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9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1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电凝止血结合明胶海绵微填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特征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 年1 月至2015 年1 月收治的203 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出血部位以及发病年龄与出血部位的 相关性。结果:203 例患者经鼻内镜下电凝止血结合明胶海绵微填塞治疗,全部治愈,其发病特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40~60 岁多 见(41.9%),下鼻道出血最常见(30.0%),老年人以鼻腔后下部位出血为主,青中年以鼻腔前上部位出血为主。结论:鼻内镜下电凝 结合微填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微创、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2.
目的:对比TPPA(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实验)、RPR(快速血浆反应测定)和USR(不加热血清反应素实验)对不同临床分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疑似梅毒病患共113人,其中被确诊为梅毒的99人,其余14人正常。对113人均采用RPR和USR初筛实验和TPPA梅毒确诊实验。评价RPR、USR、TPPA三种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RPR和USR对梅毒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PA各项值均高于RPR和US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PR、USR对Ⅰ、Ⅱ和Ⅲ期梅毒确诊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TPPA对Ⅰ、Ⅱ期梅毒确诊率基本为100%,但是对Ⅲ期梅毒的确诊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SR和RPR对临床梅毒均存在一定的误诊率,为提高临床疑似病例确诊率,应联合梅毒检测,TPPA虽为确诊实验,但对Ⅲ期梅毒仍有一定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43.
云雾龙胆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抗菌活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云雾龙胆(Gentiana nubigena)中分离到一株具有抗菌活性的内生细菌LD5,该菌株的发酵上清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rDNA系统进化分析,鉴定LD5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LD5能合成黄酮类化合物、龙胆苦苷,以及一种与云雾龙胆醇提取物相似的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44.
【目的】通过分析结核分枝杆菌无毒株H37Ra的全基因组序列,并与H37Rv基因组序列比较,发现pabB和lpdA预测的启动子区发生了突变。我们利用报告基因,确认启动子突变与其基因转录水平的关系,探索结核分枝杆菌H37Ra毒力丧失的内在原因。【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这两对基因的启动子区,采用PCR技术克隆这两对基因的启动子,与分枝杆菌启动子探针载体pMC210相连,DNA测序证实连接片段正确后,用电穿孔法将重组质粒转化至耻垢分枝杆菌mc2155。利用Quantitative Real-Time RT-PCR检测报告基因lacZ转录水平的差异,进一步验证这两对基因启动子的突变对相应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H37RapabB启动子活性是H37Rv pabB启动子活性的6倍(p0.05),而H37Rv lpdA启动子的活性是H37RalpdA启动子的2倍(p0.05)。【结论】pabB,lpdA的启动子在H37Ra中的突变对其启动子的活性产生了影响,其中lpdA启动子的突变可能与结核分枝杆菌H37Ra的毒力丧失有关。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血塞通体内中和内毒素的作用.方法:健康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内毒素组、血塞通干预组,每组8只.内毒素组经耳缘静脉静推LPS(1mg/kg),12h后再由耳缘静脉注射一次LPS(1mg/kg),复制SIRS/MODS动物模型;对照组耳缘静脉静推等量生理盐水;血塞通干预组于Oh,12h经耳缘静脉推注LPS(Img/kg)并于第一次注入内毒素后6h,12h,18h静推血塞通(50mg/kg).于24h时间点测定各组动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白细胞介素-8(IL-8)、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光镜下观察各组动物脏器病理学变化.结果:血塞通干预组与内毒素组相比,IL-1、IL-8、PAF、TNF-α均较内毒素组有不同程度降低.血塞通干预组脏器损伤组织学改变较内毒素组明显减轻.结论:血塞通在体内能明显中和内毒素的作用,为防治SIRS/MODS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6.
以朊蛋白基因(PRNP)为研究对象,从GenBank中选取代表哺乳动物的17目61属共84个物种PRNP的编码区序列,分析了该基因的结构及其在不同层次分类阶元间的进化关系.发现由于在基因内序列重复区存在插入或缺失,PRNP的编码区长度在哺乳动物不同目的物种间存在差异.在终止密码子的使用上不同目的物种之间存在明显的偏好性, TGA和TAG是哺乳动物PRNP最常用的终止密码子,只有奇蹄目的5个种和有袋目袋鼠科的2个种是使用TAA终止.所有84条序列呈现了较高的核苷酸多样性(10.54%).以PRNP为分子标记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总体上是和以往研究一致的,结果表明PRNP可以应用于哺乳动物较高分类单元的系统进化研究,但对于能否用于种间和种内不能肯定.最后应用系统进化树对尚未有患病报道的哺乳动物的患病可能性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47.
河南太行山自然保护区猕猴夜宿地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3~7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辖的天坛山管理区(112°12′~112°22′E,35°05′~35°15′N),通过野外跟踪调查及样方调查法,研究了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一个种群的夜宿地选择.共发现猕猴的夜宿地18个,同时设置18个对照样地.在夜宿地和对照样地中,分别测定了15种生境因子,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 表明,太行山猕猴的夜宿地多选择在山坡(15/18)和山脊(3/18)(χ2=8.00,df=1,P=0.005),不选择沟地;位于山坡上的夜宿地均处于上坡位(11/18)和中坡位(7/18),而回避下坡位.对夜宿地和对照样地的生境因子进行t检验发现,太行山猕猴偏好选择有一定坡度、乔木密度较大和乔木层盖度较高、隐敞度较高的地片作为夜宿地,而对夜宿地中的灌木层盖度和草本层盖度则未表现出选择倾向(P>0.05),其夜林栖树主要为生境内胸径超过20cm的阔叶树,栖处高度通常在10 m左右.对夜宿地生境特征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前5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具累积贡献率达到77.78%,可以较好地反映猕猴的夜宿地特征;影响太行山猕猴夜宿地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乔木密度、隐蔽度、坡度和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48.
目的将兔出血症病毒(RHDV)VP60全长基因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系统中表达,验证重组蛋白形成病毒样颗粒(VLPs)的能力及其生物学特性,探讨VLPs作为检测抗原及亚单位疫苗的潜力。方法用Bac-to-Bac系统体外表达RHDVVP60全长基因。以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情况及确定蛋白最佳表达条件;免疫电镜观察VLPs形态,并对VLPs的血凝性、免疫原性进行检测。结果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子量大小约为68KDa,在免疫荧光、琼脂扩散、ELISA试验中均与RHD多克隆抗血清特异性反应;接种重组病毒的Sf9细胞裂解液在电镜下可观察到与RHDV形态相似的VLPs;该VLPs可凝集人“O”、“B”型红细胞,凝集可被RHD多克隆抗血清所抑制;含VLPs的Sf9细胞裂解液可不经纯化用作间接ELISA抗原,所建立的ELISA方法与进口商品化试剂盒相比,特异性良好,敏感性、检出率稍低;将含VLPs的细胞裂解液加氟氏佐剂免疫兔,HI效价可达1∶40,可经受致死量病毒攻击。结论RHDV-VLPs的获得及其良好的免疫原性,为RHD血清学检测试剂的标准化、亚单位疫苗研制应用奠定基础,同时在转移载体及RHDV受体方面研究亦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9.
噪音环境下花臭蛙求偶鸣声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2年7月份,在黄山浮溪地区利用超声录音设备录制并分析了繁殖季节雄性花臭蛙(Odorrana schmackeri)个体的求偶鸣声。观察发现花臭蛙繁殖活动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繁殖高峰期活动无昼夜规律,全天均可见求偶鸣叫及抱对产卵等行为,并且多在浅水滩处活动。花臭蛙鸣声根据音节数和声谱特征可分为4种类型:即单音节音、婴儿音、双音节音和多音节断奏音,其中,单音节音、双音节音和婴儿音较为常见。利用Selena软件给出4种声音的语图以及各自对应的能谱图,利用Sound Analysis pro v1.2对单音节音、双音节音和婴儿音的鸣声特征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的声音参数包括鸣叫持续时间、音节数、音节持续时间、音节间隔、主频、脉冲率等。结果表明,花臭蛙鸣声的主频范围为1.8~4.5 k Hz(n=65)。鸣声不包括超声组分,主频峰值(3.1±0.7)k Hz,与前人电生理实验所得花臭蛙听觉敏感峰值一致,说明花臭蛙主要在这一频段进行通讯。对3种常见鸣叫音声音参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双音节音与单音节音和婴儿音在声音持续时间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双音节音和单音节音在第二谐波声强上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花臭蛙的双音节音在3种常见鸣叫音中具有最长的持续时间,为(99.5±8.4)ms,故推测,双音节音为花臭蛙繁殖期主要求偶鸣声,并通过其鸣声时长的变化来体现自身品质的好坏。  相似文献   
50.
野生太行山猕猴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猕猴华北亚种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为中国特有亚种,目前主要分布于河南、山西两省交界的太行山南端,常被称为太行山猕猴.2009年11月~2010年1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管理局所辖范围内对野生太行山猕猴进行生存状况调查的同时,对18只雌体、8只雄体的血液生理与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雌性的淋巴细胞数(P=0.019)、中间细胞数(P=0.017)均显著地高于雄性;而雌性的平均血小板体积则显著低于雄性(P=0.046);2)雌性的血糖(GLU)、总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胆固醇(HDL)、低密度胆固醇(LDL)的测定值均略高于雄性,但其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并与相关研究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