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汪浩  张锐  张娇  沈慧  戴锡玲  严岳鸿 《生物多样性》2019,27(11):1221-29
全基因组复制在动植物中普遍存在, 被认为是促进物种进化的重要动力之一。作为蕨类植物的单种科物种, 翼盖蕨(Didymochlaena trancatula)是真水龙骨类I的基部类群, 在蕨类中具有独特的演化地位。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 通过同义替换率(Ks)分析、相对定年分析揭示翼盖蕨的全基因组复制发生情况。Ks分析表明, 翼盖蕨至少经历了两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 其中一次发生于59-62 million years ago (Mya), 另一次发生于90-94 Mya, 这两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分别和白垩纪第三纪的Cretaceous-Tertiary (C-T)大灭绝事件以及翼盖蕨的物种分化时间相吻合。进一步对两次全基因组复制保留的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结果显示与转录及代谢调控相关的基因优势被保留。翼盖蕨的全基因组复制事件可能促进了该物种的分化及其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2.
本研究旨在探讨β-联蛋白在促进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BMSCs)的存活和扩增中的作用。采取SD大鼠外周血,分离培养得到PBMSCs,随机将细胞分3组:未处理组(CON)、β-联蛋白激动剂组(WAY-262611,WAY)和β-联蛋白抑制剂组(XAV-939,XAV)。体外培养90 d,观察各组细胞增生和凋亡情况。应用Western 印迹和ELISA方法观察细胞衰老标记性蛋白质p16和p21表达情况,以及β-联蛋白信号通路分子表达情况。外周血经过3代培养,可获得纯度较高的PBMSCs,体外培养40 d即发生衰老和凋亡,但WAY-262611可延长细胞存活时间至90 d以上,增加其体外增殖率1.08倍(P<0.05),明显提高细胞增殖能力(P<0.05);使WAY组p21和p16蛋白含量较CON组减少72.1%和68.4%(两者均P<0.05),较XAV组减低92.9%和93.3%(两者均P<0.05)。与CON组比较,WAY组衰老细胞数减少61.4%(P<0.05),而XAV组则增加53.3%(P<0.05);WAY组细胞凋亡率减少50.2%(P<0.05),而XAV组细胞凋亡率增加35.7%(P<0.05);WAY组β-联蛋白表达水平增加2.2倍(P<0.05),而XAV组则降低77.7%(P<0.05)。WAY-262611可升高WAY组β-联蛋白磷酸化水平(包括p-Ser552 和p-Ser675)97%和79%(两者均P<0.05),升高抗凋亡蛋白质Bcl2表达水平1.39倍(P<0.05),降低凋亡蛋白Bax和胱天蛋白酶3表达67.6%和83.3%(两者均P<0.05);而XAV-939则降低Bcl2蛋白表达水平69.1%(P<0.05),升高Bax和胱天蛋白酶3表达水平1.27倍和1.02倍(两者均P<0.05)。β-联蛋白可能是影响MSCs存活和增殖的重要信号途径。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提高用于组织工程的PB-MSCs的体外生产。  相似文献   
33.
为了探究腹腔注射贝类毒素OA对小鼠肝脏还原性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采用对一月龄的小鼠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OA,24h后取其小鼠肝脏测定还原性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各项指标。结果表明,测定注射OA毒素各剂量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GSH)、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3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GSH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差异性不显著。CAT高剂量组(96μg/h)、中剂量组(48μg/kg)、低剂量组(24μg/kg)各组变化显著,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SOD高中低各组差异性不显著。因此,在小鼠染毒OA24h后,还原性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这3项指标均受到了显著性抑制作用,说明这3项指标对毒素OA较为敏感,其中CAT呈现了显著的剂量一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34.
籼粳交新种质康丰A对稻瘟病抗性的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丰A是利用带有广亲和基因的籼粳亚种间杂交育成恢复系97gk419与恢复系明恢70杂交(恢复系×恢复系),所形成的胞质正常、雄性可育,而无恢复性的特殊变异新种质,再与野败胞质不育系连续回交转育成的具有特殊核遗传背景的新型水稻三系不育系。本研究通过接种不同地区的53个稻瘟病菌系,发现康丰A对华南稻区尤其是福建稻区的稻瘟病菌系具有广谱抗性。以康丰A(同型保持系康丰B)与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LTH)杂交,获得杂交F1和F2,分别接种稻瘟病菌系81278、Guy11、FJ2009-66和98013A。接种鉴定和遗传分析表明,康丰A对4个菌系的抗性均由1对显性抗病基因控制。等位性测定表明,康丰A抗菌系81278的基因与已知抗病基因Pi-1、Pi-2、Pi-ta和Pi-3呈非等位关系,与Pi-ta(Pi-?)呈现连锁遗传,暂命名为Pi-kf1(t)。  相似文献   
35.
极端微生物产碱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深海的38份水样和泥样中筛选到一株产蛋白酶的菌株DY-A,其最适生长温度为10℃,能适应较大范围的pH值和盐度,此菌株只在酵母膏存在的情况下产酶,不利用单一氮源,最适产酶条件为,pH10.0,10℃,接种量0.5%,200r/min摇床培养40-72h,粗酶液的最适作用温度为40℃,最适pH值为10,在pH9-12内稳定,是一碱性蛋白酶。  相似文献   
36.
摘要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胸腺肽α1对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血气指标、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到2020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A组(血必净注射液治疗,n=75)和B组(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胸腺肽α1治疗,n=75),两组均治疗10 d。对比两组疗效、常规疗效指标、血气指标、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B组治疗10 d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70/75),高于A组的81.33%(61/75)(P<0.05)。B组28 d内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短于A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快速序贯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低于A组(P<0.05)。治疗10 d后,B组氧分压、血氧饱和度高于A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A组(P<0.05)。治疗10 d后,B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低于A组(P<0.05)。治疗10 d后,B组CD3+、CD4+、CD4+/CD8+高于A组,CD8+低于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胸腺肽α1治疗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好,能改善患者血气状况,提高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7.
采用RAPD技术分析二元杂交和三元杂交半番鸭之间的基因组DNA的遗传多样性。从3组的6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个引物K16、K18、P11。3个引物中,共扩增出209条带,分子量约在300~3000bp之间,8个样品共有的条带数只有9条,占4.3%,反映了品种间的遗传变异。根据扩增得到的RAPD图谱计算了不同样品间的遗传距离(D)和遗传相似系数,并用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绘制它们的分子进化树。结果表明,湛江地区内利用杂种优势生产的半番鸭,二元杂交与三元杂交品种之间及同种类雌雄个体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遗传变异较高,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为番鸭的遗传育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38.
正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基因生物直接食用,或者作为加工原料生产的食品,统称为"转基因食品"。在《开辟制药新天地——转基因微生物》一文中曾提及,未来一些转基因的蔬菜水果可  相似文献   
39.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熊猫分布区的竹子相继开花枯死,对以竹为食的大熊猫造成严重的食源危机。1974—1975年,我国大熊猫三大分布区之一的甘肃南部文县大片竹林开花,那时尚未建立保护区,被抢救的大熊猫曾送往重庆、上海、贵阳等动物园饲养。1983年以来,文县竹子  相似文献   
40.
番茄在中国设施蔬菜产量中高居首位,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青枯病是危害番茄产业发展的重要病害,由青枯雷尔氏菌侵染引起,其病原菌能够在土层深处长时间存活并进行转移,化学防治效果有限,严重影响番茄产量及品质。本文介绍了番茄青枯病的特征及病原菌种类,从植物源杀菌剂、农用抗生素、生防菌、噬菌体等方面系统综述了生物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这些生物防治措施的原理、应用现状,同时,对相应方法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改进的措施,认为开发出以微生态调控为基础的环保、高效生物防治新体系将是未来番茄青枯病生物防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