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高黎贡山大塘白眉长臂猿春季栖息地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3月9日~4月6日,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大塘片区调查白眉长臂猿生境利用行为.设置利用和可利用样地各30个.对定性因子的检验和Bonferroni置信区间分析表明,大塘片区白眉长臂猿偏爱在东坡 (阳坡) 和中下坡位活动.定量因子分析表明,利用和可利用样地中共有5个因子存在显著差异 (坡度、距水源距离、距道路距离、灌木平均高度和藤本密度).回归检验结果显示,坡度和藤本密度为影响大塘片区白眉长臂猿生境利用的主要因子.大塘片区白眉长臂猿对地理空间的选择反应了避风和趋向阳光的需求.在大塘,白眉长臂猿适宜栖息的植被有较高的均匀性.白眉长臂猿对高大乔木具有依赖性和选择偏好,对林下竹灌层的选择不高与植被分布均匀和人为干扰强度较小有关.藤本植物是白眉长臂猿在乔灌层之间活动的主要交通媒介和连接纽带.  相似文献   
42.
高黎贡山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及其生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研究了高黎贡山东坡不同海拔高度的自然林、不同海拔高度和人为干扰强度的集体林、不同权属森林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某些生化特性。结果表明,在高黎贡山上半部,自然林随海拔降低,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性升高。而下半部,集体林随海拔降低,人为干扰强度和频率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降低;森林权属从国有集体个人,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性降低;森林被纯林替代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性迅速降低,但耕作通常更有利于微生物繁殖。高黎贡山中部(海拔2000m左右)的自然植被下土壤微生物含量丰富且活性较高,但海拔高气温低不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及进行生物化学变化。另一方面,森林植被的过份砍伐和利用也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降至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43.
邓梦先  梁丹  罗旭 《动物学杂志》2021,56(2):171-179
鸣声在鸟类通讯、配偶吸引和领域保卫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雀形目火尾绿鹛(Myzornispyrrhoura)繁殖期的鸣声类型及其生物学意义。于2013和2014年的3至7月在云南高黎贡山片马垭口、独龙江垭口录制了成鸟(n=30)、3个家庭的幼鸟(n=6)和1巢雏鸟(n=2)的鸣声。依据鸣声发出时的个体行为特征,将录制的成鸟鸣声分为3种类型,即联络鸣叫、报警鸣叫和雄性鸣唱。其中,雄鸟鸣唱的语图明显比其他鸣叫声更复杂。而样本量较多的多声联络鸣叫和报警鸣叫的声学特征在个体间有显著差异。雏鸟随着日龄的增加,其鸣声的音节数和持续时间均增加,但峰频率随日龄增加而降低,至20日龄雏鸟和幼鸟鸣叫特征十分相似。野外观察发现,火尾绿鹛在繁殖期的鸣唱较少,其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4.
记述了中国云南盔蛛科中国新记录属:皮蛛属Perania一新记录种Perania robusta,该种最先由Schwendinger发现于泰国.高黎贡山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该科蜘蛛纬度最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45.
2021年4和5月及7和8月在云南省高黎贡山开展两栖爬行动物调查过程中,采集到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湍蛙属(Amolops)标本8号,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鉴定为僜湍蛙(Amolops deng)和察隅湍蛙(A. chayuensis),为云南省两栖动物分布新纪录种。僜湍蛙雌性体长63.1 ~ 68.5 mm(n = 3),雄性体长49.3 ~ 52.9 mm(n = 3),头长大于头宽,鼓膜明显且纵径大于横径,掌突三个,颞褶不显,背侧褶直达胯部,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超过吻端,形态特征与模式标本基本一致;察隅湍蛙雄性体长44.7 ~ 44.8 mm(n = 2),具咽侧下外声囊,颞褶及背侧褶明显,前后肢均具褐色条纹,形态特征与模式标本基本一致。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和COI基因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僜湍蛙和察隅湍蛙均和其模式产地西藏的序列聚成单系支。此外,基于16S rRNA计算本次采集的标本与模式产地西藏的序列间遗传距离均较小,僜湍蛙是0.8% ~ 1.2%,察隅湍蛙是0.2%。综上,确定云南高黎贡山采集到的两种湍蛙分别是僜湍蛙和察隅湍蛙。僜湍蛙此前记录仅分布于西藏察隅县和墨脱县,察隅湍蛙仅分布于西藏察隅县和八宿县,僜湍蛙在福贡县和贡山县及察隅湍蛙在贡山县的分布为首次记录;本研究进一步更新了察隅湍蛙分布的海拔海拔范围,较此前纪录低1 385 m高至2 884 m,这提示其有更广阔的生态位。  相似文献   
46.
【目的】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蕴藏着极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中国重要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影响下,高黎贡山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外来植物入侵。明确外来入侵植物分布特征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区的空间对应关系,能够为高黎贡山外来入侵植物防控及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利用当量因子法,在3 km×3 km网格单元尺度下评估高黎贡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进行重要性分级分区;以文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分析高黎贡山区域外来入侵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利用Arcgis 10.2软件分析空间对应关系。【结果】高黎贡山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分为5级,单位面积价值量最高的生态系统类型为水系、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和灌草丛。外来入侵植物为59种,入侵等级为Ⅰ~Ⅴ级的物种分别有12、17、8、11和11种。除1级重要区外,其他区域均分布有外来入侵植物,其中3级和4级重要区(主要为灌木林地和耕地)分布的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最多。【结论】外来植物入侵威胁高黎贡山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亟需开展外来入侵植物系统调查评估以识别高等级入侵植物实施外来入侵植物差别化管控;陆生外来入侵植物应该成为高黎贡山外来入侵植物研究的重点;人工灌木林地和耕地作为高黎贡山外来入侵植物集聚区应该重点关注开展外来入侵植物防控。  相似文献   
47.
高黎贡山西坡腾冲沙坝地村 ,根据社区森林的不同管理方式和管理强度的变化 ,按照村有林、责任山和自留山 3种管理方式下的人工纯林、半人工林和杂木灌丛 3种森林类型共计 9个样方进行了植被群落调查 ,结果表明 :农户对社区森林的管理利用在传统、政策和市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是多种多样的 ;同时造成了社区森林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和差异性 :随着管理强度的减弱 ,群落乔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而灌木层则呈现下降趋势 ;社区森林的蓄积量在增加的同时植物物种多样性正趋于减少 ;随着管理强度的加大 (造林面积和管理制度等 ) ,社区森林正日趋专业化、规模化和商品化 ,正如种植业中为获取较高单产的同时造成了物种单一化 ,这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极为不利的。因而 ,研究和探索如何在适当的管理强度和制度下来保护社区森林及其生物多样性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8.
高黎贡山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从分解者亚系统水平,研究了高黎贡山海拔1000~3100m的不同植被下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对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植被下的12份土壤样品,进行了微生物数量、真菌多样性及养分含量的测定,结果得出: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真菌多样性随海拔不同而变化,最高值出现在海拔2000m左右,其植被下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最高,随海拔升高或降低均呈下降趋势,在山底降到较低水平。土壤微生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与生态因子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与气温、有机质之间的相关性最大,除细菌数量与气温、真菌数量与有机质外,都达到了显著的水平;与有效氮、土壤含水量之间的相关性次之;而与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相关性较差。说明影响高黎贡山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气温、土壤有机质和有效氮含量、土壤含水量,现有土壤磷和钾含量的变化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9.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真菌的组成及其生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调查所发现的各类土壤真菌资源情况及其生态分布。共发现土壤真菌28个属,分隶于3纲6目11科,其中以丛梗孢科占绝对优势,有11个属占总属数的37.9%,暗梗孢科有5个属占总属数的17.2%为次优势类群,有关菌种保存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微生物生态学实验室内。属的分布是,海拔2000 m左右的原始森林下土壤中分离到的属最多,其次为海拔高的原始森林,海拔低的次生林分离到的属最少。真菌数量的分布也出现山中部最多而山顶部和底部较少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0.
云南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白眉长臂猿种群及数量现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2003~2006年访问和现场调查,表明白眉长臂猿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约有15~20群,25~40只。它们主要分布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栖息环境的急剧恶化和人类猎捕是造成白眉长臂猿数量下降的两个主要原因。提出应加强白眉长臂猿的栖息地保护和消除生境隔离,加强公众保护宣传教育和加强白眉长臂猿的生态生物学等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