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豇豆初生叶多胺氧化酶的催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豇豆幼苗 (6d苗龄 )初生叶提纯得到的多胺氧化酶 (EC 1 .4.3 .6 )属于二胺氧化酶 ,最有效的底物是 1 ,4 二胺丁烷 (腐胺 )、1 ,5 二胺戊烷 (尸胺 )、1 ,6 二胺己烷、1 ,1 0 二胺癸烷等α 二胺 ,其催化活性随二胺类底物碳链的增长而相应减弱。豇豆多胺氧化酶对亚精胺和精胺也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另外 ,底物腐胺和尸胺的浓度超过 2mmol/L或亚精胺和精胺浓度超过 3mmol/L时会对酶活性有抑制效应。以腐胺和尸胺为底物时 ,酶的最适 pH约为7.0 ,而以亚精胺和精胺为底物时其最适pH为 6 .5。该酶的催化活性还随反应介质的离子强度增加而降低。K ,Ca2 和Mg2 (皆为 1 0mmol/L)对酶活性无明显抑制作用 ,而同样浓度的Mn2 ,Zn2 ,Fe2 ,Co2 和Cd2 则对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金属螯合剂EDTA(1 0mmol/L)和腺苷蛋氨酸脱羧酶抑制剂甲基乙二醛 双脒腙 (0 .1mmol/L)可抑制酶活性约 80 % ,而铜结合剂KCN(1 .0mmol/L)、羰基试剂羟胺 (0 .1mmol/L)和氨基胍 (0 .1mmol/L)可导致该酶完全失活  相似文献   
32.
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转化芥菜及抗虫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农杆菌介导将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 (CpTI)基因导入芥菜 ,获得了Kan抗性植株 .经PCR扩增、PCR Southern印迹和Northern印迹分析 ,转化再生植株大部分呈阳性 ,而非转化的再生植株均为阴性 ,证明CpTI基因已存在于芥菜基因组中 .在室内进行了喂虫试验 ,结果表明转基因芥菜抗虫性明显高于对照 ,转基因植株之间存在抗虫性差异  相似文献   
33.
本文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了豇豆荚螟Maruca vitrata Fabricius在武汉地区春豇豆开花结荚期的为害情况,并分析了幼虫分布的虫龄结构。结果表明,豇豆荚螟在豇豆开花结荚期对花的危害率显著高于豆荚;百花虫量和百荚虫量最高分别为65头和15头,分别位于盛花末期和盛荚中后期。花器中1龄幼虫比例显著高于3~5龄幼虫,而荚中4龄和5龄幼虫比例显著高于1~3龄幼虫。豇豆花不同部位的虫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如花药中的1龄幼虫比例显著高于3~5龄幼虫;花萼中1~3龄幼虫比例显著高于4龄和5龄幼虫;而子房中各龄期幼虫分布比例不存在显著差异。花萼中各龄期幼虫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花药和子房。本研究明确了豇豆荚螟幼虫在豇豆开花结荚期的为害情况及虫龄结构,对于制定该虫的科学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4.
豇豆原生质体培养中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5.
蚕豆萎蔫病毒(Broad bean wilt virus,BBWV)能危害多种农作物,在南京地区也普遍存在。值得注意的是,蚕豆萎蔫病毒与其它病毒在几种豆科植物上的混合感染常有发生,往往造成严重症状,病株严重减产或根本不能结实。我国曾从豇豆和菠菜上分离到BBWV。我们在1983~1984年先后从南京郊区发生病毒病的大豆、豇豆和蚕豆上分离到三个毒  相似文献   
36.
豇豆原生质体遗传转化的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37.
豇豆螺旋茎段维管组织观察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豇豆(Vigna unguiculata Linn.)的茎缠绕支持物形成右手螺旋,其茎段经水浸泡去表皮后可见维管纤维沿茎轴方向呈左手螺旋状排列.用徒手切片法观察螺旋型和直线型茎段各节间中部的横切面,发现二者木质部导管分子均由内至外呈对称的扇形排列;螺旋型茎段各节间扇形的角度均显著小于直线型茎段对应节间的扇形角度(p<0.05);除第1节间外,螺旋型茎段各节间扇形纵横比均显著大于直线型茎段对应节间的扇形纵横比(p<0.05).分析表明,茎的两种螺旋之间存在扭力平衡;螺旋型与直线型茎段横切面导管分子扇形排列的差异可能是茎段扭转过程中受挤压所致.此外,茎段扭转并不是细胞横向不对称扩张的结果,而可能是由各侧细胞不均衡的纵向生长所造成.  相似文献   
38.
不同浓度NaCl胁迫处理下豇豆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主要探讨不同浓度NaCl胁迫处理下豇豆(Vigna unguiculata Linn.)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0~250 mmol/L NaCl胁迫下,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豇豆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逐渐增加,在150 mmol/L浓度时,3者的含量都达到最大值;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开始逐渐上升,它们的活性分别在100 mmol/L、150 mmol/L和150 mmol/L时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同时,对NaCl胁迫下3种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进行适时定量PCR分析,分析结果显示3种抗氧化酶基因的转录表达与酶活性的变化一致.说明在不同浓度的NaCl胁迫下,NaCl诱导了sod、pod和cat 3种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3种抗氧化酶活性相应地提高,从而提高了豇豆应对NaCl胁迫的能力.本文结果将为今后豇豆在盐碱栽培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9.
豇豆几丁质酶N端序列测定及与其它植物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自动 Edman降解程序 ,测定了经诱导、纯化的豇豆几丁质酶 N端 1 0个氨基酸的序列 ,并将该序列与其它植物几丁质酶 N端相应部分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该豇豆 ( Vigna sesquipedalis)几丁质酶 N端 1 0个氨基酸的序列为 EQCGSQAGGA,与 类几丁质酶同一部分同感序列同源性高达 1 0 0 % ;而与 、 及 类几丁质酶的相应序列均无同源性。结合考虑此酶的等电点 ( 8.3)及分子量 ( 33k D) ,可推测该豇豆几丁质酶属于 类几丁质酶。其 N端序列的高度保守性提示 ,该段序列可作为 类几丁质酶的一段主要特征序列 ,并可据其合成核酸探针 ,以分离、克隆其它 类几丁质酶编码基因。  相似文献   
40.
获得高抗虫转双基因烟草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利用DNA合成仪人工合成了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cpTl)的cDNA编码全序列。合成的基因经过克隆和序列分析后.克隆到植物高效表达载体上,并转化农杆菌,通过共转化的方法,将cpTI基因和经人工改造的苏云金芽孢杆菌(B.T)δ-内毒素基因共转化烟草,得到经PCR扩增并Southern-blotting验证的分别含有CpTI和B.T基因的植株以及同时含有CpTI和B.T基因的植株。利用棉铃虫幼虫进行的杀虫测试表明.转基因烟草和对照烟草相比具有明显的杀虫活性-同时转双基因的烟草和转单一基因的烟草相比具有增强的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