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福建米虾新种和亚种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教学需要,结合调查福建淡水虾的资源,在整理采到的标本中,发现米虾(Caridina)属中有一新种和二新亚种,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22.
吕学敏  邓廉夫  杨庆铭 《遗传》2004,26(2):231-234
脊椎动物胚胎期骨与关节系统的发生是一种复杂生命现象,起始于中胚层间充质细胞的定向聚集,形成肢芽,然后在一系列作用因子的调控下,肢芽内细胞进一步分化,形成具有骨骼雏形的软骨原基,后者经软骨内骨化发育成骨。四肢骨大多是以这种方式发生的,四肢的滑膜关节系统也随骨骼的发生而形成。详细阐述了近年来对肢体骨与关节系统发生各步骤相关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Abstract: The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bone and joint involves in complicated events for vertebrate limb. It originates from determined condensation of mesenchymal cells from lateral mesoderm. These cells and the overlying ectodermal jacket form limb buds at presumptive limb levels. Then, under the control of systemic factors, mesenchymal cells aggregate and differentiate to form catilage blastemal elements that prefigure skeletal limb components. The latter develops into skeleton through 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 The majority of the bones of the limb form by the endochondral mechanism. The formation of synovial joint system and bone development occur simultaneously.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progress on the related control mechanism in the development of bone and joint recently.  相似文献   
23.
李响  祝茜 《水生生物学报》2005,29(6):621-626
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鳍肢的基本结构与海洋豚类相同,但又有其特殊性。为完善江豚鳍肢骨骼形态特征的研究,本文通过运用原位解剖、制作透明鳍肢骨骼以及X光拍照的方法,对威海海域四头江豚的鳍肢骨骼进行了较全面、较系统地观察和测量,对每一块骨骼的名称、位置、形状、大小做了详细描述,并分析了没有中央腕骨和腕骨1的原因,这些在以往的研究中还未见报道。标本具有不同的年龄和性别,采集的时间和地点也不同,因此,本结果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与以往研究鳍肢骨骼的方法相比,制作透明鳍肢骨骼具有直观、完整、清晰、美观、准确、易于观察等特点,辅以X光照片观察得出与以往研究的结果有很大差别,如国内外学者原来记述腕骨的形态为5块相连成一平坦的椭圆形盘状;指式总结为:Ⅰ2-3,Ⅱ5-9,Ⅲ5-8,Ⅳ3-4,Ⅴ2-3。而作者记述为在整体上,腕骨与包围它们自身的软骨共同连成一平坦的不规则多角形;指式为:Ⅰ0-1,Ⅱ6,Ⅲ5,Ⅳ2,Ⅴ0(掌骨不计)。据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研究方法的不同。    相似文献   
2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体力活动减少,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社会老龄化等诸多因素使糖尿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患者的逐年增多及人均寿命的延长,导致了糖尿病多种急、慢性并发症也随之大幅度地增加,致使病人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致残,非常痛苦。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pulses,E脚)对孕期小鼠及其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场强的EMP(分别为0、50、100、200、400kV·m-1)辐照器官形成期的BALB/c孕鼠,于孕18天解剖小鼠,测量孕鼠体重增长值、脏器/体重,胎盘重、胎鼠体重、身长、尾长,并记录吸收胎、死胎、生长发育迟缓及畸胎的数量。结果:各辐照剂量组孕鼠体重增长值、脏器/体重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胎盘重、胎鼠体重、身长、尾长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O.01)。50、400kV·m-1和100、200、400kV·m-1辐照组可分别导致死胎率和生长发育迟缓率增加(P〈0.05),在400kV·m-1的EMP辐照组中,畸胎数也有升高的趋势,其中,畸胎主要表现为肢体和骨发育异常。结论:本实验条件下,不同场强的EMP辐照可对器官形成期小鼠胚胎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胚胎肢芽及骨发育可能是EMP作用的特殊靶点。  相似文献   
26.
常崇旺  耿宁  李楠  王景  马久红  王学廉 《生物磁学》2011,(21):4061-4064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阿米替林干预对脊髓电刺激(SCS)治疗幻肢痛疗效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科行SCS置入术且符合入组标准并自愿参加研究的幻肢痛患者,共获7例。术后SCS均开启,阿米替林治疗在术后1个月时开始。疼痛、情绪、生活质量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法),现时疼痛强度评分法(presentpain intensity。PPI),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疼痛失能指数(Pain disability index,PDI)。结果:(1)开启SCS后患者的疼痛、抑郁焦虑情绪及生活质量均得到显著改善。(2)所有患者在使用阿米替林治疗以后疼痛、情绪及生活质量也显著改善。结论:阿米替林能显著提高SCS对幻肢痛的疗效。  相似文献   
27.
通过扫描电镜重新研究了产自俄罗斯维特奴河流域下三叠统维特奴宽网叶肢介(Loxomegaglypta wetlugiana Novo-jilov, 1958)的正模标本。扫描电镜成像揭示了光学照相无法分辨的重要分类学新特征, 其中包括: 生长带饰有圆形、角状或椭圆形小筛坑状装饰(直径15–25 μm), 筛坑被不同形状的隆起包围。均匀分布的针孔(直径4–6 μm)不但出现在筛坑里, 而且布满了筛坑周围的隆起。这种装饰与该属建立时描述的多角状大网格装饰区别较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修订了宽网叶肢介属生长带的装饰特征。  相似文献   
28.
正张文堂,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对早古生代地层,三叶虫、叶肢介等门类化石尤有精深研究。他独著或作为主要编撰者的《中国的奥陶系》、《中国生物地层学》(英文版)、《中国的三叶虫》、《中国的叶肢介化石》、《西南地区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华北地区寒武纪三叶虫(英文)》、美《无脊椎古生物学大典》三叶虫分卷莱德利基虫亚目之修订(英文)等均为经典巨著。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澄江动物群"命名者和研究之先驱。  相似文献   
29.
目的:在冷暴露实验动物模型上,评价盐酸哌唑嗪(Pra)和消旋山莨菪碱(Ani)对大鼠、小鼠肢端皮肤温度的调节作用。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8组,室温下灌胃给药,60 min后放入指定温度(5℃、18℃)环境中冷暴露,并于给药后180 min和300 min使用红外摄像仪测定实验动物尾部近心端1/3处的皮肤温度,观察皮肤温度的变化,评价药效。结果:单独使用Pra对大鼠肢端皮肤温度无影响,对小鼠肢端皮肤温度提高效果较差;而单独使用Ani对大鼠和小鼠肢端皮肤温度均无提高作用;两药联用后实验动物尾温得到显著提高,且具有一定剂量依赖性。结论:Pra和Ani联用能有效提高冷暴露大鼠、小鼠的肢端皮肤温度,并且不会降低体心温度。  相似文献   
30.
蒙古东南部早白垩世新水井组的甲壳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蒙古人民共和国早白垩世介形类和叶肢介的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文中介绍了一个新的化石产地———蒙古东南部新水井地区和若干属种,主要是介形类和叶肢介,并依据这些年来在中国境内的多处发现,进行了相应地层对比及沉积环境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