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已知6×10~5拉德~(60)Coγ-线照射天麻、当归和党参,能有效地杀虫防霉而药效不受影响。但大剂量照射中药有无可能产生副作用,特别是长期的遗传影响,仍有疑问。我们以常用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测定和离体细胞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为指标,研究天麻、当归和党参经大剂量照射后,诱变活性有无变化,旨在评定中药辐射保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2.
Bcl-2家族蛋白在调控线粒体功能和细胞色素C释放中起重要作用。最近发现Bcl-2分子通过与其他促凋亡分子相互作用调控线粒体外膜通透性,其具体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课题组采用化学生物学方法,在研究Bax/Bak非依赖的细胞凋亡途径中,发现了一些小分子化合物能够诱导Bim表达量急剧升高,Bim能转位到线粒体上,与Bcl-2相互作用增强,并直接促进Bcl-2构象变化。有意义的是,Bim可以诱导Bcl-2功能发生转换并能够形成大的复合体通道来介导细胞色素C释放。研究结果提示Bcl-2分子可变成促凋亡分子,参与Bax/Bak非依赖的细胞色素C释放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正常人左、右侧的末梢神经传导特点及易损伤性,探讨生活习惯与末梢神经潜在性损伤的内在关联,提高电生理诊断准确率。方法:100名志愿者为对象,检测正中、尺、胫和腓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F波,观察左、右侧的神经传导参数及左右差值与生活习惯之间的联系。结果:左侧尺、胫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慢于右侧(P值各为0.013、0.011)。MCV≤X-1S尺神经组的远端潜伏期(D Lat)、F波最短潜伏期(F-Lat)延长于MCV〉X-1S组(P值均为0.000)。MCV≤X-1S胫神经组的近端波幅(P Amp)低于MCV〉X-1S组(P=0.000)。右侧腓神经D Lat延长于左侧(P=0.007),D Lat≥X+1S腓神经组的MCV、F-Lat平均值慢或延长于D Lat〈X+1S组(P值各为0.041、0.000)。结论:左侧尺、胫神经MCV慢于右侧,右侧腓神经D Lat延长于左侧。推测神经传导左右差异是由日常生活中的频繁而反复的轻微外伤导致。  相似文献   
34.
摘要 目的:观察气滞血瘀型白癜风经桃红四物汤加味、梅花针叩刺联合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免疫球蛋白(Ig)和自身抗体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19年3月~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气滞血瘀型白癜风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和观察组(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结合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各为40例。对比两组疗效、中医证候评分、白斑面积、出现黑素细胞时间、白斑的色素积分、血清自身抗体、Ig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TPO)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面色晦暗、肌肤甲错、心烦不安、气郁不舒、失眠多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出现黑素细胞时间短于对照组,白斑的色素积分高于对照组,白斑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血清IgA、IgG、IgM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气滞血瘀型白癜风经桃红四物汤加味联合梅花针叩刺治疗,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自身抗体阳性率降低,机体免疫力提高,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5.
【目的】通过研究林地转型耕地对土壤编码碱性磷酸酶基因的细菌群落丰度、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为丘陵区耕地长期施肥下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影响机制以及未来的退耕还林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提升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土壤编码碱性磷酸酶基因的细菌群落的丰度、多样性和结构变化,并耦合土壤化学性质分析,明确土壤编码碱性磷酸酶基因的细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以及关键的驱动因子。【结果】林地垦殖为农田后,长期施肥导致土壤酸化,pH从5.58降至4.72,而土壤速效磷则从2.49 mg/kg增至49.3 mg/kg。相应地,耕地土壤编码碱性磷酸酶基因的细菌群落的丰度和Shannon指数均显著低于林地。基于编码碱性磷酸酶的phoD基因(alkaline phosphatase-encoding gene)序列的物种分类表明,丘陵区土壤编码碱性磷酸酶基因的细菌群落的优势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其中林地土壤的蓝藻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耕地。耕地土壤的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林地,而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Chlorogloea属、Gemmata属、Phormidesmis属和Pseudolabrys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林地。土壤编码碱性磷酸酶基因的细菌群落结构因林地转型耕地而发生显著改变。phoD基因丰度和Shannon指数与pH显著正相关,而与总磷、速效磷、硝态氮和铵态氮均显著负相关,其中土壤速效磷是这些影响因素中影响最强烈的,长期施用无机磷肥导致含碱性磷酸酶的土壤细菌群落对有机磷分解的能力退化。【结论】林地转型耕地加之长期施肥改变了土壤pH和速效磷,并在其他理化因子的协同驱动下,导致土壤编码碱性磷酸酶基因的细菌群落丰度、多样性和结构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36.
胰岛素受体家族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岛素(insulin)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分别是由胰岛β细胞和肝细胞分泌的 多肽类激素.它们通过结合并激活位于细胞膜上的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 作为起始信号传导的第一步,胰岛素与IGF-1是如何与各自受体的膜外区域(ectodomain) 结合并进一步激活受体的细胞膜内酪氨酸激酶活性一直属于科学研究的关键基础问题.本文 概述了胰岛素受体家族(IR和IGF-1R)及其配体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和关系,并重点介绍 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胰岛素受体家族复合体结构和功能上的研究手段和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37.
不同理化因子对黄芩毛状根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东向  王蕊  张磊 《生物技术》2008,18(1):63-66
目的:利用发根农杆菌1.2556诱导黄芩,得到毛状根.方法:采用共培养法诱导黄芩毛状根,研究不同外植体,不同预培养时间,不同菌液浓度,不同感染时间,乙酰丁香酮,抗生素浓度等条件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利用预培养2d后的茎段为转化材料,当发根农杆菌浓度在OD600值为0.5时感染10min,转化率最高.在菌液中或培养基中添加100umol/L,乙酰丁香酮可以提高黄芩毛状根的转化效率.培养基中加入250mg/L抗生素Cef能较好地抑制发根农杆菌生长.结论:用共培养法诱导出黄芩毛状根,并确定了最佳诱导条件,以提高黄芩外植体的诱导率.  相似文献   
38.
本文报道了我国南部三种(四亚种)松鼠骨髓细胞的染色体组型。其中,赤腹松鼠的两个亚种(Callosciurus erythraeus castaneoventris和C.e.michianus)具有非常相似的核型、它们的2n=40,FN=72,其中包括7对中着丝点染色体,8对亚中着丝点染色体,两对亚端着丝点染色体和两对端着丝点染色体。有一对亚端着丝点染色休(N0.18)的短臂上带有随体。X染色体是较大型的中着丝点染色体,Y是甚小的亚端着丝点染色体。这两个地理亚种核型的差异仅仅是某些染色体(如N0.3.4.5.10.11.X和Y)的臂比指数和相对长度的变化。 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 flavior)的2n=40,FN=70,19对常染色体由8对中着丝点、8对亚中着丝点和3对端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其中,第18染色体是一对在紧靠着丝点下方带有明显次缢痕但无随体的端着丝点染色体。X染色体是较大型的中着丝点染色体,Y是中型的亚中着丝点染色体。 侧纹岩松鼠(Sciurotamias forresti)的2n=38,FN=72,18对常染色体由8对中着丝点、9对亚中着丝点和1对在短臂上带有随体的亚端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性染色体都是中着丝点染色体,其中X是较大型的,Y是最小的。 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我们分析和比较了东洋区树松鼠族(Callosciurini)4属松鼠的核型及其演化。  相似文献   
39.
王蕊  苟锐锋  王树林 《动物学杂志》2016,51(6):1003-1009
通过研究营养匮乏期和丰盛期牦牛(Bos mutus)体内β胡萝卜素-15,5′-单加氧酶(BCMO1)蛋白表达水平,探讨不同营养时期BCMO1参与牦牛机体维持维生素A营养平衡的功能。于2013年7月(营养丰盛期)和2014年3月(营养匮乏期)赴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铜普镇采集样品,每次选取健康成年(36月龄)雄性牦牛3头,采集组织样品。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不同营养时期牦牛肝、肺、肾、肌肉、十二指肠、回肠、空肠、瘤胃8种组织中BCMO1蛋白的表达量。利用多重比较和T检验对同一时期不同组织及不同时期同一组织BCMO1蛋白表达量进行比较分析。在营养匮乏期,BCMO1蛋白表达量最高的组织为十二指肠(P0.05);空肠和回肠组织中BCMO1蛋白表达量高于肾和瘤胃(P0.05);肝组织中BCMO1蛋白表达量最低。在营养丰盛期牦牛肝组织中BCMO1蛋白表达量最高,明显高于其他组织(P0.05)。营养丰盛期肝中的BCMO1蛋白表达量为0.919±0.228,显著高于营养匮乏期(P0.05);而营养丰盛期牦牛十二指肠、空肠、肾、肌肉和瘤胃组织中的BCMO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811±0.134、0.336±0.255、0.739±0.404、0.619±0.092,均低于营养匮乏期表达量(P0.05);在营养丰盛期和营养匮乏期的肺中BCMO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128±0.407、1.083±0.232,回肠在营养丰盛期和营养匮乏期的BCMO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466±0.337、0.517±0.280,两组织在不同时期BCMO1蛋白表达量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表明,在牦牛体内的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含量较高的营养丰盛期,大部分牦牛组织中BCMO1蛋白表达量较匮乏期要低,体内维生素A的含量提高可能对BCMO1的表达有反馈抑制作用,这对维持和调节牦牛在不同营养时期机体内维生素A营养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0.
认识区域水沙运移规律及其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能够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是水土资源综合开发的重要前提.本研究以1963-2013年逐月实测气象、径流和泥沙资料为基础,结合20世纪80年代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方法,系统分析了西北干旱区典型小流域--小南川流域的气候和水沙长期变化特征,并识别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及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在对单要素变化充分解析的基础上,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定量探讨了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小南川流域水沙运移的影响机制,并明确了关键作用因子.结果表明: 小南川流域气温向两极化发展,降水量逐渐增加,总体气候变化趋势朝向暖湿方向,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且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突变后,其变化速度和程度均进一步加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流域内耕地和城镇扩张,林地增加,自然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在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导驱动作用下,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以1.7×106 m3·(10 a)-1和1.5×108 kg·(10 a)-1的平均速率呈减少趋势.定量化研究结果揭示了植被覆盖度和月平均最高气温是影响该区径流变化的最关键因子,而植被覆盖度和日最大降水量是影响输沙变化的最关键因子.在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修复是防止干旱区流域水土流失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