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球果蝠Sphaerias blanfordi(Thomas,1891)是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印度支那地区的特有种,甚为罕见而少有报道.曾被认为是单型种,几乎无雄性特征的描述.蔡桂全和张遁治(1980)根据采自西藏东南部墨脱的2只雄性标本订了一亚种一墨脱亚种Sphaerias blanfordi motuoensis,其主要特征是颈下侧有一对灰黄色的圆形毛斑.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先后在云南西北部高黎贡山地区采获25号标本(9♂♂,16♀♀),发现球果蝠两性在外形上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雄性的颈下侧有一对圆形、灰黄色的刷状毛斑,但雌性均无;对比墨脱标本,认为墨脱亚种的鉴别特征不可靠,亚种不能成立.Lunde(2003)曾报道采自越南北部Mt.Tay Con Linh Ⅱ地区的43号标本,其前臂长和上犬齿外宽明显与印度、缅甸和云南西北部高黎贡山地区的标本不同,可能是真正的地理亚种.  相似文献   
42.
树鼩进化分类地位的分子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树鼩隶属攀鼩目,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和中国南部等地区。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如体型小、脑-体重比例高、生殖周期短、寿命短和饲养成本低等,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被认为是可望替代灵长类动物的新型实验动物。然而,关于树鼩与灵长类动物的亲缘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明确树鼩的分类地位是创建实验动物的重要研究基础。该文介绍了近年来关于树鼩分类地位探讨的分子证据。在现有的研究中,大部分核DNA序列研究,包括近期树鼩全基因组序列分析,都支持树鼩是灵长动物的近缘旁系群,然而绝大部分基于线粒体DNA序列的研究却显示树鼩与啮齿动物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这样的分歧主要是由于线粒体序列和核基因数据的差异以及不同的算法导致。综合现有不同DNA数据的研究结果,作者认为树鼩作为灵长类的近亲这一结论应该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43.
正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哺乳动物生态与进化学科组于2014年9月20日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龙镇勐宋村(北纬21°30'00″,东经100°29'24″,海拔1 604 m)附近的常绿阔叶林中使用sherman捕获两号疑似费氏树鼠属标本。通过形态学鉴定结合分子遗传比较,确定这两号标本为南洋鼠(Chiromyscus langbianis)。  相似文献   
44.
黑长臂猿是猿类中野外行为生态研究最少的一种,因而对其社群结构及配偶体制一直有着很大争议.本文基于近两年在无量山和哀牢山10个月的野外工作,着重阐述了黑长臂猿的配偶体制,我们认为黑长臂猿是以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至少是一夫两妻)的形式存在,并与其行为、生态及系统发育相关联.黑长臂猿的系统发育地位、成年雌性的领域性及群体的领域性不强和群体的领域较其它长臂猿类大得多可能是形成一夫多委的原因;而黑长臂猿在中国各分。布区的生境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其社群结构,特别是狩猎有着更直接的影响,活动范围的限制等,可能是形成一夫一妻的原因.  相似文献   
45.
中国猕猴类(Macaca)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学龙 《人类学学报》1992,11(2):184-191
  相似文献   
46.
长尾姬鼠分类地位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长期以来长尾姬鼠(Apodemus orestes)的分类地位一直不确定。基于在云南中部无量山区采集的大量姬鼠类标本,经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长尾姬鼠明显区别于中华姬鼠(A.draco)。主要鉴别特征在于体长、尾长及尾长与本长的比例,且相关分析表明,该两种的尾长与体长具显著的相关性。而对无量山姬鼠的生态地理分布研究显示,长尾姬鼠与中华姬鼠具完全同域分布,因此认为长尾姬鼠是一有效种。无量山区现有姬鼠3  相似文献   
47.
采用样方方法对栖息于云南省哀牢山平河(E 101°17′16.1″, N 24°20′09.5″, 海拔2 600 m)的黑长臂猿 (Nomascus concolor) 栖息地乔木层结构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共记录到乔木57种隶属于23科37属;木质藤本植物9种隶属于6科8属。优势科主要为杜鹃花科(Eric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山茶科(Theaceae)和壳斗科(Fagaceae)植物。主要树种重要值排序表明,露珠杜鹃(Rhododendron irroratum)为该地区最主要的优势种,在各坡位中均有广泛分布。乔木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在沟底明显降低,而乔木1层和2层所占的比例以及木质藤本的平均多度均随着坡位的下降而升高。与其他地区的长臂猿相比,哀牢山黑长臂猿的活动程度较低(10—22 m),果实性食物种类较少。  相似文献   
48.
采用非损伤性 DNA基因分型技术(Noninvasive DNA genotyping),对我国珍稀灵长类动物黑冠长臂猿11个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159bp的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在所得到的159bp的DNA序列中,发现39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24. 5%). DNA一级序列数据显示,中国黑冠长臂猿拥有丰富的线粒体 DNA序列变异.采用PAUP3.1.1(简约法)和PHYLIP3.5la(最大似然法)数据分析软件对序列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后,得到了中国黑冠长臂猿的分子系统树,并且两种分析方法给出了同样的分支结构,由线粒体DNA得到的分子系统树证实了形态学研究报道的中国黑冠长臂猿3个新亚种,同时DNA序列数据揭示长期以来被作为亚种的海南黑长臂猿(H.?.hainanus)可能是一个独立的种.根据分子系统树,结合形态学方面的资料,提出对中国黑冠长臂猿新的分类观点,即现生的中国黑冠长臂猿应为3个种( H. concalor; H. leucogenys ; H. hainanus),其中 H. concolor含 3个亚种( H. c.concolor,H.c.jingdongensis,H.c.furvogaster).同时,针对该类珍稀动物保护,提出将上述黑冠长臂猿的种和亚种作为不同的进化显著性单元(EvolutionarillySingificant Units, ESU)进行保护和遗传管理,以保存各类群在进化历史中积累的遗传变异及其进化潜力.此外,通过将非损伤性DNA分型技术用于珍稀动物的遗传学分析,为我国保护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49.
猪尾鼠属(Typhlomys)是啮齿类中的孑遗类群,片段化分布于我国南方和越南最北部的山地森林。前期我们基于形态和分子系统学的方法将猪尾鼠属现生类群划分为4个物种。但该分类系统仍存在争议和有待于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有学者对大娄山猪尾鼠等是否应属于种级分类单元抱有疑问;另一方面,秦岭、南岭和广西周边的猪尾鼠种群的分类地位仍未有定论。因此,本研究采用核型分析以及分子系统学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猪尾鼠的分类及分布进行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中华猪尾鼠和大娄山猪尾鼠的G带核型和Ag-NORs的数目和分布,其中中华猪尾鼠2n=36,核型为14(M, SM) + 20 (A),XY (SM, A),Ag-NORs 6个;大娄山猪尾鼠2n=56,核型为2 (SM) + 52 (A),XX (SM, SM ),Ag-NORs 4个。上述核型与已报道的沙巴猪尾鼠核型(2n=38)存在显著差异,支持上述类群均为独立物种。基于线粒体Cyt b,ND2COⅠ基因的进化关系分析,秦岭种群应属于大娄山猪尾鼠、南岭种群应属于中华猪尾鼠。而来自红河以东的云南南部的种群以及贵州南部的种群情况复杂,暗示云南、贵州和广西的喀斯特地区可能还存在未知的分类单元。  相似文献   
50.
于2006年10月及2015年8月在中国云南省采集到台湾灰麝鼩(Crocidura tanakae Kuroda,1938)3号成体标本。1号雄性与1号雌性的标本来自屏边县大围山自然保护区(22°53′59″N,103°41′23″E,2 088 m),另1号雌性标本采自富宁县里达镇半边箐(23°28′11"N,105°35′59″E,1 442 m)。其尾毛长而稀疏,尾长变异大,后足宽大,后足足底和掌外侧垫突出、聚集且呈圆形,这些特征与模式产地的标本吻合。其线粒体Cyt b与地模标本的遗传距离为1.6%。采集地生境为原生林与次生林交界处和落叶季雨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