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和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的亲缘关系一直存在争议, 为了更深入地对淡水珠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研究对池蝶蚌及其3个近缘物种三角帆蚌、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和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的转录组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它们共有单拷贝同源基因进行多序列联配后计算这4种淡水珠蚌之间的遗传距离, 结果表明池蝶蚌和三角帆蚌的遗传距离只有0.00746(小于1%), 而其他淡水珠蚌之间的遗传距离几乎是它的10倍(平均大于6%)。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小方蚌亚科与无齿蚌亚科大约在5144万年前发生分歧, 而池蝶蚌和三角帆蚌发生分化的时间大约在424万年前。进一步的遗传差异分析鉴定了池蝶蚌转录组中的特有基因, 其中KEGG 通路富集的结果表明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细胞膜分子和蛋白消化吸收等通路上。同时, GO注释结果表明有很多特有基因与池蝶蚌的优良性状相关, 如与发育相关的生长发育、系统发育和动物器官发育等生物学过程, 及与免疫相关的免疫系统过程、抗原处理和呈递等生物学过程。以上结果表明, 池蝶蚌和三角帆蚌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它们可能是同一物种的不同亚种或不同种群, 这对淡水珠蚌种质资源的保护和遗传育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此外, 相比于三角帆蚌, 池蝶蚌可能具有一些与生长发育及免疫相关的特有基因, 这为探究相关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32.
三角帆蚌五个野生群体线粒体DNA 16S rRNA遗传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主要淡水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及巢湖)三角帆蚌5个野生群体的线粒体DNA 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得到473bp的碱基序列,没有发现插入/缺失突变的核苷酸位点。检测到了32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共7种单倍型。鄱阳湖群体的222(C→G)和325(A→G)位点,太湖群体的233(A→G)位点,巢湖群体的40(A→G)、138(A→T)和294(C→T)位点,洪泽湖群体的241(A→C)位点的变异可以作为区分群体分子遗传标记位点。洞庭湖群体未发现特异位点。在5个群体间鄱阳湖群体多态性位点、核苷酸多态性、单倍型多态性和单倍型数量4个指标都最高,表明鄱阳湖群体具有最为丰富的遗传结构,遗传变异最大,可作为三角帆蚌选育的基础群体。  相似文献   
33.
为研究不同水体Ca2+浓度(10-80 mg/L)下三角帆蚌生长和珍珠质沉积量和晶体结构的变化, 采用鱼蚌混养的养殖模式养殖10周。结果表明, 1龄幼蚌生长的适宜Ca2+浓度为40 mg/L, 2龄未植片三角帆蚌生长的适宜Ca2+浓度为40-70 mg/L, 2龄植片三角帆蚌珍珠沉积的适宜Ca2+浓度为40 mg/L。拉曼光谱分析和珍珠层小片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适宜Ca2+浓度影响三角帆蚌珍珠质沉积可能是通过促进外套膜组织有机基质分泌从而调节CaCO3晶体形成和生长实现的。研究结果提示, 在三角帆蚌生长快速季节, 养殖水体中添加一定的钙源如生石灰等将有利于蚌体和珍珠的生长。同时研究结果也为加快珍珠培育, 提高珍珠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操纵手段。  相似文献   
34.
肽聚糖识别蛋白(PGRPs)是机体先天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模式识别受体,研究对三角帆蚌的一种短型肽聚糖识别蛋白进行了克隆与表达分析。研究采用5、3 RACE技术,对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所得三角帆蚌PGRPS3基因(hcPGRPS3)片段分别进行了5,3末端克隆,经拼接得到hcPGRPS3 cDNA全长序列。采用多种分子生物学软件对hcPGRPS3 cDNA全长序列进行了特征分析,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检测了其组织分布,及经肽聚糖(Peptidoglycan,PGN)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后其在肝胰腺中的基因表达变化。hcPGRPS3 cDNA全长1438 bp,开放阅读框为858 bp,编码285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大小为32.3 ku,pH 7.0时的理论等点为7.98。序列中不存在信号肽与跨膜结构。氨基酸序列保守性分析表明,其他物种短型PGRP中,以夏威夷短尾鱿PGRP4与hcPGRPS3同源性最高(51%)。qRT-PCR检测结果显示,hcPGRPS3在性腺及肝胰腺中表达水平较高。经PGN或LPS刺激后,肝胰腺中hcPGRPS3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表明hcPGRPS3可能在机体抗菌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5.
三角帆蚌贝壳珍珠层颜色遗传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贝壳珍珠层颜色的遗传规律,为珍珠层颜色的选择育种提供理论指导,利用三角帆蚌紫色和白色选育品系进行自交和正反杂交,建立了白色♂×白色♀、白色♂×紫色♀、紫色♂×白色♀和紫色♂×紫色♀4个交配组合,统计分析了每个交配组合子代的珍珠层颜色分离情况.结果显示,白色自交组合的子代贝壳珍珠层颜色全部表现为白色,没有发生颜色分离;杂交组合的子代珍珠层颜色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全部表现为紫色,二是颜色发生分离,且紫色和白色个体比例符合1∶1的比例关系;紫色自交组合的子代珍珠层颜色也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全部表现为紫色,二是颜色分离出紫色和白色,且比例符合3∶1的比例关系.结果表明,三角帆蚌贝壳珍珠层颜色受遗传基因控制,可以稳定遗传,属质量性状.珍珠层紫色性状对白色性状为显性,两种颜色性状均不存在母性遗传.白色个体为隐性纯合体,选育纯化较为容易,而紫色个体既有显性纯合体又有杂合体,选育纯化相对较困难.  相似文献   
36.
中国蚌螨属水螨一新种记述(蜱螨亚纲,蚌螨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从我国江西省淡水蚌中采到的蚌螨科Unioncolidae水螨1新种,簇刺蚌螨U.(Anodontinatax)penicillatu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南昌大学生物科学工程系.簇刺蚌螨,新种Unionicola(Anodontinatax)penicillatus sp.nov.(图1~11)正模♂,副模1♀,江西鄱阳湖,1998-11-11,文春根采自背角无齿蚌A.woodiana woodiana(Lea).鉴别特征新种近似于中间蚌螨U.(Anodontinatax)intermedia(Koenike,1882),但通过以下特征区别后者:雄螨具有背小板,雄螨Ⅳ-L-4-5的密刺毛数量为8~10和22~24(后者为18~20和17~19),射精复合体的形状和须肢的分叉腹小爪.词源:拉丁词"penicillatus"意思为"一簇毛的",指新种因雄螨Ⅳ-L-4-5有一簇刺毛而命名.  相似文献   
37.
《生命科学研究》2013,(6):499-501
记述了在广东从化发现的中国蚌科一新记录属、一新记录种,即拟无齿蚌属Pilsbryoconcha,扁平拟无齿蚌Pilsbryoconcha compressa von Martens,1860,对其贝壳形态作了详细描述.介绍了该属物种的主要鉴别特征和分布地区.结合已有资料,推测本属可能在我国华南地区有更广泛的分布.  相似文献   
38.
记述了产于山东省兖州县淡水鱼苗培育池及鱼台县水稻田的介甲目蚌壳虫科原蚌虫属的二新种,命名为兖州原蚌虫Eocyzicus yanzhouensis sp.nov.及拟莱阳原蚌虫Eocyzicus paralaiyangensis sp.nov.分别列表比较了前者与其近似种佩里原蚌虫,多刺原蚌虫及后者与其近似种莱阳原蚌虫的主要形态区别特征。附新种形态插图。模式标本保存在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动物学实验室。  相似文献   
39.
青海南部奇异蚌动物群生态环境与时代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阴家润 《古生物学报》1990,29(3):284-299
一、前言奇异蚌(Peregrinoconcha)动物群最早发现于云南景星群。近来又相继在青海南部温泉地区(文世宣,1979),西藏东部八宿地区被发现(陈金华等,1983;文世宣,1985)。迄今仅见于东特提斯的云南、藏东和青南中生代地层产出,是一类地方性色彩很浓的区域性双壳类动物群。但对于这一动物群所代表的地层时代、沉积环境颇多争议。1984-1985年。  相似文献   
40.
关于Trigonioides yunnanensis  Ku et Ma的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Trigonioides yunnanensis Ku et Ma是我国白垩纪地层中最早报道的类三角蚌类化石,1962年由顾知微教授描述。六十年代后期,“云南红层队”于标准产地云南楚雄朱洗冲又发现了更丰富的标本,由马其鸿记述于《云南中生代化石》(上册)(马其鸿等,1976),鉴定为Trigonioides(Wakinoa), yunnanensis Ku et Ma(图版15,图4—13),T. (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