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海南吊罗山3种稀有两栖爬行动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继超  史海涛  王力军  谢明东  李大江  邹强 《四川动物》2007,26(2):354-355,I0001
2005年7月至2006年5月在吊罗山保护区开展野外调查时,发现3种稀有两栖爬行动物:黑耳蛙(Rananigrotympanica Dubois、大泛树蛙(Polypedates dennysi Blanford)和脆蛇蜥(Ophlsaurus harti Boulenger)。确定黑耳蛙在海南的分布,补充记载了3种动物的基本生态资料。经详细比较,认为根据吊罗山1号标本命名的新种海南蛇蜥(Ophisaurus hainanensis Yang)应是脆蛇蜥的同物异名。建议今后发表新种至少依据2号以上标本,并应与已知相近种的标本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22.
2003 年2 月至4 月间, 在海南甘什岭自然保护区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0 头海南坡鹿幼体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坡鹿幼体昼间行为时间分配中摄食、卧息和反刍占有较大的比例;人工圈养和半散放条件下摄食、卧息、反刍、站立和运动行为的昼间时间分配差异性显著( P < 0.01), 半散放条件下幼鹿每天用于摄食和运动的时间比人工圈养的多, 而用于卧息、反刍和站立的时间较少, 其余行为时间比较接近; 在昼间活动节律方面, 圈养条件下摄食有3 个高峰期(09:00~10:00, 11:00~12:00, 16:00~18:00) , 卧息有2 个高峰期(10:00~11:00, 13:00~16: 00) ; 半散放条件下没有明显的摄食高峰期, 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时间花费在食物的搜索和处理上, 而其卧息高峰出现在14:00 以后。  相似文献   
23.
雪尿分析技术是北方冬季有蹄类种群营养状况评价的可靠性指数。本文通过对兴隆镇小东林场和三江自然保护区1999 及2000 年冬季狍50 个雪尿、尿液样本采集及分析, 用以评价在不同类型的栖息地中狍冬季的营养状况, 结果表明: 雪尿分析可以评价狍冬季的营养状况及其变化; 雪尿中较低的尿素氮与肌酸酐的比率表明两地区狍基本上处于营养不良早期阶段, 反映了食物资源可利用性低、食物营养质量低造成外源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足, 而使狍大量消耗体脂肪, 并通过对尿液化学成分的重吸收利用而保持其在尿液中排出量最低, 使机体内源蛋白质分解代谢处于较低状态; 三江1999 年冬季狍营养状况相对较差, 而2000 年情况较好; 幼体及亚成体处于营养不良中期阶段。
  相似文献   
24.
25.
刘绍龙  王力军  吕顺清  赵蕙  车静  吴贯夫 《四川动物》2004,23(3):202-206,F002
2004年1月在海南省进行了两栖爬行动物调查,共获得20种和1新种。在吊罗山采到小树蛙成体,与眼斑小树蛙P.ocellatus Liuand Hu的体形、体色、鼓膜等特征相近,但有以下主要区别:胫跗关节前伸超过吻端,额部有2~3个银白色小斑点,背中部有一极明显的浅棕色椭圆形斑,腹面黄白色,前臂背侧具有2~3条横纹,故将该蛙定为新种。  相似文献   
26.
以早熟白菜苔为实验材料,从其基因组DNA中分离出C0t-1 DNA并用生物素标记作探针,25S rDNA用地高辛标记作探针,对有丝分裂中期相染色体进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每对染色体上均显示出了特定的C0t-1 DNA荧光原位杂交带型,5对染色体上显示出了25S rDNA荧光原位杂交带型。双色荧光原位杂交证实了C0t-1 DNA与25S rDNA二者具有一致的染色体位置特征,表明基于rDNA及C0t-1 DNA的荧光原位杂交核型分析技术,优于目前普遍采用的只基于rDNA的荧光原位杂交核型分析方法。结合C0t-1 DNA与25S rDNA的荧光原位杂交带型和传统的染色体的形态学标记分析方法及白菜已公布的基于rDNA分布的核型分析结果,创建了一个精确的白菜核型。  相似文献   
27.
海南岛两栖动物调查及珍稀和特有种的测量数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5年至2005年对海南岛进行了多次两栖动物调查,海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每年进行本科生动物学野外实习,也采集了大量的两栖动物标本。所有标本均保存在生物系标本室内,经整理编号,统计共有955号,分类鉴定得35种,分别隶属16属7科2目。本文报道整理结果,并将其中海南特有物种及国内分布区狭窄的个别物种的测量数据加以报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中国的树蛙科动物并记树蛙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首先对树蛙科动物的特征加以简要介绍。其次对近年在海南岛野外工作期间采集的树蛙科动物一种18雄3雌加以研究,在对其外部形态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判断它们隶属树蛙属,又将其中雌雄各一号的肩带及前肢制成双色骨骼标本,发现其肩胸骨基部深分叉,指骨末节游离端分叉甚深且呈“Y”形,证明它们确系树蛙属动物无疑。经详细研究和比较,确定它们是树蛙属中的一个新种,现对此新种进行描述和报道。  相似文献   
29.
本文首先对树蛙科动物的特征加以简要介绍。其次对近年在海南岛野外工作期间采集的树蛙科动物一种18雄3雌加以研究,在对其外部形态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判断它们隶属树蛙属,又将其中雌雄各一号的肩带及前肢制成双色骨骼标本,发现其肩胸骨基部深分叉,指骨末节游离端分叉甚深且呈“Y”形,证明它们确系树蛙属动物无疑。经详细研究和比较,确定它们是树蛙属中的一个新种,现对此新种进行描述和报道。  相似文献   
30.
白化的海南拟髭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汪继超  史海涛  王力军 《动物学杂志》2006,41(4):121-121,F0004
动物的白化现象从低等的腔肠动物到高等的脊椎动物均有发现,但不同动物的白化机理有所不同,珊瑚纲动物的白化是指珊瑚失去共生藻或色素或同时失去共生藻和色素而变白的现象,珊瑚白化是其死亡的前兆。脊椎动物的白化是由于动物体内缺少酪氨酸酶,不能合成黑色素。关于珊瑚、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白化现象,国内已有过报道,但两栖类的白化现象国内尚未见正式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