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选取塔里木河下游天然植被恢复示范区的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为研究对象,测定每年引水灌溉2次(每次0.42m3/m2)、1次和不灌溉(CK)处理下疏叶骆驼刺的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电子传输速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等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其叶水势变化,探讨疏叶骆驼刺对人工水分干扰的叶绿素荧光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灌溉量的减少,疏叶骆驼刺叶水势呈显著降低的趋势,并在CK下达到最低。(2)同期疏叶骆驼刺qP、ΦPSⅡ、ETR、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叶绿素含量和光饱和点均随着灌溉量的减少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和调节性能量耗散(YNPQ)则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3)与每年1次灌溉量处理相比,不灌溉和每年2次的灌溉量处理下疏叶骆驼刺发生了光抑制,光能捕获效率与光化学反应能量下降,热耗散能力提高。研究认为,灌溉量过高(每年2次,0.84m3/m2)或不灌溉均会限制疏叶骆驼刺光化学效率和光和活性,适时适量的(春季灌水1次,0.42m3/m2)水分补给更有利于疏叶骆驼刺适应干旱胁迫并维持正常光合生长。  相似文献   
32.
以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为对象,研究胡杨母株与其克隆幼株间的克隆水分整合特征及对克隆幼株生理机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胡杨母株与其克隆幼株间存在明显的以顶向传输为特征的水分整合,母株对克隆幼株的日平均水分整合流量为同区域长势相近的实生幼株通过自身根系日平均获取水量的3倍,克隆幼株因水分整合而能够获取与母株相似且较实生幼株水分来源相对较深层的土壤水,拥有更好的水分获取能力.这使胡杨克隆幼株较实生幼株保持显著更高的叶片水分含量,且黎明前和正午叶水势分别显著增加10.0%和29.7%.更好的水分生理状态使克隆幼株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与光适应下实际光化学效率显著高出实生幼株23.4%和11.5%,并能够保持显著更低的光系统Ⅱ过剩激能比例和光抑制风险.这可能让胡杨克隆幼株在极端干旱生境中较实生幼株保持更高的生存优势.  相似文献   
33.
胡杨根系水力提升作用的证据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长在塔里木河流域的荒漠河岸林植被虽长期忍受着高温和干旱的威胁, 然而它们却能够一直延续并保存至今。除了植物深根系吸水作用外, 另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荒漠河岸林植被存在水力提升的效应。该文采用HRM热比率法茎流仪对3株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主根和侧根的液流速率分别进行了为期4 d的连续监测; 利用自动气象站对微气象因子:风速、空气相对湿度、叶面温度和地表温度进行连续监测; 同时采用了烘干法对不同深度土层在不同时刻的土壤含水率进行了取样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胡杨主根液流在白天和夜间均表现为正值, 相反的, 胡杨侧根液流速率则出现了明显的夜间负向流动。胡杨根系0~12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具有下湿上干的变化趋势; 胡杨侧根在夜间发生负向流动后, 土壤含水率显著升高, 尤其在60~120 cm土层中, 4:00土壤含水率上升幅度达到4:00时刻土壤含水率的22%~26%。影响胡杨侧根液流速率的主要气象因子主要是叶面水汽压亏缺。  相似文献   
34.
选择塔里木河下游3个典型断面的15个研究样地,分析和测定了塔里木河下游2000~2002年生态输水前后不同研究样地的地下水位、地下水含盐量和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叶片中脯氨酸、可溶性糖、植物内源激素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的含量以及胡杨叶片的形态结构变化,研究了塔里木河下游主要建群种胡杨对生态输水的生理与形态的响应和适应性.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胡杨生长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输水后各样地地下水位均有所上升,胡杨对浅层地下水位的变化表现出明显响应,胡杨受到的生理胁迫降低,胡杨叶片角质层厚度、维管束导管官腔直径及管壁厚度皆随地下水位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地下水位的上升,地下水含盐量分别提高1.76~2.47倍,输水效果由于盐对植物的生理胁迫作用的增加而有所减弱;在塔里木河下游极端干旱环境下,胡杨林保育恢复的合适地下水位埋深为3.15~4.12 m,地下水含盐量为67.15~72.65 mm.  相似文献   
35.
准噶尔盆地南缘"丰收林"胡杨水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准噶尔盆地南缘150团丰收林的胡杨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其与梭梭和柽柳水势变化的规律,以及与土壤含水量和大气温、湿度的关系,探讨了干旱环境下胡杨水势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胡杨叶、茎水势日变化呈"V"型,梭梭和柽柳水势日变化呈"W"型.相关分析表明,胡杨老林叶、茎水势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839和-0.818),胡杨幼林的茎水势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r=-0.650);胡杨幼林叶水势与空气湿度呈正相关(r=0.786).胡杨老林2 m处叶、茎的清晨水势与5和10 m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5和10 m处叶、茎的清晨水势无显著差异(P>0.05);2、5和10 m处的叶、茎正午水势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20:00,胡杨老林在不同高度叶水势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经通络方药作用后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对MIP-1β诱导的大鼠小胶质细胞迁移的影响,以及由MIP-1β在小胶质细胞上的受体-CCR5介导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将通络方药作用后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加入到由5nM MIP-1β刺激6h后的原代大鼠小胶质细胞中,利用Transwell细胞迁移系统来观察小胶质细胞迁移,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胶质细胞CCR5,p-p38,P-JNK表达情况.结果: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能够显著减少小胶质细胞迁移到Transwell下层的细胞数量(P<0.01),降低小胶质细胞上MIP-1β的受体CCR5表达,同时抑制了其下游信号蛋白p38和JNK的磷酸化.结论:通络方药作用后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务件培养液可抑制由MIP-1β诱导的大鼠小胶质细胞迁移,其作用发挥可能是通过抑制MIP-1β的受体CCR5表达,降低了其下游通路上p38和JNK蛋白磷酸化程度实现.  相似文献   
37.
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植被保护酶活性与地下水位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塔里木河下游的不同断面,随着距离河道由近及远、地下水埋深的不断增大,柽柳叶片的MDA含量、SOD活性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而逐渐增加,与地下水位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464和0.5531;POD活性却随着地下水埋深的不断增大而呈下降趋势,与地下水位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518。根据不同地下水位条件下柽柳叶片的MDA含量和SOD活性所反映出的适宜其生存的合理生态水位、(严重)胁迫水位并将其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初步推断出:在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埋深超过3.12m时.柽柳的生长即开始受到抑制,5m左右的地下水位即对柽柳造成严重胁迫,≥8.83m的地下水位则会危及柽柳的生存。  相似文献   
38.
塔里木河流域荒漠河岸植物对应急输水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阮晓  王强  陈亚宁  李卫红  许宁一 《生态学报》2005,25(8):1966-1973
选择塔里木河沿岸典型样地,以乔木树种胡杨(Populuseuphratica)、灌木柽柳(Tamarixspp.)和草本植物罗布麻(Apo-cynumvenetum)为研究材料,垂直距离输水河道500m范围内,间隔100m设置一个采样断面。监测并分析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前后5个断面地下水位、地下水含盐量及3种植物叶片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内源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和细胞分裂素(CTK)含量的变化。研究3种荒漠植物对水盐双重胁迫环境的生理响应及适应策略。结果表明:盐胁迫显著增加3种植物叶片或同化枝的可溶性糖浓度,断面间不同植物叶片或同化枝可溶性糖积累存在差异;输水后断面间随地下水位不同程度的抬升,胡杨和柽柳叶片或同化枝脯氨酸含量出现了成比例的下降;柽柳同化枝可溶性糖与脯氨酸积累相关性最小,发展了不同于另外两种植物的通过有机溶剂积累适应胁迫环境的策略,即同化枝可溶性糖与脯氨酸作为响应于地下水位变化的功能物质独立地起作用,可溶性糖积累对盐胁迫的响应明显,而脯氨酸积累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更为明显;对与胁迫抗性有关的植物内源激素ABA、CTK浓度及浓度增长量变化进行分析,发现胡杨具有不同于其他两种植物的内源ABA、CTK浓度增量变化趋势;胡杨和罗布麻叶片ABA积累量与脯氨酸积累百分量(△[脯氨酸])而柽柳中ABA积累量与可溶性糖积累百分量(△[可溶性糖])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9.
多个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结果已经证实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疗效及安全性.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评估羟苯磺酸钙治疗DR的有效性.对发表于1975年1月~2013年10月的共221篇英文文献进行分析及评估.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羟苯磺酸钙"作为主题词分别于Pub Med,Spring Link和Cochrane图书馆临床试验数据库的检索系统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检索.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研究选择、质量评估和信息提取.所提取的信息包括设计方案、入选和排除标准、样本大小、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治疗方案、最佳矫正视力、实验室指标、毛细血管脆性、眼压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共有8个设计良好的Jadad评分为4级以上的临床试验及552名患者符合入组条件.Meta分析结果显示,羟苯磺酸钙可显著改善视网膜微血管瘤(RR:0.62,95%CI:0.42~0.90,P=0.01)、视网膜出血(RR:0.39,95%CI:0.17~0.88,P=0.02)、渗出(RR:0.31,95%CI:0.12~0.81,P=0.02),降低全血黏度(MD:-0.57 CP,95%CI:-0.75~-0.38,P0.001)、血浆黏度(MD:-0.36 CP,95%CI:-0.63~-0.09,P=0.01)、血胆固醇(MD:-0.48 mg/m L,95%CI:-0.64~0.33,P0.00001).也可显著降低DR合并青光眼患者的眼压(MD:-5.59 mm Hg,95%CI:-6.69~-4.50,P0.00001).结果表明,羟苯磺酸钙在系统全身及眼局部治疗DR均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40.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肿瘤等内皮相关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内皮结构与功能的损伤是内皮相关疾病发病机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内质网Ca2+结合蛋白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调节内皮细胞增殖、黏附、迁移、凋亡等过程,参与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内皮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外源性CRT对肿瘤、眼部新生血管病变、慢性愈合不良性伤口和缺血性疾病具有潜在治疗作用。本文综述钙网蛋白对内皮细胞的调节及其在内皮相关疾病中的病理生理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