靠性分析及因子分析进行信度、效度检验,采用Likert五点测量法,对量表进行赋分,结果采用描述性分析及方差分析结果采用描述性分析及方差分析等方法。结果:不同职称医师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医院医师总体满意度有差异(P〈0.05);影响医生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为工作回报、文化活动、工作本身.主观环境、科研氛围、工作本身.客观环境。结论:主治医师的满意度较低,医师总体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以上,提高医师薪酬,增加业余文化活动,提高医院职工就餐质量及环境.重视科研,开展多形式的培训是提高医师满意度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7.
闫慧芳 《生物信息学》2022,20(4):235-246
当前用于纤维化治疗的方法很少且疗效有限,为进一步了解纤维化的消退机制以发现潜在的治疗靶点。从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小鼠肝、肾、肺纤维化样本的mRNA数据集,使用GEO2R工具和Venn分析识别了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通过Webgestalt在线工具对DEGs进行基因功能富集。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PPI)网络是由STRING数据库生成的。然后利用CytoHubba插件探索了关键基因,分别选取了三器官共有DEG和肝特异性DEG中MCC (Maximal Clique Centrality)得分最高的前10个作为关键基因。研究中整合分析了基于小鼠模型的肝-肾-肺纤维化的数据集,GSE36066和GSE97546用于第一轮的DEG分析,由于研究除了探究三种器官纤维化共有差异基因,也进一步探究了肝纤维化特有关键基因,所以引入另外一个肝纤维化数据集GSE55747用于验证分析。结果识别出58个肝肺肾纤维化共有DEG和 85个肝纤维化特异性DEG。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共有DEG主要在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过程中富集。肝纤维化特有DEG与脂质和脂肪酸代谢过程有关。之后通过PPI网络选择了20个关键基因。为了评估这些关键基因成为潜在靶点的可能性,进一步分析了它们的成药性(Druggability)。得出以下结论:TYROBP,FCGR3B,ALOX5AP和CD14或可成为纤维化治疗的潜在靶点,CYP8B1和UGT2A3则可能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 NASH)相关。对于基因FCGR1B,C1QB,LY86和CD53,目前没有直接的研究证据表明其与纤维化相关,需要进一步验证它们在纤维化发生过程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58.
李海萍  李定恒  李豪 《生态学报》2022,42(23):9499-9510
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生态工程,退耕还林不仅有利于生态保护,对提升森林碳汇功能、实现碳中和目标也具有重要意义。以退耕还林的碳汇效益为目标,对贵州省退耕还林的潜在碳汇效益进行评估,在对耕地条件及退耕还林还草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坡度、石漠化程度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退耕要求确定出需要退耕的区域;采用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对地形、气候、土壤等影响植被生长的关键因子进行分类,进而对退耕地的宜林宜草宜灌适宜性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贵州省的主要植被类型碳汇因子进行修正,得到不同植被的固碳率并据此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碳汇潜力进行评估。结果显示:(1)贵州省现有25°以上陡坡耕地82.5万hm2,重要水源地15-25°坡耕地7.9万hm2,严重石漠化耕地25.1万hm2,受重金属镉、铅、锌严重污染的耕地分别为9.3万hm2、21.7万hm2和6.9万hm2;(2)降雨量、海拔和≥10℃积温是影响植被生长的3个重要自然因子,131.9万hm2待退耕地中,宜林、宜草和宜灌地的面积分别为63.5万hm2、38.7万hm2和29.7万hm2;(3)贵州省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碳汇潜力巨大并以林地碳汇最大,林地、灌木、草地碳汇增量分别为1779万t、293万t和45万t,碳汇总收益可达2117万t,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9.
余文梦  张婷婷  苏时鹏  沈大军 《生态学报》2022,42(23):9820-9829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固碳功能,有效的森林管理是提升碳密度的重要方式。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森林管护水平也随之变化,进而可能影响森林碳密度。为了厘清劳动力转移和森林管护水平对森林碳密度的作用机理,以提升森林碳密度。利用福建5县(区)253个村1999年与2009年的林业二类调查数据和入村调研数据,采用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评价了森林碳密度,再运用层次回归模型分析了劳动转移对森林碳密度的影响,并检验了森林管护水平对二者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10年间森林碳密度普遍提升,但区域差异明显;空间上森林碳密度呈由南向北递增,提升率呈由南向北递减。(2)劳动力转移对森林碳密度有显著促进作用,而森林管护水平对森林碳密度有显著削弱作用,并对劳动力转移与森林碳密度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中介效应。(3)劳动力特征、采伐方式及森林自然禀赋等因素,主要通过生计依赖、生境状况和生物量对森林碳密度产生显著影响。据此提出:适当减少对森林的人为干扰,丰富林农生计来源,转变林业经营目标,科学采伐成熟和过熟林,保护天然起源林,丰富人工林树种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0.
王永奇  盛岩  刘文华  李斐然  唐婕  孟秀祥 《生态学报》2015,35(15):4986-4992
林麝是濒危资源动物,林麝驯养是保育濒危林麝资源及可持续利用麝香的有效方式。基于对2001至2012年间的陕西凤县林麝驯养的监测和调查,分析了其种群动态、性比和年龄结构。结果表明,陕西凤县的林麝驯养在近10余年获得了快速发展,全县共有150余个麝场,麝场数呈指数式增长,增长率达27.33%,但其平均驯养规模无明显增长,平均存栏种群仅为16.38头。凤县的驯养麝种群总体增长近似指数式增长,增长率达27.22%,目前存栏种群已达3712头。区分性别和年龄,各亚群的增长均呈指数式增长,幼年麝的增长率(30.30%)高于成年麝(27.16%),雄麝的增长率(28.30%)高于雌麝(27.78%)。在2001至2012年间,幼麝种群的雌雄性比((102.64±3.15)%,n=12)和成年麝种群的雌雄性比((100.85±2.585)%,n=10)均显著偏雌(P0.01),但幼麝、成年麝种群间的性比差异不显著(P0.05)。在2005年及2010—2012年间,幼麝(0.5岁龄)占种群的比例为31.91%,亚成体麝(1.5岁龄)占种群的比例为21.11%,成麝(2.5—12.5岁龄)比例为42.72%,老年麝(13.5岁龄及以上)仅占种群的4.26%。合并年龄分析,育龄前个体(幼麝和亚成体麝)的平均比例为53.02%,表明凤县驯养林麝属快速增长种群,其增长潜力较大。在林麝驯养实践中,管理部门可制定准入制度或适当重组现有麝场,促进较大的驯养种群构建,并建立通畅的麝香交易渠道,控制林麝种源的过热交易,以利于林麝驯养种群的性比平衡及可持续的繁育、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