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9篇
  免费   275篇
  国内免费   583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337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235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282篇
  2008年   228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162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Sheath blight, which is caused by Rhizoctonia solani, is a disease that majorly impacts rice production. A biocontrol agent used for control rice sheath blight must be sprayed on the stem at specific times during rice growth, a process that is labour-intensive and renders the antagonist vulnerable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is study, Trichoderma asperellum T12 was used to produce preparation by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using a surface-response method. Rice hull was selected as a carrier based on its ability to sustain the T12 floating in the water and protect T12 from ultraviolet irradiation. The production of a T12-based preparation required 32% wheat bran, 7% inoculum, 2.3 g kg?1 (NH4)2SO4 and 65% water content, with fermentation at 27.5°C for 30 days and agitation every six days. The preparation demonstrated 90% biocontrol efficacy and significantly (P > 0.05) increased the seed-set rate and 1000-grain weight as compared with the pathogen treatment. The population of Trichoderma on the surface of rice leaf sheath in the treatment applied with T12 preparation increased from 232 cfu (colony forming units) g?1 fw (fresh weight) to 436 cfu g?1 fw during rice growth stage,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P > 0.05) higher than pathogen treatment. The population of R. solani on the leaf sheath increased from 41 cfu g?1 fw to 271 cfu g?1 fw in the pathogen treatment, while remained stable (P > 0.05) at level of 10–23 cfu g?1 fw in T12 preparation applied treatment. Biocontrol of sheath blight by the addition of the preparation to the soil is effective and decreases the costs of agro-industrial waste disposal.  相似文献   
32.
Two locally-produced seasonal vegetables, carrot and patol, were preserved in brine, with and without radiation, with marked changes in their properties as foods and their microbiology. The treated vegetables could be preserved, at optimum salt and irradiation levels, for up to 60 days without becoming unacceptable in terms of appearance, texture, flavour and taste. The optimum salt concentrations for preservation of carrot and patol were 2% (w/v) and 3% (w/v), respectively. The microbial load initially showed an upward trend and then declined after 5 to 10 days of storage. Lactic acid bacteria predominated in treated vegetables.  相似文献   
33.
蝙蝠蛾拟青霉是从新鲜的冬虫夏草上分离获得的虫草菌,可采用生物发酵制备大量菌丝体。该菌丝体具有和冬虫夏草相似的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病毒等多种功效。本研究对干燥后的蝙蝠蛾拟青霉发酵滤液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干燥后的蝙蝠蛾拟青霉发酵滤液含粗脂肪21.33%,总蛋白27.34%,水解氨基酸16.79%,粗多糖11.16%,不饱和脂肪酸71.21%,其中以油酸、亚油酸为主;该干燥发酵滤液中还含有多种核苷类物质、多糖等生物活性成分以及多种人体必需的矿质元素。此外急性毒性实验的初步结果表明:小鼠在实验期内无死亡现象和明显的中毒反应,主要脏器的形态学正常;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蝙蝠蛾拟青霉发酵滤液有望在医药和保健领域进一步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34.
粗毛纤孔菌胞外多糖是粗毛纤孔菌液体发酵的重要活性代谢产物,但采用常规的发酵方法,粗毛纤孔菌胞外多糖的产量较低。为更好地获取粗毛纤孔菌胞外多糖,本文采用双向液体发酵的方法,通过向发酵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扁桃斑鸠菊叶粉末,来提高粗毛纤孔菌胞外多糖的产量,并对优化得到的胞外多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以发酵液中胞外多糖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发酵条件;采用红外光谱对胞外多糖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测定胞外多糖对ABTS、DPPH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来了解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优发酵条件为:扁桃斑鸠菊叶粉末添加量0.5g/L、发酵时间10d、pH 6.5、接种量5.0mL,在此条件下,粗毛纤孔菌胞外多糖的产量达到(2.34±0.25)mg/mL,与未添加扁桃斑鸠菊叶的空白组相比,其胞外多糖产量提高了约216.22%;红外分析与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添加扁桃斑鸠菊叶后的胞外多糖与未添加扁桃斑鸠菊叶的胞外多糖红外主要吸收峰一致,并且对ABTS、DPPH以及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相近。本研究结果表明扁桃斑鸠菊叶能够有效地提高粗毛纤孔菌胞外多糖的产量,为其他珍稀食药用菌胞外多糖的高效生产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5.
36.
畜禽中药-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是指采用现代发酵技术将益生菌与中药联合发酵,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以提高畜禽免疫功能、保护畜禽健康的一种新型动物微生态制剂。文中通过调研近几年关于益生菌及中药微生态制剂等方面的文献,综述了畜禽中药-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的产生背景及菌种特点,并重点阐述了畜禽中药-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与建议,以期为畜禽中药-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37.
散囊菌属真菌(Eurotium spp.)能赋予发酵茶独特的口感和香味。本研究利用前期从广西某六堡茶中筛选并鉴定的三株散囊菌属真菌Aspergillus chevalieri E2、Aspergillus chevalieri E3与Aspergillus cristatus E6,探讨在不同温度下以优化察氏液体培养基培养的生长状况,发酵前不同灭菌条件下的茶叶品质,以及所得茶汤中茶多酚含量、总抗氧化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显示:三株真菌在优化的察氏液体培养基中31℃~34℃下都能良好生长。茶叶发酵温度为28℃,三株真菌在发酵初始含水量为20%以上生长良好,其中E3和混合发酵组的生长速度最快。E2在茶叶表面生长出大量金黄色子囊果以及大量浅绿色分生孢子梗; E3几乎只有浅绿色分生孢子梗; E6几乎只有金黄色子囊果。发酵茶叶制作的茶汤内茶多酚含量比未发酵低,抗氧化性指标也有所下降,说明本实验真菌发酵促进了茶内抗氧化物质的氧化。本研究对源于六堡茶不同散囊菌属真菌的茶叶发酵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8.
丝状真菌是微生物发酵产品的重要表达体系,其液体深层发酵过程的典型特征是环境因素显著影响菌丝聚集,菌丝聚集影响发酵体系流变特性,进而影响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动量传递,最终影响目标产物生物合成和生产效率。文中首先综述了丝状真菌形态调控的方法和策略,在此基础上针对丝状真菌菌丝生长和聚集过程的两大典型特征——顶端延伸生长和分枝生长,综述和展望了钙信号传导途径和几丁质生物合成途径对调控菌体聚集这一形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9.
郑小梅  郑平  孙际宾 《生物工程学报》2019,35(10):1955-1973
工业生物技术是以微生物细胞工厂利用可再生的生物原料来生产能源、材料与化学品等的生物技术,在解决资源、能源与环境等问题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系统生物学是全面解析微生物细胞工厂及其发酵过程从"黑箱"到"白箱"的重要研究方法。系统生物学借助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以及代谢流组等多组学数据,可解析微生物细胞工厂在RNA、蛋白与代谢物等不同水平上的变化规律与调控机制。目前,系统生物学在微生物细胞工厂的设计创建与发酵工艺优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许多成功应用实例不断涌现,推动着工业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文中重点综述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与代谢流组以及基因组规模的网络模型等各组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其在工业生物技术尤其是菌株改造与发酵优化中的应用,并就工业生物技术中系统生物学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0.
丙酮丁醇梭菌作为极具潜力的新型生物燃料丁醇的生产菌,受到各国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丙酮丁醇梭菌(ABE)发酵生产丁醇,由于生产成本高,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适用于丙酮丁醇的基因编辑工具不断发展并应用于提高菌株的发酵性能。本文对丙酮丁醇梭菌基因编辑工具和代谢工程改造取得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