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无眼金线鲃及其性状演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无眼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anophthalmus是继我国个旧盲条鳅、无眼平鳅、裸腹盲鲃之后发现的第四种盲鱼。与近似种小孔金线鲃相比,该新种侧线鳞较少。由于它长期生活在黑暗的石灰岩溶洞之中,引起某些性状的适应性变异:眼睛消失;体无色素;鳞片退化,感觉器官特别发达。形态比较结果表明,无眼金线鲃是类似小孔金线鲃的祖先进入地下伏流后,适应黑暗环境而形成的一个种,为本属鱼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特化分支。  相似文献   
42.
正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杰弗里·霍尔(Jeffrey C.Hall)、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和迈克尔·杨(Michael W.Young),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本文的主人公是美国洛克菲勒大学(Rockefeller University)的遗传学家、副校长迈克尔·杨。  相似文献   
43.
土地整理保证了我国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和占补平衡,已成为实现国土资源集约利用的主要手段,但整治过程中的强度扰动会对土壤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解土地整理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PLFA法研究了土地整理1年(Z1a)、4年(Z4a)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与未整理(Z0)相比,土地整理1年后,土壤pH值提高了14.6%,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降低了65.4%;各菌群磷脂脂肪酸PLFAs含量和相对丰度均显著下降(P<0.05),下降幅度达43.4%~63.7%和25.2%~53.9%;真菌/细菌(F/B)显著下降(P<0.05),降低了35.9%,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G+/G-)升高明显,增加了56.1%,均与有机碳的降低和pH值的升高有显著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多样性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E)均显著下降,Z0与Z1a、Z4a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土地整理4年后,表征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各指标相比整理1年的样地有所提升,但与未整理样地仍有显著差异.综上,土地整理显著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降低了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4.
【目的】克隆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两条Sid-1基因的全长并分析其时空表达。【方法】本研究通过RT-PCR和5'/3'RACE等技术从马铃薯甲虫中克隆全长序列,通过序列多重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序列的保守性和基因起源,通过阶段收样,组织解剖和qPCR技术获得这两个基因的时空表达。【结果】从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的4龄幼虫中克隆得到LdeSid-1a和LdeSid-1c,其m RNA全长为2 887和3 733 bp,编码759和782个氨基酸,分子量为86.19和90.27 ku,两条蛋白质序列的相似性为59%。与其它昆虫的系统性RNA干扰缺失基因的比对结果显示,LdeSid-1a和LdeSid-1c分属于鞘翅目系统性RNA干扰缺失基因的两个分支,均具有典型的11个跨膜域结构,在蛋白质序列的N端具有4段高度保守的基序。qPCR的时序分析表明LdeSid-1a和LdeSid-1c的表达从初孵幼虫开始逐渐上升,而LdeSid-1c在卵中的表达也较高,组织中的分布结果表明,两个基因在所有组织中均表达,在前肠、中肠和后肠以及生殖系统中表达较高,在神经系统中为优势表达。LdeSid-1a和LdeSid-1c的Gen Bank登录号为KR153284和KR153285。【结论】LdeSid-1a和LdeSid-1c具有典型的系统性RNA干扰缺失基因家族的结构,时空表达和系统发育的结果均表明这两条基因可能在幼虫的高龄阶段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5.
BST-2是最近发现的可以抑制成熟HIV-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病毒颗粒从哺乳动物细胞表面释放的宿主因子,随之发现其也可以抑制多种包膜病毒的释放。本研究采用密码子优化的表达HIV-1 gag和gag-pol蛋白的质粒所形成的病毒样颗粒作为研究对象,观测BST-2对这两种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的释放抑制情况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瞬时表达和稳定表达的BST-2均可以显著抑制病毒样颗粒从哺乳动物细胞释放,同时发现这两种病毒样颗粒(gag/gag-pol)的释放都可以被BST-2抑制;而且,HIV-1中Vpu蛋白可以拮抗BST-2抑制HIV病毒样颗粒释放的作用,另外,通过化学试剂和酶学方法处理,确证BST-2可以被包装进病毒样颗粒中。  相似文献   
46.
1967-2006年太子河流域径流系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太子河流域6个主要支流(海城河、南沙河、北沙河、兰河、细河、太子河南支)1967-2006年日均降水和径流资料,分析了各支流径流系数的变化趋势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967-2006年,位于高山丘陵区的太子河南支的年均径流系数较大,而人类活动影响较多的海城河流域的年均径流系数较小;除南沙河的年径流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外,其余各条支流的年径流系数均呈下降趋势,以南支和兰河的下降趋势尤为明显;除细河流域的年径流系数没有发生突变外,其余各条支流的年径流系数都发生了突变,且突变出现的年份各不相同;年降水量对年径流系数的影响极显著.  相似文献   
47.
奇云 《生命世界》2006,(7):60-63
在澳大利亚西部一处连绵10公里的狭长区域内,裸露着许多形状怪异、貌似岩石的土丘。这些土丘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的比人的指甲还要小,有的则比一个成人还要高,有的像装鸡蛋的纸盒,有的似海洋波浪。古怪土丘的学名为“叠层石”(stromatolite),距今大约有34亿年。  相似文献   
48.
奇云 《生命世界》2006,(12):24-27
生命是如何在地球上起源的,一直都是科学界的一个难解之谜。虽然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设,但都没有令人绝对信服的证据来证明这些假说的可靠性。19世纪,伴随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问世,生物科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相似文献   
49.
奇云 《生命世界》2005,(11):48-51
一个细菌的传奇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是人类最古老、也是最亲密的"同伴"之一,然而科学家却花了一个多世纪才认清它们。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人类"情有独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杆菌外形常常为 S 一个细菌的传奇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是人类最古老、也是最亲密的"同伴"之一,然而科学家却花了一个多世纪才认清它们。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人类"情有独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杆菌外形常常为 S形或弧形,体长为3微米,宽为0.5微米;菌体一端长有几根长约3~5微米的鞭毛,这些鞭毛可以使细菌方便地穿过胃黏膜而定居至胃上皮细胞。幽门螺杆菌有一项特殊的本领,它们能产生大量尿素酶,尿素酶经过分解之后在菌体周围形成一团碱性的"氨云",以此抵抗胃中的强酸,免被胃酸杀死。幽门螺杆菌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人群中均有感染,可以说是成年人中存在最广泛的慢性细菌。在人群中存在的总趋势是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略高于女性。它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人与人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发展中国家感染率约为80%,发达国家约为40%。我国的感染年龄早于发达国家20年左右,20~40岁感染率为45.4%~63.6%,70岁以上高达78.9%。另外,我  相似文献   
50.
吴家睿 《生命科学》2023,(1):103-106
<正>抗击新冠病毒已近三年了!从2000年初疫情突发时的“严防死守”到2021年抗击德尔塔变异株的“精准防控”,再到2022年抗击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动态清零”,防控疫情始终是由国家主导实施。随着新冠病毒的变异——其传染力大增而毒力大减,国家逐步优化调整了防控措施,在2022年11月提出了优化措施“二十条”,并于12月提出了更为开放的“新十条”。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优化措施不同于以往的防控措施,是一次“革命性”的改变。孙春兰副总理12月13日在北京市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中明确要求“转变观念”,并首次提出了一个新词语——“调整转段”,即我国当前的防疫工作正在从一个阶段转变到了另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