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植物-传粉者相互作用面临人类活动的威胁。在青藏高原地区,放牧是一项主要的人类活动干扰,过度放牧导致高寒草甸植被严重退化。然而在该区域放牧如何影响植物-传粉者相互作用网络还不得而知。在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寒草甸选取了两个研究样点,每个样点包括一块禁牧样地(生长季禁牧)和放牧样地(全年放牧)。在2016年至2018年每年的生长季(7月和8月)进行了连续3年观测,共构建16个传粉网络。结果发现,在研究区域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传粉者群落的物种组成以双翅目昆虫为主。放牧后双翅目、鳞翅目以及鞘翅目传粉者的种类数减少,但膜翅目传粉者的种类数未受到放牧的影响。放牧干扰显著降低了群落中植物、传粉者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但对传粉网络的嵌套性和特化程度(H2'')没有显著影响,说明网络的稳定性和恢复力没有受到放牧的影响。探讨了放牧对传粉网络的影响,发现区域放牧强度过大,降低了传粉昆虫和传粉网络的多样性。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放牧强度对传粉网络的影响模式,以期为合理的放牧制度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2.
自噬是一个保守的细胞内降解系统,在细胞死亡中起着双重作用,可以为细胞在营养缺乏条件下提供一些必要的营养物质促进细胞存活,但是自噬过度发生会导致细胞内一些正常组分被降解从而加速细胞死亡。铁死亡是一种新的细胞死亡调控形式,主要依赖于铁的积累和脂质过氧化。铁死亡在细胞形态、生物化学特征和所涉及的调控因子上都与自噬以及其他类型的细胞死亡方式不同。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铁死亡的发生依赖于自噬,并且许多铁死亡调节因子被认为是潜在的自噬调节因子。该文主要对自噬和铁死亡相互联系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3.
李昕  陈宏  王文 《动物学研究》2005,26(3):225-229
非编码区序列在基因表达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在进化过程中是否受到选择作用一直较难检测。最近有一些研究使用平均的核苷酸替换速率与中性序列的核苷酸替换速率的比值(ω)作为检测非编码区总体受选择作用的指标;但是对于非编码区而言,了解具体哪些核苷酸受到选择作用更具有意义。我们借鉴Nielsen&Yang(1998)检测单个氨基酸位点是否受选择作用的思路,在最大似然法的模型下,提出一种在核苷酸位点水平上对自然选择作用检测的方法。本方法能够检测在进化过程中对功能分化有重要贡献的核苷酸位点,包括编码和非编码区。将此方法应用于熟知的受到正选择作用的蛋白编码基因序列(HIV-1包装蛋白基因编码区),均能够检测到那些已知的受到正选择的核苷酸(密码子)位点,说明此方法可以有效地在核苷酸位点水平检测选择作用;又将此方法应用于非编码区(CTGF基因5′UTR),也得到了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34.
目的建立农杆菌介导的马尔尼菲青霉(PM)基因转化技术,并对该技术条件进行优化。方法以二元质粒p DHt/SK为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将pyr G基因插入马尔尼菲青霉尿嘧啶缺陷株SPM4(pyr G-,nia D-)中,在不含尿嘧啶的培养基中筛选阳性转化子。运用PCR验证重组子。进一步对影响转化效率的农杆菌类型、共培养浓度、转化媒介、共培养温度、共培养时间、乙酰丁香酮(AS)等六个条件进行优化。结果 PCR验证pyr G基因成功的插入SPM4中,所得到转化子可稳定传代,通过条件优化,得到转化子约300个/106个细胞。选用AGL-1,以农杆菌共培养浓度为OD600=0.8,AS浓度为200μmol/L,无膜IM固体共培养基为介质,25℃共培养48 h为最适转化条件。结论成功建立了农杆菌介导PM基因转化技术,简化并优化了转化条件,该方法可用于PM基因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35.
地下芽植物能够通过地下储存器官占据生境资源、储存营养物质等策略来获得生态优势,其地下储存器官多样性以及生物量分配策略,对地下芽植物物种组成以及生态系统功能产生重要影响。然而,以往研究多关注草地生态系统的地下芽植物,对森林地下芽植物的了解仍然缺乏。采集了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分布的693个草本植物个体,分析了地下芽植物及其地下储存器官的类型与多样性,比较了地下芽植物与非地下芽植物的地上、地下各器官的绝对、相对生物量。结果显示:(1)地下芽植物的相对丰富度为69.1%,相对多度为88.2%。大多为根状茎植物,主要由禾本科、莎草科、堇菜科和蕨类植物组成。(2)除茎外,地下芽植物各器官的绝对生物量(叶:1.94g,根:0.65g,地上部分:2.0g,地下部分:4.1g)均大于非地下芽植物(叶:0.26g,根:0.13g,地上部分:0.68g,地下部分:0.13g)。(3)地下芽植物叶(0.40)与茎(0.14)的相对生物量小于非地下芽植物(叶:0.48,茎:0.35),地下部分相对生物量(0.56)大于非地下芽植物(0.17)。本研究表明,以根状茎植物为主的地下芽植物是古田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草本植物的主要构成者,且个体普遍较大,倾向于将生物量投资于地下器官。这些结果为认识地下芽植物的生态策略与功能以及草本植物群落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6.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根系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前言根系是林木吸收养分和水分的主要器官,也是林木生物量的组成部分。林木根系的体积只有地上部分的1/4—1/10,它以庞大的数量分布于土壤的各个层次,对于树木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因此,研究林木的根系早就被人们所重视。但由于根系处在地下,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即使这样,国内外在这一方面,特别是根系的形态、分布、生长发育状况以及生物置等开展  相似文献   
37.
1963年在小兴安岭丰林自然保护区红松林及有关的皆伐迹地上设置了61组,325个实验样方,定期观察到1965年,以研究死、活地被物对人工播种的红松林伴生树种种子发芽和幼苗初期存活、生长的影响。实验表明死、活地被物,特别是死地被物的干湿变化剧烈,影响幼苗的成活,甚至使种子或幼根无法接触土壤,因而种粒越小,或轻而带翅,受影响越大。此外本文还指出了桦树种子的强迫休眠和延迟发芽现象。讨论了实验结果在红松林演替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8.
从无柄新乌檀乙醇浸膏的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7个已知配糖体化合物,经波谱分析为:喹诺酸-3-O-β-D-葡萄吡喃糖基(28→1)-β-D-葡萄吡喃糖酯(1),齐墩果酸-(28→1)-β-D-葡萄吡喃糖酯(2),熊果酸-(28→1)-β-D-葡萄吡喃糖酯(3),喹诺酸-3-O-β-D-葡萄吡喃糖基-(1→3)-6-去氧-β-葡萄吡喃糖苷(4),齐墩果酸-3-O-β-D-吡喃木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基-28-O-β-D-葡萄吡喃糖酯(5),番木鳖甙(6),7-甲氧基-龙胆苦甙(7)。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9.
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森林天然更新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研究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森林天然更新的变化规律及其条件,红松阔叶混交林是长白山主要的森林类型,保存不多,对于研究以前森林经营有重要意义。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红松天然更新规律及其与森林组成结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红松阔叶混交林天然更新与森林群落类型,海拔,森林植物条件及人类活动等干扰极大关系,一般在陡坡或山脊上胡枝子作树红松林中,那里林冠郁闭度达到80%-90%或更大,林分中红松组成也更大,红松天然更新良好。每公顷有红松幼苗和小幼树万株以上,但是在郁闭的红松林冠下,很少能长大。在大部分的阔叶红松混次林中,除了林冠比较郁闭的地方外,针叶树包括红松在内的天然更新通常稀少,每公顷仅有幼苗幼树数千株,其中大部是阔叶树,随着海拔上升到一定范围,在更新中云冷杉的成分增加,老择伐迹地由于林下植被密,常常缺乏更新。74.2%耐荫树种的幼苗幼树是在林冠下观查到,它们70%以上分布于离立木2.5 m以内,这正好等于林木平均冠幅的半径,所以,红松和耐荫树种幼苗的更新最好是在郁闭的林分下。  相似文献   
40.
红砂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植物名称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Pall.) Maxim.]。2材料类别成熟种子。3培养条件(1)芽诱导培养基:MS NAA 0.01 mg·L~(-1)(单位下同);(2)继代增殖培养基:MS 6-BA 0.3 NAA 0.05:(3)生根培养基:1/2MS IAA 1.0。以上培养基均附加0.6%琼脂,蔗糖为3%(生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