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猪粪快速好氧堆肥过程中氧气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采用自主设计开发的氧气测量设备,测定堆体不同部位的氧气浓度,从而对猪粪堆肥过程中氧气浓度的变化、通风对氧气浓度的影响、堆体不同部位氧气浓度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堆肥过程中氧气浓度呈升高的趋势,中后期氧气浓度增加比前期明显;停止通风后10min内氧气消耗速率最快,这后消耗速度较慢;堆体四周和顶部氧气浓度较高,中部较低。  相似文献   
32.
城市污泥好氧堆肥过程中积温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城市污泥好氧堆肥稳定化过程的温热条件进行了探讨 ,将物候学中的积温概念应用于堆肥稳定化 (腐熟 )过程。它同时兼顾到堆肥过程中的温度强度和持续时间两个参数。对于采用的强制通风静态垛堆肥工艺 ( CTB自动控制堆肥工艺 ) ,建议以 1 5℃作为生物学零度 ,积温指标为 1 0 0 0 0℃· h左右。堆肥原料的性质、堆肥工艺、微生物种群、生物学零度、外界环境等因素可能会对积温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3.
大叶井边草——一种新发现的富集砷的植物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自1999年以来对位于湖南省一些高砷区的植物和土壤进行了一系列的野外调查,以着力寻找砷的超富集植物。结果表明,与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同属的另一种植物--大叶井口边草,对砷也具有显著的富集特征。这一发现为研究揭示砷在植物中的超富集机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材料,建议深入开展蜈蚣草与大叶井口边草这两种砷富集植物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34.
陆地生态系统中水溶性有机质的环境效应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0  
黄泽春  陈同斌  雷梅 《生态学报》2002,22(2):259-269
目前水溶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已逐步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系统地评述了陆地生态系统中DOM的组成特点及其环境效应。尽管关于陆地生态系统中DOM的研究还不完善,至今对其性质,组成和分类方法等问题看法不一,但现有结果已经表明DOM是一种十分活跃的重要化学组分,它对陆地生态系统中污染物质的溶解,吸附,解吸,吸收,迁移和生物毒性,微生物活动以及土壤形成过程等均有显著的影响。影响DOM在地生态系统中的环境效应的主要因素包括:DOM与污染物的络合作用,污染物溶解/沉淀作用,土壤对DOM的吸附作用,土壤质地,酸碱缓冲作用等。  相似文献   
35.
砷超富集植物中砷化学形态及其转化的EXAFS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同步辐射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SR EXAFS)研究砷超富集植物大叶井口边草(Pteris nervosa)中砷的化学形态及其在植物体中的转化。结果表明,在大叶井口边草中砷主要与O配位,根部存在与谷胱苷肽(GSH)结合的砷,但是在羽叶中没有发现与GSH结合的砷,在NaAsO_2和Na_2HAsO_4处理中,植物根系的砷分别以As(Ⅲ)和As(Ⅴ)为主,但是在叶柄和羽叶中砷都以As(Ⅲ)的形态为主,植物根系吸收的As(Ⅴ)在向上转运的过程中具有向As(Ⅲ)转化的趋势,其转化过程主要发生在根部。实验证明,与GSH结合并不是大叶井口边草中砷解毒的主要机理,超富集植物可能具有与一般耐性植物不同的重金属解毒机制。  相似文献   
36.
刈割对蜈蚣草的砷吸收和植物修复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以野生苗移栽的蜈蚣草为试材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收获次数对蜈蚣草生长、砷吸收和植物修复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3次收获中 ,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 ,不同砷浓度处理之间蜈蚣草生物量的差异逐步缩小 ;不加砷的对照处理中 ,每次收获后的砷吸收速率下降趋势 ,而在 3个加砷处理中 ,第 2次收获和第 3次收获的蜈蚣草的吸砷速率为 6 3~ 75 μg/ (plant· d)、4 4~ 5 5μg/ (plant· d) ,均显著高于第 1次收获时的吸收速率。表明多次收获并没有降低砷的积累速度。由此可见 ,通过适当增加蜈蚣草的收获次数是提高砷修复效率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37.
超富集植物蜈蚣草中砷化学形态的EXAFS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同步辐射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SR EXAFS)技术研究了超富集植物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中As的化学形态及其在转运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蜈蚣草中的As主要以As(Ⅲ)与O配位的形态存在.As(Ⅴ)被植物吸收后,很快转化为As(Ⅲ),其转化过程主要发生在根部.As(Ⅲ)向地上部转运的过程中价态基本不变.在植物的根部和部分叶柄中存在少量与As-GSH相似的As-S结合方式,但是在As含量最高的羽叶中基本上未发现这种结合方式.与需要提取和分离过程的化学方法相比,采用EXAFS方法研究植物中的砷形态不需经过预分离或化学预处理就可以直接测定植物样品中元素的化学形态,因此可以避免样品预处理过程对As形态的干扰,并获得可靠的砷化学形态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38.
蜈蚣草羽叶中砷及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SRXRF)分析了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羽叶中As及6种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分布特点, 以及各元素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果显示, 元素在羽叶中的分布与其迁移能力有密切的关系. As在羽叶中的分布表明, 蜈蚣草羽叶中As具有较强的木质部运输和木质部卸载能力. 植物体内移动性较强的大量元素K的分布与As最为相似, 而移动性较弱的Fe和Ca的分布与As呈相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9.
中国城市污泥土地利用关注的典型有机污染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污泥土地利用是国内外城市污泥主要的处置方式之一,而污泥中的有机污染物是污泥土地利用的限制性因素之一.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城市污泥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和研究现状,针对我国国情,认为多环芳烃(PAHs)是城市污泥中一种常见的有机污染物,总含量一般在1 ~ 10 mg·kg-1,有的因污水来源复杂而超过了100 mg·kg-1;壬基苯酚(NP/NPE)在我国污水处理厂污泥样品中均有检出,浓度在1~128 mg·kg-1.污泥园林绿化、林地利用、土壤改良等将是今后主要的利用方向,要实现污泥安全、环保的土地利用,多环芳烃(PAHs)和壬基苯酚(NP/NPE)将是主要考虑的典型有机污染物.  相似文献   
40.
余杰  郑国砥  高定  刘洪涛  陈同斌 《生态学报》2012,32(7):2271-2278
分析了国内部分城市脱水污泥中几种主要有机污染物浓度,PAHs含量为1.156—34.940mg/kg,PCBs含量为0—115.730mg/kg;PCDD/Fs含量为9.530—22.900 ngTEQ/g干泥,NP含量为177.000mg/kg。提出要实现污泥安全、环保的土地利用,可采用生物好氧发酵技术降解污泥中的有机污染物,降低污泥在土地利用时有机污染物带来的环境风险。同时通过优化污泥生物好氧发酵控制条件:C/N值范围为25∶1—40∶1,温度在30—55℃,氧气浓度5%—15%,强制通风量控制在1.5—2.0m3.min-1.t-1(干泥)左右,pH6—9,混料含水率为50%—65%,经生物好氧发酵后的污泥施用土地,可以大大降低污泥在土地利用时的环境风险,避免污泥资源化利用带来的二次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