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41.
【目的】为了寻求高效无污染的防治害虫异迟眼蕈蚊Bradysia difformis Frey的方法。【方法】本文在人工气候室条件下,采用行为、化学生态学等研究方法,系统观察了异迟眼蕈蚊的羽化节律、交配行为,并对其性信息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异迟眼蕈蚊羽化没有明显的昼夜节律,雌虫在16:00—21:00达到羽化高峰,雄虫羽化高峰出现在17:00—23:00,成虫在光期的羽化数量占总羽化数量的72%。成虫的求偶交配行为多发生在羽化后10 min左右,交尾时间3 min左右。异迟眼蕈蚊雄成虫在"Y"型嗅觉仪中对雌成虫及雌成虫腹部粗提物具有正趋向行为反应(P<0.01),证明异迟眼蕈蚊雌虫释放性信息素。【结论】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雌、雄成虫腹部粗提物进行化学分析,得到雌成虫特有的3种化学物质:正十二烷、正十六烷酸、(Z,Z)-9,12-十八烷二烯酸,这些化合物可能是异迟眼蕈蚊雌成虫的性信息素成分。  相似文献   
442.
赵燕妮  刘强  李敏 《昆虫知识》2014,(4):1026-1034
【目的】对重大林业害虫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膜翅目:姬小蜂科)一个Or83b直同源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CcOr1进行多角度的进化分析,为研究周氏啮小蜂嗅觉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转录组测序的方法鉴定CcOr1基因全长,并对该基因进行序列及进化分析。【结果】该基因长度为1 428 bp,编码475个氨基酸;蛋白二级结构预测具脊椎动物G蛋白典型的七跨膜结构域。【结论】该基因较为保守,主要接受负选择压力。作为寄主广泛的寄生蜂,周氏啮小蜂与寄主单一的类群相比,其同义突变率较低,密码子偏好性较高。  相似文献   
443.
听觉对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定位猎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蜘蛛的听觉感受器在寻觅定位猎物中的作用,在实验室内比较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对有果蝇振翅声源端和无声源端的反应。结果表明:近距离内,拟环纹豹蛛对有声源端选择指数显著高于无声源端,但距离增大至15 cm后,拟环纹豹蛛选择指数无显著差异;拟环纹豹蛛停留时间也呈类似变化,距离12 cm内,拟环纹豹蛛在有声源端停留时间较长,多于总观察时间的1/2,且拟环纹豹蛛在有声源端停留时间显著高于无声源端,距离增加后,拟环纹豹蛛对声音敏感程度下降,停留时间无显著差异;总之,离声源距离越近,拟环纹豹蛛对声音的敏感性越高,随着距离增加,敏感性逐渐降低,声源间距与拟环纹豹蛛成功定位猎物有明显负相关性,拟环纹豹蛛在一定距离下可以依靠听觉定位猎物;另外,拟环纹豹蛛性别对听觉感受器的敏感度有一定影响,雌性拟环纹豹蛛对果蝇振翅声音更为敏感,选择指数更高。  相似文献   
444.
陈友铃  方丽娜  吴文珊 《生态学报》2010,30(11):2949-2957
爱玉子和薜荔均为桑科榕属植物,与薜荔榕小蜂保持稳定的共生关系,信息化合物在维系榕树与其传粉小蜂的共生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应用Y型嗅觉仪检测两种来源的薜荔榕小蜂对8种单一信息化合物和芳樟醇、苯甲醇和松油醇组成的混合信息化合物的趋向性反应。实验结果表明:3%和5%芳樟醇、5%的苯乙烯、7%苯甲醇、5%和7%松油醇以及7%金合欢醇对两种来源的薜荔榕小蜂均具有显著的吸引作用,7%苯甲酸甲酯对两种来源的薜荔榕小蜂有显著的趋避作用,香兰醛对两种来源的薜荔榕小蜂的行为没有显著的影响,从而表明信息化合物的种类和浓度均显著影响薜荔榕小蜂的选择行为。5%芳樟醇、3%松油醇和3%苯甲醇的混合信息化合物组合对两种来源的薜荔榕小蜂具极显著的吸引作用,信息化合物之间的交互作用极为显著。两种不同来源的薜荔榕小蜂对信息化合物反应的异同,表明两种不同来源的薜荔榕小蜂与各自宿主之间的化学通讯信号传导上存在差异,同时也表明两种不同来源的薜荔榕小蜂之间存在密切的亲缘关系。在榕树接受期花序的挥发物成分中广泛存在并占较大比例的信息化合物(例如芳樟醇),可能与榕小蜂对寄主的远程定位有关,而近距离的专性定位却是依赖于各种信息化合物严格按一定浓度、比例组成的化学图谱。实验结果为榕-蜂共生体系的化学生态学理论研究和爱玉子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45.
水分胁迫的基因表达和信号转导(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物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的依赖ABA和不依赖ABA的基因表达途径来调节对逆境的适应。植物通过渗透感受器感知胁迫信号,以MAPK和CDPK等途径传递信号,最终引起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446.
主要嗅觉表皮组织(MOE)是哺乳动物感知气味分子的重要器官,气味诱导是嗅觉受体神经元(ORN)活动的起点,嗅觉受体(OR)结合气味分子后通过环腺苷酸(cAMP)信号通路向下游传递信号。腺苷酸环化酶3(AC3)是此通路中的重要分子。为了探讨AC3缺失对小鼠MOE内ORs基因表达的影响,本文以AC3敲除型小鼠(AC3-/-)和野生型小鼠(AC3+/+)为材料,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分析了部分ORs基因及与其相关因子在MOE中的表达。qRT-PCR表明,3月龄AC3-/-小鼠MOE中嗅觉受体 Olfr15、Olfr16、Olfr533、Olfr536、Olfr1507和Olfr642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出生后PND7、PND30和PND90 三个不同发育时期的AC3-/-小鼠MOE原位杂交显示,嗅觉受体Olfr15、Olfr536和Olfr1507表达的细胞数目均减少。进一步qRT-PCR分析发现,3月龄AC3-/-小鼠嗅觉受体相关因子Rtp1、Rtp2、Reep1、Lhx2、Emx2和Ric-8b的表达也均发生显著下调。由此推测,AC3缺失导致的ORs及其相关因子的表达下调可能是嗅觉行为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47.
中华蜜蜂工蜂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杜芝兰 《昆虫学报》1989,32(2):166-169
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工蜂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见到在触角上有九种类型的感受器,它们是板形感器、腔锥感器、坛形感器、钟形感器、锥形感器、毛形感器A、毛形感器B、毛形感器C和D、缘感器以及各种类型的刚毛等.对于这些感受器的外部形态和分布部位进行了详细地观察和描述,发现中华蜜蜂与西方意蜂(Apis mellifera)有差异.  相似文献   
448.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是一种世界性蛀果害虫,主要以幼虫钻蛀蔷薇科果树的嫩梢和果实进行为害.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梨小食心虫幼虫的超微形态和感受器.结果表明,幼虫触角上有3种类型的感受器:2个刺形感受器、6个锥形感受器和1个栓锥形感受器.上唇有6对刺形感受器.上颚的前端有切齿叶.在下颚的轴节和茎节各有1个刺形感受器.每个外颚叶有3个短而尖的锥形感受器、2个大的栓锥形感受器和3个刺形感受器.体节末梢的下颚须有7个锥形感受器、1个栓锥形感受器.下颚须的末端有1个指形感受器和2个板形感受器.每个下唇须末端具有1个尖锥状刺形感受器和1个长的栓锥形感受器.胸足与腹足上也分布有不规则的毛型感受器和刺型感受器.该研究将为进一步阐明梨小食心虫与其寄主的关系提供形态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49.
Winner E  Zhang JW  Proctor M  Yu J 《生理学报》2005,57(6):689-695
钠钾泵抑制剂——哇巴因能引起气道内慢适应感受器异相发放,表现为冲动在正常时的吸气相发放,呼气相终止转变为在呼气相发放,吸气相终止。我们推测异相发放由过度兴奋所致,如果假设正确,那么降低气道压力从而减少对感受器刺激,将能防止异相发放。本工作在麻醉、开胸、机械通气(在呼气末附加3cm水柱的正压)的家兔中记录颈迷走神经中慢适应感受器的单位放电,向感受野注射微量哇巴因(1μmol/L,20μ1),可观察到感受器活动发生变化。感受器放电经历紧张性发放、异相发放、以及不规则发放三个时期,随后放电终止,进入静息状态。在紧张期,感受器呈持续发放,冲动频率随肺部通气变化的波动幅度明显减小。在异相发放期,感受器活动出现突然发放(呼气相)与终止(吸气相),其冲动快速转换于高频发放和静止之间。此时,若撤除呼气末正压而减少气道内压力,感受器活动恢复正常,即冲动频率于气管压峰值时为最高,在呼气相减少或终止。在不规则期,感受器通常处于静止状态,时而出现突发高频冲动,且与呼吸周期无关。可以设想:在吸气相,感受器受到牵拉,引起钠、钙等阳离子内流,产生感受器电位。正常时,由于激活钠泵,将钠离子泵出细胞,使感受器电位回复。当钠泵受到抑制后,钠外流受阻,感受器电位加大。在异相发放期,肺充气时牵拉感受器,进一步增加感受器电位,当它超越了产生动作电位的活动范围后,则感受器因过度去极化而失去兴奋性。  相似文献   
450.
在乌拉坦麻醉的家兔,向孤束核联合亚核(CNTS)微量注射血管紧张素Ⅱ(AⅡ)4μg平均动脉血压明显升高,心率减慢;切断双侧窦神经和减压神经后,AⅡ的升压作用更为显著,但心率几乎不再减少;AⅡ对血压和心率的作用不受预先向CNTS注射纳洛酮的影响;注射AⅡ也不影响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的敏感性。这些结果表明:CNTS内小剂量注射AⅡ主要影响脑干内的血管运动神经元,而对控制心率的神经元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