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8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了解LGT(lost goodwill target)蛋白质组阳性表达患者CD3^+、CD4^+、CD8^+、CD4^+/CD8^+、T细胞和NK细胞的变化规律.方法:对30例LGT蛋白质组阳性表达的肿瘤患者分别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流式细胞检测仪及提供的相应单克隆抗体检测患者空腹血清CD3^+、CD4^+、CD8^+、CD4^+/CD8^+、T细胞和NK细胞并用美国赛费吉(Ciphergen)公司制造的蛋白质指纹仪及该公司提供的弱阳离子交换芯片(WCX2)按其操作方法(SELDI检测技术)配对检测肿瘤患者空腹血清中的蛋白质指纹,对有病情加重的患者均检查两次以上.以指纹图上质荷比(M/Z)为11100+H~11900+H之间出现一峰簇样(cluster)的指纹标志为LGT阳性诊断标准,并按蛋白质指纹LGT检测阳性次数分成二组.对二组内CD3^+、CD4^+、CD8^+、CD4^+/CD8^+、T细胞和NK细胞与正常参考值之间进行统计学显著性检验.结果:CD3^+T细胞值在LGT蛋白质组持续阳性表达组是增高的,在另一组是无变化,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而CD8^+T细胞在二组内同时增高,CD4^+T细胞和NK细胞二组同时低下,无显著性差别.结论:本研究提示肿瘤晚期可能存在有酪氨酸蛋白激酶修饰的细胞内信号传导,使之病情加重,而肿瘤早期则不明显.这是一种新的看法,应加强这个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2.
研究了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苗圃(幼苗)、马尾松、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季风林)土壤CO2排放和CH4吸收的一些特征及其对模拟N沉降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CO2日(白天)平均排放量的大小顺序为(平均值±标准误)苗圃(258±62mg·m-2·h-1)>季风林(177±42 mg·m-2·h-1)>马尾松林(162±39 mg·m-2·h-1)>混交林(126±30 mg·m-2·h-1).土壤CH4日(白天)平均吸收量的大小顺序为马尾松林(-0.15±0.02 mg·m-2·h-1)>季风林(-0.08±0.01 mg·m-2·h-1)>混交林(-0.07±0.01 mg·m-2·h-1)>苗圃(-0.05±0.01 mg·m-2·h-1).低N(50 kg N·hm-2·a-1)和中N(100kg N·hm-2·a-1)处理对苗圃、马尾松林和混交林样地土壤CO2日平均排放量的影响均不明显,高N(150 kg N·hm-2·a-1)处理对苗圃土壤CO2的日平均排放量也无显著影响,但倍高N(300kg N·hm-2·a-1)处理显著促进苗圃样地土壤CO2的排放.然而,所有N(低N、中N和高N)处理均显著促进季风林土壤CO2日平均排放量,且这种促进作用随N处理水平的升高而增加.N处理显著促进季风林和马尾松林土壤对CH4吸收速率,但对混交林土壤CH4吸收则无明显的影响.在苗圃样地,除倍高N外,N处理对土壤CH4吸收速率也无显著作用,但倍高N处理使苗圃土壤发生功能转变,即从CH4汇转变为CH4源.  相似文献   
43.
摘要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复合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BPB)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肱骨髁上骨折手术的患儿140例,随机分组为对照组70例与试验组70例。麻醉后两组均于超声引导下实施BPB,其中对照组予以0.25%罗哌卡因药液,试验组予以0.25%罗哌卡因、0.1 mg/kg地塞米松所组成的混合药液。记录两组患儿痛觉阻滞时间;于患儿苏醒后10 min、术后2 h、术后6 h、术后12 h及术后24 h,采用FLACC评分对患儿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记录两组患儿术后24 h内镇痛药物使用情况;记录两组患儿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痛觉阻滞时间显著延长(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2~24 h的疼痛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术后24 h布洛芬混悬液使用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曲马多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下床活动时间提前(P<0.05),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地塞米松复合罗哌卡因行BPB能够为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提供良好术后镇痛效果,利于患儿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44.
藏红花 (CrocussativusL .)又名番红花、西红花 ;藏药中称为苟日苟木。它是鸢尾科草本植物 ,原产于欧洲、地中海地区。我国长期以来把它作为珍贵的中藏药。其药用部位是柱头 ,有效成分主要是藏红花素、藏红花酸、藏红花醛和藏红花苦素。丁葆祖等于 1979年首次从藏红花的球茎获得完整的植株[1 ] 。Sano等人 1987年在离体条件下 ,诱导花柱 柱头状物再生获得成功[2 ] ,此后国内外不断有相关报道[3~ 7] 。但试验大多集中在由外植体直接或由愈伤组织间接诱导柱头状物 ,且花柱 柱头状物的频率低和数量少。我们试图先由藏红花…  相似文献   
45.
Angiostatin是一种新发现的对肿瘤生长有特异抑制作用的抗血管生成因子,实验已证实其对多种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文报告构建了含Angiostatin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AG3,通过建立荷瘤小鼠模型来研究Angio-statin对人黑色素瘤B16的原位生长,植入及与化疗药物DTIC的联合作用等来探讨Angiostatin裸DNA肌肉注射的体内抗瘤效应.实验结果表明Angiostatin可明显抑制C57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人黑色素瘤B16细胞植入前5天肌肉注射pAG3能显著阻止正常C57小鼠新肿瘤的形成;但在pAG3与DTIC联合化疗实验中,两者未表现出明显的增强效应.本实验为拓展非病毒介导的Angiostatin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途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6.
以尾巨桉优良无性系无菌苗茎段为外植体,通过对多种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组合的优化,进行胚状体诱导研究;并对胚性与非胚性愈伤组织进行形态解剖学观察、相关生理指标检测以及相关基因荧光定量PCR分析,以揭示尾巨桉胚性愈伤组织非胚性化发生的机理,为建立尾巨桉体细胞胚胎再生体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胚性愈伤组织在MS+0.1mg/L NAA+0.01mg/L TDZ培养基中诱导得到胚状体,外植体经过0.5mol/L蔗糖处理12h有助于胚性愈伤组织产生胚状体,胚状体最高发生率为16.7%。(2)尾巨桉胚性与非胚性愈伤组织石蜡切片观察发现,两者的细胞形态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胚性愈伤组织细胞体积小,排列紧密,表现出典型的胚性细胞特征,而非胚性细胞比较大,排列疏松,细胞呈不规则形状。(3)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非胚性愈伤组织中蛋白质含量、SOD、PPO及CAT活性均显著低于胚性愈伤组织,非胚性愈伤组织中木质素、可溶性糖含量以及PAL和POD活性要高于胚性愈伤组织,二者的反肉桂酸4-单加氧酶基因、淀粉磷酸化酶基因、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葡萄糖-1-磷酸腺苷酸转移酶基因、葡萄糖六磷酸异构酶基因、分支酸合酶基因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表达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7.
树干呼吸(RS)的CO2通量由三部分组成,即液流中CO2运输通量(FT)、储存通量(△S)和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EA)。其中木质部液流中CO2的运输(FT)在植物的气体交换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茎、枝呼吸作用测定中非常重要且未予说明的组分。为探明兴安落叶松树干各通量成分对树干呼吸的贡献,采用红外气体分析法(IRGA)原位连续测定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同时测定树干液流速度及树干温度,通过Arrhenius方程拟合树干呼吸与树干温度的关系,进而通过质量平衡法计算RS和FT、△S。结果表明:EA,FT和△S占RS的比例是动态变化的,EA与树干内部CO2通量密切相关,FT和△S可影响EA,在24 h周期内EA占总呼吸量的65.10%~100%,FT占总呼吸量的1.86%~29.46%,储存通量占总呼吸量的0.42%~5.44%。个体之间,树干呼吸的各通量成分所占的比例不同,FT和△S是木本组织呼吸与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之间差别的重要影响因子,液流速度对液流中CO2运输通量(FT)的影响在树木个体间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8.
目的:评价口服孟鲁司特和糠酸莫米松鼻喷剂联合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近期疗效,以优化儿童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2年4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并确诊为变应性鼻炎的患儿48例,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MM组,24例)和糠酸莫米松组(MS组,24例)。MM组患者给予糠酸莫米松喷鼻(早晨喷鼻1次,每次2喷),孟鲁司特片口服(5mg/次,1次/天,睡前30分口服);MS组患者给予糠酸莫米松喷鼻(早晨喷鼻2次,每次2喷)。两组的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鼻塞、鼻痒、流清涕、喷嚏等临床症状及鼻内镜的检查结果。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症状评分的改善高于1月末(P0.05);治疗3个月后,MM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MS组(P0.05)。结论:糠酸莫米松与孟鲁司特联合治疗儿童常年性变异性鼻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糠酸莫米松治疗,且不良反应少。对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儿的治疗应以序贯性和个体化治疗为原则,最大程度发挥糠酸莫米松与孟鲁司特间的相互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9.
肿瘤发病率的日益攀升以及临床肿瘤学的迅速发展,对培养专业的临床肿瘤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第一个细胞免疫治疗药物Sipuleucel-T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肿瘤治疗进入免疫治疗的新时代,现有传统临床肿瘤学教学方法及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要求,因此必须提高临床教学水平。本文在肿瘤免疫治疗迅速发展背景下,对如何提高临床肿瘤教学水平进行思考与探讨,通过加强肿瘤分子生物学及细胞分子免疫学理论教学,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循证医学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的理念、引入多学科参与的肿瘤综合治疗模式,并强调心理干预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兼顾教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最新进展及趋势,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全面、科学的临床肿瘤治疗理念,掌握改善临床肿瘤治疗的有效方法,切实提升临床肿瘤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出能胜任现代临床肿瘤学实践需求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50.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血必净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 大鼠体内炎症因子的影响, 探讨血必净治疗 COPD 的机制。方法: 36 只 Wistar 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COPD 型组 ( 简称型组 ) 、 血必净干预组 (简称干预组), 每组 12 只。 采用香烟烟雾暴露 加气管内滴注脂多糖法建立 COPD 大鼠型。 造模时间共 30 天, 其中干预组在后 15 天给予血必净 4 ml/Kg 体重尾静脉注射。 分 别测定各组肺功能, 肺组织病理学变化, 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 ( TNF-α ) 、 白介素 -6 (IL-6 ) 、 白介素 -8 ( IL-8 ) 浓度。结 果: 模型组大鼠 FEV0.3/FVC [(57.8 ± 5.6) %]和动态肺顺应性 (Cydn ) [(0.098± 0.006) cmH2 O · mL -1 · s -1 , 1cmH2O=0.098 kPa]均明显 低于对照组[(81.4± 3.1)%和(0.195± 0.012) cmH2 O · mL -1 · s -1 ],而干预组大鼠[(67.2 ± 3.2)%和(0.142± 0.024) cmH2O · mL -1 · s -1 ]则较 模型组有显著提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 -13.940、 -15.165、 -5.552、 -6.927, 均 P< 0.01 ) ; 型组大鼠平均气道阻力 (RI ) [(0.802± 0.070) mL/cmH2 O]明显高于对照组[(0.224± 0.069) mL/cmH2 O],而干预组[(0.475± 0.050) mL/cmH2 O]则较型组有 明显下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 -22.389、 -12.658, 均 P< 0.01 ) ; 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肺泡灌洗液中 TNF-α、 IL-6、 IL-8 浓度[(27.8± 7. 4) pg/mL和(340.0± 79. 6) pg/mL、 (209.9± 82.1) pg/mL和(337.3± 96. 4) pg/mL、 (37.7± 11.4) pg/mL和(69.6± 18. 9) pg/mL]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 -12.466、 -19.648、 -11.749、 -16.364、 12.550、 14.834, 均 P< 0.01 ) ,而干预组 大鼠[(9.6± 5.6) pg/mL和(45.6± 22.9) pg/mL、 (36.3± 17.9) pg/mL和(42.9± 20.5) pg/mL、 (10.3± 5.6) pg/mL和(15.7± 8.0) pg/mL]则较 型组有显著降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 -9.367、 -17.390、 -10.106、 -14.631、 10.475、 12.772, 均 P< 0.01 )。 结论: COPD 大鼠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 TNF-琢、 IL-6、 IL-8 的浓度均显著增高, 血必净干预能显著下调上述关键致炎因子的表达, 并与 其临床症状、 肺功能、 病理学改变相印证。因此, 我们推测: 血必净可能通过下调 COPD 炎症时 TNF-α、 IL-6、 IL-8 等关键致炎因子 的表达, 进一步抑制气道炎症的级联效应来发挥其强大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