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4篇
  免费   300篇
  国内免费   111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了解NP配施对平茬后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苗木各器官N、P、K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分析云南松苗木不同器官(根、茎、叶、萌条)的ω(N)∶ω(P)、ω(N)∶ω(K)、ω(P)∶ω(K)化学计量比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各器官间N、P、K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及其变异来源。采用N、P二因素三水平的3×3回归设计开展不同施肥试验,并对苗木采样测定,研究NP配施对平茬后云南松根、叶、茎及其萌条N、P、K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茬后云南松苗木不同器官的营养元素分配没有统一的规律,展现出丰富的变异。随着施肥季节的变化, ω(N)∶ω(P)在根、茎和萌条中逐渐下降,在叶中先下降后上升,但总体差异不大。单施N肥、P肥和NP配施均对云南松苗木生长的影响产生一定差异,总体来看NP配施更有利于促进苗木的生长,且以处理5(N1P1)表现为极显著(P<0.01)。云南松苗木各器官N、P、K化学计量比主要受N×P交互作用的影响,其次是N,影响最小的是P。除在根和叶中ω(N)∶ω(P)与ω(N)∶ω(K)之间相关性发生改变之外,其余两两间的正负相关性均保持不变,而 ω(N)∶ω(P)与ω(P)∶ω(K)、ω(N)∶ω(K)与ω(P)∶ω(K)的相关性均随着施肥季节的变化相关性发生改变,且相关系数降低,分别受P和K的调控。平茬改变植株体内的营养元素含量,不同施肥处理促使云南松各器官中N、P、K化学计量特征差异极显著(P<0.01)。NP配施可以有效缓解单施N肥、P肥对植株的限制作用,使养分处于一个平衡状态,从而满足植株对生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32.
本研究以管氏肿腿蜂 Sclerodermus guani 雌成蜂为研究对象,拟探明寄生蜂密度对其寄生及繁衍能力的影响,为该寄生蜂行为生物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松墨天牛 Monochamus alternatus 幼虫(0.350~0.450 g)为寄主,设置8种不同雌蜂密度(1~8头/寄主),对比分析不同雌蜂密度下,管氏肿腿蜂的寄生行为和效能,以及雌蜂生殖力和子代适合度变化。结果表明,随雌蜂密度增加,管氏肿腿蜂蛰刺发生前历时、寄主麻痹历时及产卵前历时均缩短。基于Hassell-Varley数据模型分析(E =0.9023×P^-0.9378),雌蜂的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增加而逐渐变小,雌蜂间的干扰降低了寄生效能。雌蜂生殖力随其密度增加而降低,单雌平均产卵量及产雌量明显下降,雌蜂密度为1头/寄主时,单雌产卵量分别是4头/寄主和8头/寄主处理下的1.4倍和2.4倍。子代适合度也随雌蜂密度增加而变化,子代发育历期明显缩短,低龄幼虫存活率和单雌体重均下降。雌蜂密度为1头/寄主时,其子代发育历期最长,平均为26.7 d,8头/寄主时最短,平均为24.0 d。雌蜂密度为1头/寄主时低龄幼虫存活率和单雌体重分别是8头/寄主时的1.1倍和2.1倍。随雌蜂密度增加,子代雄性比呈小幅下降趋势,大多数处理子代雄性比低于15%。多头雌蜂寄生可提高克服寄主效率,缩短子代发育历期,增加子代数量,雌蜂密度为4头/寄主时可达到繁殖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33.
34.
研究了水平沟耕作条件下密度、施肥对谷子产量的影响,寻找最佳施肥和密度以获得最高产量和纯收入,并对株高、叶面积、叶面积系数、蒸腾强度、耗水量等指标作了研究,认为水平沟耕作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5.
研究表明,无视异绒螨种群密度与棉田连作年限之间呈正相关,与棉田海拔高度和水位之间呈负相关.露地棉田螨量明显高于地膜覆盖棉田.若螨在静水中的浮水时间可持续5.2h.成螨产卵的最适土壤含水量为12.5%.不同杀虫剂对幼螨杀伤力为溴氰菊酯喷雾>氧化乐果喷雾>三氯杀螨醇喷雾>氧化乐果缓释剂涂茎.因此,发展灌溉棉田、棉花适当连作、棉花生长期采取药剂涂茎治蚜对壮大无视异绒螨种群密度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6.
二种稻飞虱对寄主及氮肥、密度适应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二因素最优设计,研究了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和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的种群数量同栽插密度及施氮水平的关系,并考察了它们对寄主品种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二种飞虱对寄主品种的适应性除受到品种自身特性的影响外,还随寄主生育状况及管理水平对田间小气候的影响而变化,表现出时间状态的差异;并得出了二种稻飞虱种群数量同施氮水平和栽插密度关系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37.
褐飞虱、白背飞虱种间、种内密度制约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高感品种TN1为材料.研究了褐飞虱、白背飞虱成、若虫密度对种群的制约效应。实验表明,单虫种一龄善虫密度15头/株和30头/株相比.褐飞虱成虫的羽化率、短翘率、体长和若虫历期均无明显差异,但成虫雌性比率前高;白背飞虱成虫羽化率前比后高21.22%.短翘率高15.25%。在两种飞虱一龄若虫密度30、45、60头/株等虫量混合组配下,褐飞虱成虫羽化率60头/株比30头/株下降28%,白背飞虱若虫历期以30头/株最长。在总虫量为30头/株时,种内(30头/株)和种间(15:15头/株)比.白背飞虱种内处理成虫羽化率高36.83%.昔虫历期短;褐飞虱以种内处理成虫短翘率高。从产卵位点来看.褐飞虱喜产在稻株叶鞘中下部厚肉组织上,白背飞虱以叶脉基部产卵为主.成虫密度2、4、8对/株3处理,其叶鞘、叶脉上的平均卵块变小;10天内的平均卵量亦减步。同密度下,种间组合比种内组合的产卵量多。从各指标对密度反应来看,褐飞虱比白背飞虱更耐拥挤。  相似文献   
38.
龟纹瓢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及寻找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龟纹瓢虫雌虫和雄虫对豆蚜的功能反应符台Holling Ⅱ型模型,其模型为:Na=0.9233N/(1 0.0171N)(雌虫)和Na=0.8641N/(1 0.0164N)(雄虫),瓢虫捕食豆蚜的数量随豆蚜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寻找效应随豆蚜密度增加而降低。日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37.42(雌)、34.11头(雄)和17.25(雌)、15.8头(雄)。龟纹瓢虫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数学模型为:E=0.3032·P^-15634(雌)和E=0.3048·P^-1.1697(雄)。干扰反应的教学模型为:E=0.8104·P^-2.1721(雌),E=0.7125·P^-2.2660,E=0.5963·P^-2.1751(雌雄混台种群)。  相似文献   
39.
40.
纵纹腹小Xiao繁殖生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2-1991年的3月到9月,在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纵纹腹小Xiao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繁殖前(3月)种群密度为0.100(只/km),繁殖后(8月)为0.118。4月初产卵,窝卵数3-5枚,孵化期22天左右,巢内,巢外育雏抚幼35-40天,食物以鼠类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