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41.
庞旭  付世建  刘小红  蒲德永  张耀光 《生态学报》2020,40(16):5814-5821
为了探讨体重对中华倒刺鲃能量代谢和热耐受特征的影响,在25℃条件下分别测定不同体重大小(1、10、25、50 g组)中华倒刺鲃的静止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EPOC)和热耐受参数。随体重的增加,中华倒刺鲃个体RMR、最大代谢率(Maximum metabolic rate,MMR)、代谢空间(Metabolic scope,MS)和EPOC均显著增加(P0.05);单位体重RMR、MMR和MS则均显著降低,而单位体重EPOC随体重的增加显著增加(P0.05)。RMR、MMR、MS和EPOC的代谢尺度指数分别为0.796、0.834、0.849和1.137且显著大于2/3,因此中华倒刺鲃的能量代谢参数均呈异速度增加的关系而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与其个体变大游泳运动能力增强导致能量代谢需求增加相关。中华倒刺鲃临界低温(Critical thermal minimum,CT_(min))和致死低温(Lethal thermal minimum,IL_(min))与体重之间均呈"微笑型"二次函数的关系,临界高温(Critical thermal maximum,CT_(max))和致死高温(Lethal thermal maximum,IL_(max))均呈"钟型"二次函数的关系,因此中等大小的中华倒刺鲃具有更强的热耐受能力。这种非线性关系可能与其生长发育阶段和温度驯化历时有关。  相似文献   
42.
刘小红  沈阳 《生物磁学》2011,(1):60-62,70
目的:研究艰难梭菌毒素A(TcdA)对人胆管癌细胞株FRH-0201细胞凋亡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荧光染色检测TcdA作用后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cl-2表达水平,Caspase3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Caspase-3的活性。结果:TcdA能抑制胆管癌细胞株FRH-0201细胞增殖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到细胞凋亡,与对照组相比,TcdA作用后Bcl-2蛋白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活性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A可以通过下调Bcl-2蛋白表达表达,激活Caspase-3而诱导FRH-0201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3.
两株内生真菌菌株固态发酵培养基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内生真菌菌株YCEF005、YCEF053固态发酵培养基。【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固态发酵培养基基质组成;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均匀试验设计及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优化基质外加组分和接种量。【结果】优化的YCEF005培养基基质组成(质量比)为麸皮50%、豆饼粉10%、米糠20%、玉米碎粒20%;YCEF053培养基基质组成为麸皮60%、豆饼粉10%、米糠10%、玉米碎粒20%。YCEF005基质外加组分和接种量(/kg基质)为蔗糖12.96 g、蛋白胨12.70 g、NH4NO3 4.00 g、KH2PO4 1.50 g、Ca SO4 10.00 g、Mg SO4 0.48 g、含水量500 g、接种量24 m L。YCEF053基质外加组分和接种量(/kg基质)为蔗糖13.37 g、蛋白胨14.02 g、Na NO33.85 g、KH2PO4 1.23 g、Ca SO4 10.89 g、Mg SO4 0.52 g、含水量480 g、接种量20 m L。在优化培养基上发酵7-9 d获得最大发酵生物产量。【结论】通过对固态发酵培养基的优化提高了发酵的生物产量。  相似文献   
44.
长蓝猪QTL定位资源群建立及其遗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高度选育的8头瘦肉型长白猪为父本,16头中国优良地方品种蓝塘猪为母本,采用远交系杂交的F2代设计方法,建立包括8头F1公猪、40头F1母猪和232头F2个体的猪资源群体。资源群体的遗传分析表明,所测定的32个性状都有一定的变异,主要经济性状的变异系数都在10%以上。进一步的方差组分估计表明,主要经济性状的加性遗传方差较大。在所测定6号染色体连锁群的22个微卫星DNA标记中,12个表现有多态性,全群平均杂合度为0.53,多态信息含量为0.46,能较好地为QTL检测提供信息。因此,F2代有较好的分离状态,有可能利用该资源群体检测到较多的QTL。  相似文献   
45.
IGF-1基因对长白×蓝塘猪资源群生产性能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F2代设计建立了由216头F2代个体组成的长白×蓝塘猪资源群,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F2代个体IGF-1基因的多态性;通过固定模型方法估计了IGF-1不同基因型的最小二乘均值,同时采用混合模型方法分析不同性状IGF-1基因型的遗传效应,并由此计算IGF-1基因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固定模型和混合模型方法的分析结果都表明,IGF-1不同基因型对猪断奶后日增重有显著影响,AA型的遗传效应显著比AB型高20.58 g(P=0.0347),IGF-1基因对该性状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分别为1.78 g和-18.81 g;对胴体组成性状也有影响,AA型和AB型对骨率的遗传效应分别极显著低于BB型5.22%(P= 0.0008)和5.19%(P=0.0007),IGF-1基因对该性状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分别为-2.61%和-2.58%;AA型胴体瘦肉量的遗传效应显著比AB型少0.45 kg(P=0.0264),IGF-1基因对该性状的加性和显效应分别为0.16 kg和0.61 kg;AA型和AB型皮脂率的遗传效应比BB型分别高8.81%(P=0.0206)和7.64%(P=0.0431),对该性状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分别为4.41%和3.24%.因此,IGF-1基因的遗传效应分析说明该基因对断奶后日增重、骨率、胴体瘦肉量和皮脂率等4个性状有显著的遗传影响;而加性和显性效应估计值的大小表明,IGF-1基因的遗传效应只有在皮脂率性状上加性效应相对显性效应比较高,可以作为主基因对该性状进行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46.
利用PCR方法从Trichoderma viride的基因组DNA中克隆了一个42kDa的内切几丁质酶基因,扩增的长度为1672bp,其中包含了启动子和mRNA的编码区。将该基因与来自构巢曲霉的色氨酸启动子相连后,通过原生质体转化将该基因导入球壳毛壳菌CG10。内切几丁质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约1/3转化子的内切几丁质酶活性得到了明显提高。本实验为利用基因工程方法提高毛壳菌的生防能力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7.
许多病原菌能够通过分泌不同的效应蛋白以调控植物的防御以及胞内进程,从而助其有效入侵植物组织。稻瘟病菌的效应蛋白根据其不同的定位特点,被分为细胞质效应蛋白与质外体效应蛋白两类。在侵染过程中,细胞内的侵染菌丝被源于宿主植物的交界面菌丝膜(extrainvasive hyphal membrane, EIHM)包围,由EIHM与侵染菌丝细胞壁形成的质外体隔间是效应蛋白分泌的"必经通道"。此外,在稻瘟病菌侵染过程中会形成一个高度局部化的结构—活体营养表面复合体(biotrophic interfacial complex, BIC),它能够聚集由侵染菌丝分泌的细胞质效应蛋白。该文综述了稻瘟病菌效应蛋白的功能及其迁移过程,介绍了BIC的两个重要的形成阶段,阐明了不同效应蛋白的定位特点以及胞间转运的动态过程,揭示了效应蛋白分泌、转运至水稻细胞质以及在水稻细胞之间移动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48.
贝氏高原鳅脑垂体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贝氏高原鳅的垂体由神经垂体和腺垂体构成,属于背腹型,但神经垂体稍偏向背部.腺垂体从前到后又依次分为前外侧部(RPD)、中外侧部(PPD)和中间部(PI).前外侧部由ACTH细胞和PRL细胞组成,中外侧部由GH细胞和大小两种嗜碱性细胞组成,中间部分布有MSH细胞和另一种嗜碱性细胞.神经垂体分枝丰富,遍布于腺垂体的各个部分,在中间部尤为丰富.垂体内血管发达.  相似文献   
49.
本文讨论最新发展起来的病原真菌和细菌毒性基因的分离和鉴别原理和方法,涉及到基因表达分析法、基因转移方法、基因组比较法、诱变方法及其诱变子的筛选鉴定。着重讨论了这些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评估了标记诱变法(STM)和限制酶介导的整合法(REMI)两者相互结合在病原真菌毒性基因克隆中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