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1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79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214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41.
应用胶银技术,对软组织肿瘤特别是纤维源性肿瘤核仁组成区蛋白进行了定量研究。在软组织一些恶性肿瘤中,以血管肉瘤、横纹肌肉瘤核仁组成区蛋白均值最高,并以此排列了它们的恶性度顺序。在纤维源性肿瘤中,纤维瘤、瘤样纤维组织增生、纤维肉瘤及其亚类核仁组成区蛋白均值有显著与高度显著性差异(P<0.05、P<0.001),其中随访的34例纤维肉瘤患者,具有高核仁组成区蛋白均值(≥5)与低核仁组成区蛋白均值(<5)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20%和53%(P<0.05)。因此,作者认为核仁组成区蛋白定量在判定软组织肿瘤的恶性度、鉴别其良恶性及预测患者预后中均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2.
作者等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法)对34例成人干周炎患者(AP)的龈下菌斑标本和40例健康对照者(H)口腔龈缝菌斑标本中的黄褐嗜CO_2噬纤维菌(C.ochracea)和生痰嗜CO_2噬纤维菌(C.sputigena)进行了快速鉴定,同时用KV选择培养基对标本中的嗜CO_2噬纤维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两种方法的符合率达85.1%,C.sputigena在AP组的检出率显著高于H组(P<0.05)。结果提示:C.sputigena与AP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IF法是对龈下菌斑中C.ochracea和C.sputigena快速鉴定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43.
反刍动物的瘤胃是已知的纤维降解能力最强的天然发酵罐,其发酵粗纤维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中栖息的各类微生物的功能。厌氧真菌作为瘤胃内的一类低丰度菌群,最先定殖到宿主动物摄入的纤维质饲料上,并通过分泌大量高效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降解粗纤维。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基因组信息和有效的厌氧真菌遗传操作系统,目前国内外对厌氧真菌分泌的纤维降解酶及其降解机制的研究进展有限。本文对厌氧真菌的分类及已发表的基因组信息进行概述,介绍了各类纤维降解酶及纤维小体的组成结构和催化机制特点,并对纤维降解酶在生物质能、饲料处理、纺织造纸及食品加工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总结。研究厌氧真菌纤维降解酶的作用特性,将有助于完善其在瘤胃环境中有效竞争资源并降解粗纤维的知识体系,也将进一步了解其生物技术应用潜力,为工业生产中应用酶制剂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4.
【背景】汉阳陵是我国截至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陪葬级别最高的汉代陶俑群,出土了大量形神毕肖的裸体俑群,考古学家认为这种裸体陶俑原本“着衣、装木臂”,称为“着衣式陶俑”,为皇室独有,异常珍贵。然而这些推测尚无科学依据,而且陶俑表面附着微生物可能会腐蚀俑体。【目的】通过比较研究汉陶俑表面微生物的组成差异,为汉裸体陶俑着有衣物且装有断臂的推测提供一定的科学佐证,同时为汉陶俑微生物腐蚀的防控提供靶标。【方法】应用微生物高通量测序与纯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着衣式陶俑不同部位微生物进行测定。【结果】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女俑头部微生物多样性较高;男俑上半身微生物多样性最高,腿部居中,头部较低。汉陶俑表面微生物组成按俑的类别及不同部位聚集在一起,其优势菌为放线菌门的克洛斯氏菌属、糖多孢菌属、假诺卡氏菌属及链霉菌科,其他各部位优势类群相对丰度存在差异,断臂处与碳循环相关功能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最高。纯培养结果显示女俑头部的可培养细菌数量高于男俑头部可培养的细菌数量;男俑上身与腿部可培养的微生物数量高于男俑头部,表明上半身与腿部可能有衣物覆盖,导致其营养差异。【结论】汉陶俑头部与身体表面部位微生物多样性与组成存在明...  相似文献   
45.
目的 运动训练已被证明能够改善许多慢性肌肉功能疾病,被用于治疗衰老型肌萎缩。本文采用电阻抗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研究人类小腿肌肉对运动训练生理响应的电学特性,旨在使用EIT方法可视化运动训练对人类小腿响应肌肉隔室内肌肉纤维体积增加的效果。方法 实验对象被要求在连续5个实验日进行左、右腿单侧提踵训练,应用EIT检测每日运动训练前和运动训练后小腿肌肉的电导率分布。为了定量分析运动训练对响应肌肉隔室的作用,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EIT重建图像的空间平均电导率<σ>。结果 运动训练后,由小腿腓肠肌组成的M1肌肉隔室空间平均电导率<σ>M1显著增加。此外,连续5个实验日的EIT测量结果显示,运动训练前的空间平均电导率<σpre>M1呈上升趋势。所有实验对象在实验日1早晨进行实验前的腿部瘦体重与<σ>M1呈线性关系,即<σ>M1随腿部瘦体重增加而增加;运...  相似文献   
46.
目的 采用电阻抗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方法研究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下小腿肌肉的电学特性,旨在将EIT作为一种长期监测方法,从而可视化NMES训练对人类小腿肌肉的训练效果。方法 16名实验对象被随机分配到对照组(control group,CG,n=8)和最佳电压强度的NMES训练组(optimal voltage intensity training group,OG,n=8)。对照组保持正常生活方式并不进行NMES和其他的肌肉训练;NMES训练组中使用商业NMES设备对实验对象右小腿进行23 min的NMES训练,每周3次,为期5周。应用EIT测量在每周一训练开始前的电导率分布。并且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方法测量右腿细胞外含水量与身体总含水量的比率(ECW/TBW) βrl,及身体总含水量(TBW)τ。为了量化NMES在肌肉训练过程中的作用,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EIT重建图像的...  相似文献   
47.
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细胞壁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了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细胞壁超微结构变化的动态规律.其结果是:次生壁S_2层的平均微纤丝螺旋角随花后生长天数的增加而逐渐变小:纤维素微晶粒间的取向度逐渐变大;花后5—14天内,结晶度缓慢增加,14—17天内陡然增加,17天后缓慢趋向最大值.  相似文献   
48.
电场对完整青蛙横纹肌收缩机理的椭圆偏振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能反映肌纤维内部结构的椭圆偏振参数研究恒定电场,脉冲电场对完整的青蛙横纹肌收缩的影响,研究表明,电场对肌纤维作用后,肌质网释放钙离子,致使肌纤维中蛋白质分子运动后出现收缩效应。实验发现:椭圆偏参数的测量灵敏度和肌小节长度有关,蛋白质运动规律和电场的性质的关系无的差异,只有量的不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随着电场强度的逐渐增强,其退偏率的变化呈先下降一上升的凹形曲线,这是由于电场引起的肌球蛋白分子极  相似文献   
49.
植物内生菌是栖居在植物组织内部、以宿主植物代谢物为营养物质的一类微生物。植物内生菌种类丰富,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定殖在植物体内,与宿主植物互利共生。植物内生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通过增强营养物质吸收、与病原菌竞争生态位、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抗菌物质以及诱导宿主植物产生抗性等机制,提高宿主植物的抗逆性,并且其群落的组成因生态环境、寄主植物不同部位、生长周期的不同发育阶段而显著不同。人们利用传统组织分离法、高通量测序法以及人工重组生物群落等研究方法对植物与内生菌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对植物内生菌群落的组成、内生菌对宿主植物影响的功能研究以及人工内生菌群的构建进行重点阐述,以期为植物内生菌的开发和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0.
用0℃冷冻处理2—3 h,一些PcaSE-1和BEL-7404细胞的角蛋白纤维能部分地转化成凝聚颗粒,但在HeLa 和CNE 细胞中不发生这种角蛋白纤维结构转化。当回复温度到37℃15—30 min 时,PcaSE-1 和BEL-7404细胞的这种结构转化能快速回复。相反,在HeLa 和CNE 细胞有丝分裂时,角蛋白纤维能转化成凝聚颗粒,但PcaSE-1细胞和BEL-7404细胞的角蛋白纤维网始终维持纤维状态,且围绕纺锤体分布。上述结果表明:两类上皮细胞角蛋白纤维结构的转化似由不同因子所引起。我们的结果还指出:(1)单用秋水仙素或用秋水仙素和细胞松弛素D 合并处理PcaSE-1细胞不能引起角蛋白纤维凝聚。但经秋水仙素解聚微管后,会增强细胞对冷处理的凝聚反应。(2)冷处理时角蛋白纤维凝聚的形成与细胞是否具有两套不同的中间纤维无关。(3)予先用TritonX-100抽提细胞,角蛋白纤维在冷冻后不能转化成凝聚颗粒。(4)冷冻处理引起的结构转化可能是某些上皮细胞系的角蛋白纤维的一种特殊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