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宁夏荒漠草原针毛收获蚁对植物种子的觅食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贺达汉  辛明  长有德  李秋霞 《生态学报》2003,23(6):1063-1070
针毛收获蚁Messor aciculatus (F.Smith)是西北荒漠地区典型的食种子蚂蚁种类之一。以宁夏中卫县沙坡头自然保护区红卫固定沙丘地段为主要研究基地。由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得出:针毛收获蚁可取食的植物种子达30余种以上。在红卫固定沙丘草地针毛收获蚁的自然种群收获的植物种子主要有6种: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猪毛菜Salsola collina、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地锦Euphobia humifuse、刺沙蓬Salsola ruthenica、叉枝鸦葱Scorzonera divaricata。被收获的种子大小主要在1.20~2.50mm之间.或有棱角、扁平、易于衔夹的种子。在蚁巢中种子以种类和形态的不同被分类、分层保存于不同深处的巢室.总贮量随工蚁和蚁后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在自然条件下,收获的种子种类及数量与穴巢附近环境中的植物种类及分布有关。蚂蚁对种子的收集贮藏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种子的萌发力.特别是对一些1年生质量较轻的种子影响力较大。蚂蚁觅食对土壤中种子库种子密度的影响因植物种类的不同而异.其中对1年生草本植物影响较大.间接的影响到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空间分布的变化。  相似文献   
32.
宁夏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表甲虫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6年7—9月在宁夏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取5个不同样地,主要以巴氏罐诱法结合网捕等采集方法对各样地地表甲虫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共获得甲虫标本1 896号,分属17科,其中拟步甲科数量最多,占25.58%;叶甲科次之,占20.99%;肖叶甲科、芫菁科和瓢虫科的数量也相对较多,它们共同构成该地区地表甲虫的优势类群。白芨滩样地地表甲虫的物种数和个体数量最丰富;长流水样地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最高;马鞍山样地的物种数、个体数量和与此相应的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最低。通过聚类分析显示白芨滩样地和大泉样地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长流水样地与磁窑堡样地相似性程度较高,马鞍山样地与其他4个地点差异最大。表明生境类型差异性与地表甲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相似性密切相关;荒漠化环境治理使地表甲虫栖息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增大,从而增加了地表甲虫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3.
针毛收获蚁贮食行为及贮藏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有德  贺达汉 《昆虫知识》2002,39(6):445-450
针毛收获蚁Messoraciculatus(F .Smith)是我国西北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种子收获性优势蚁类 ,收获、贮藏和取食多种 1年生荒漠植物种子 ,其中狗尾草、地锦、猪毛菜、雾冰藜最为典型 ,冬贮量分别为 1 92 ,1 1 2 ,0 5 1和 0 2 5g 1 0 0工蚁 ,分别占土壤种子库总量的 5 4 3 5 %~ 78 2 6% ,1 6 85 % ,1 1 7%和1 0 0 % ,占种子年产量的 79 5 6% ,1 6 73 % ,4 91 %和 3 1 49%。嗜于收获和贮藏的种子大小为 1 2~ 2 7mm ,重量为 0 8~ 2 0g 千粒。贮藏格局表现在不同穴巢深度所贮藏的种子种类和贮量不同 ;不同类型种子在贮藏小室中的堆放和混合方式不同 ;总贮量与社群总蚁量和蚁后数正相关。贮藏引起种子萌发能力显著降低。此外 ,对贮藏格局与种子形态特征的关系及该蚁在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4.
一般认为,景观斑块面积和破碎化对物种丰富度和分布格局有重要的影响。在宁夏中部荒漠地区,天然柠条林和人工柠条林地交错排列,形成点、片、带状等大小不等的斑块性分布,表现为典型的破碎化斑块格局生境特征。本文采用巴氏罐诱法调查了在小尺度下荒漠景观人工柠条林破碎化生境不同斑块内地表甲虫的物种多样性。结果共获得10科20属29种地表甲虫,其中拟步甲科昆虫占绝对优势,阿小鳖甲Microdera kraatzi alashanica Skopin、克小鳖甲Microdera kraatzi kraatzi(Reitter)为优势种。Rarefaction曲线显示较大面积的斑块有较多的物种多样性,但群落多样性指数各斑间块差异不显著。利用斑块面积对物种数-个体数进行回归分析表明,地表甲虫的物种多样性受斑块面积的影响,生境破碎化会导致地表甲虫多样性下降。  相似文献   
35.
不同农业景观结构对麦蚜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紫华  石云  贺达汉  杭佳  赵映书  王颖 《生态学报》2010,30(23):6380-6388
研究表明农业景观结构的复杂性与害虫种群发生强度关系密切,然而在不同农业景观结构下研究麦蚜的发生、种群及寄生蜂的变化还不多。设计了不同的麦田景观结构,调查研究了不同麦田景观结构对麦蚜种群的影响。在简单与复杂两种农业景观结构下,分析了不同种类麦蚜的入田时间、入田量、种群增长率、种群密度及寄生性天敌的多样性与寄生率。结果表明:景观结构对不同种类麦蚜影响不同,但复杂农业景观下麦蚜迁飞入田时间都要晚于简单农业景观(连片种植)下的入田时间,复杂农业景观下有翅蚜的迁入量显著低于简单景观下有翅蚜的迁入量,并且复杂农业景观下麦蚜种群增长速率高于简单农业景观下的增长速率。不同种类麦蚜对景观结构的不同反应可能与形态学与生活史特征有关,两种不同农业景观结构下寄生性天敌的多样性与寄生率无显著差异。复杂景观结构下的麦蚜有翅蚜低的迁入量、高的增长速率可能与生境高度破碎化有关,其中与温室大棚塑料白色反光有的很大的影响。生境破碎化影响了麦蚜对寄主植物寻找以及天敌对猎物的寻找效应。  相似文献   
36.
荒漠草原蝗虫营养生态位及种间食物竞争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宁夏荒漠草原 1 2种蝗虫为对象 ,对荒漠草原蝗虫的营养生态位和种间食物竞争模型进行了研究 .采用嗉囊内含物分析技术分析了 1 2种蝗虫的取食特性和食物利用谱 ,并根据嗉囊内含物的分析结果 ,定量研究了蝗虫的营养生态位重叠和宽度 .依据生态位分化的特点 ,1 2种蝗虫可划分为 4个不同营养需求类群 :杂草取食者、杂草 禾草取食者、禾草 杂草取食者、禾草取食者 .通过蝗虫的取食频率、生物量以及种群密度 ,提出了蝗虫种间食物竞争力评估模型 ,对 1 2种蝗虫种间食物竞争的作用力进行了讨论 .  相似文献   
37.
长有德  贺达汉 《昆虫学报》2002,45(Z1):110-111
 记述了采自甘肃平凉(崆峒山)的光胸臭蚁一新种,齿颚光胸臭蚁Liometopum dentim andibulum sp. Nov. 。模式标本保存在宁夏大学农学院标本室。  相似文献   
38.
蚂蚁行为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贺达汉  长有德 《昆虫知识》1999,36(6):370-372
蚂蚁行为包括筑巢、觅食、育幼、共生和组织社会生活等社会性与非社会性行为。从研究层次上可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前者研究蚂蚁个体行为特性,后者研究其社会组织特性。蚂蚁行为记载历史悠久,但直到本世纪30年代计算机和数字照像机的相继问世,蚂蚁行为学研究才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其研究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近年来,许多昆虫学和生态学家更加注重蚂蚁行为对环境因子生态反应的研究”’。配合自己的研究工作,作者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蚂蚁行为生态学研究文献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和总结。现就蚂蚁筑巢、觅食…  相似文献   
39.
长有德  贺达汉 《昆虫学报》2002,45(2):110-111
记述了采自甘肃平凉(崆峒山)的光胸臭蚁一新种,齿颚光胸臭蚁Liometopum dentim andibulum sp. Nov. 。模式标本保存在宁夏大学农学院标本室。  相似文献   
40.
采用微分干涉相差显微镜、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系统研究了苜蓿假盘菌Pseudopeziza medicaginis在苜蓿叶片的侵染过程及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接种4h后,子囊孢子萌发产生芽管:12h后,芽管以直接侵入的方式进入表皮细胞形成侵染菌丝:24h后,表皮细胞中侵染菌丝向相邻表皮细胞扩展,同时侵入到叶肉细胞以胞内生长方式扩展:接种72h后,侵染菌丝在表皮细胞下的叶肉组织中形成初始菌落;第5d后,菌丝扩展至整个叶片组织,大量菌丝聚集形成子座组织,并进一步形成子囊盘与子囊。病菌菌丝在侵入寄主细胞初期,并不穿透寄主质膜与原生质,而是被其所包围。但随着菌丝进一步扩展,叶片组织发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其中包括叶肉细胞肿胀、细胞质消解、叶绿体等细胞器解体以及寄主细胞坏死塌陷,并最终在叶表面产生典型的褐斑病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