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两株假单胞菌对烃的作用及其协同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两株假单胞菌K80-A、K80-B对大港油田官69原油的作用效果。实验证明,能产生乳化因子和假溶因子的K80-B菌株对原油粘度的降低率为51.6%、凝固点降低2℃;而只产生表面活性剂的K80-A菌株对同一原油的作用效果分别为43.5%和3℃。当两菌株以等比例混合共同作用原油时,以上指标均有明显提高。说明两菌株具有协同效应。矿场试验证明了混合菌种的优势。  相似文献   
22.
嗜热菌耐热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马挺  刘如林   《微生物学通报》2002,29(2):86-89
只在55℃以上的环境中生长的微生物叫嗜热菌。从嗜热菌细胞膜的组成、酶的热稳定性,以及DNA、RNA的耐热机理等方面予以综述,介绍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3.
D-乳酸脱氢酶基因克隆及其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了一株产D ,L 乳酸的乳杆菌 (Lactobacillussp .)MD 1的基因文库。利用乳酸脱氢酶和丙酮酸裂解酶缺陷的EscherichiacoliFMJ1 4 4作为宿主 ,在厌氧条件下通过互补筛选获得乳酸脱氢酶基因 (ldh)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Native PAGE)检测证明其阳性克隆表现出D 乳酸脱氢酶 (D LDH)活性。核酸序列分析表明 ,ldhD的ORF编码 33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有两个保守区域 ,其中V1 47~D1 76 区是NADH的结合位点 ,R77~E1 0 7区据报道是酶的活性部位。该菌株D LDH和D羟基异己酸脱氢酶 (D HicDH)属于NADH依赖性脱氢酶家族 ,ldhD和其他乳杆菌属的ldhD及D HicDH基因和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较低 ,核酸序列相似性最高达 4 9 33% ,氨基酸序列相同性最高为 4 2 % ,是一个新的D 乳酸脱氢酶基因  相似文献   
24.
利用SAS软件优化L-乳酸发酵培养基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利用SAS软件中二水平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较系统地研究了乳酸菌(Lactobacillussp.)M7发酵培养基,得到了在一定条件下乳酸产量随牛肉膏、柠檬酸二铵、吐温80含量的变化规律,并根据分析结果优化了发酵培养基,简化了基本配方,产量可提高15%。  相似文献   
25.
从胜利油田油水样中分离到一株能够在60℃高温条件下利用烃类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芽孢杆菌(Bacillus sp.)A1.结果表明:A1的细胞表面具有很强的疏水性,这有助于菌体细胞对烃类的摄取.该菌株对石油烃具有良好的乳化作用,并可在20%的高盐环境和100℃高温条件下仍显示很高的乳化活性.同时,A1可明显改变油藏岩石表面的润湿性,使其亲水性显著增强.对油藏中的岩石模拟试片石英、灰岩和玻璃作用后的接触角均减小60%以上.油藏中岩石的润湿性能增强,水驱油时更易于剥落滞留在岩石表面上的油滴或油膜,从而提高石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26.
烃降解菌株T7-2产生的生物乳化剂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石油污染海域海底泥中筛选到的1株低温石油烃降解菌,经鉴定为红平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命名为T7-2.该菌株能以十六烷为碳源代谢产生一种对柴油等烃类具良好乳化作用的生物乳化剂.研究表明,该乳化剂主要由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组成,其比例为55.43:31.24:12.65.进一步研究证实,该乳化剂糖类的单糖组成为甘露糖和鼠李糖;脂类由十碳、十二碳、十六碳及十八碳脂肪酸组成;蛋白质由16种氨基酸构成.本文还对乳化剂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发现它是一种性能稳定、乳化效率高、适应范围较为广泛的生物乳化剂,对海洋污染生物修复及石油开采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7.
二苯并噻吩(DBT)及其衍生物微生物脱硫的4S途径需要4个酶(DszA,DszB,DszC and DszD)参与催化。其中DBT单加氧酶(DszC or DBT-MO)和DBT-砜单加氧酶(DszA or DBTO2-MO)都是黄素依赖型氧化酶,它们的催化反应需要菌体中还原型的黄素单核苷酸(FMNH2),FMNH2由辅酶黄素还原酶(DszD)再生。因此,共表达DszA,DszB,DszC和DszD可以提高整个脱硫途径的速率。构建了两个不相容性表达载体pBADD和paN2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4个脱硫酶基因的共表达。DszA,DszB,DszC和DszD的可溶性蛋白表达量分别占菌体总蛋白质的7.6%,3.5%,3.1%和18%。共表达时的脱硫活性是单独用paN2表达时的5.4倍,并对工程菌休止细胞脱除模拟柴油中DBT的活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8.
以筛选得到的红球菌SDUZAWQ为对象,研究其在不同浓度的有机硫化合物二苯并噻吩(DBT)存在下的脱硫能力,以及在0.2mmolLDBT和不同浓度Na2SO4同时存在下的脱硫情况。当DBT浓度高达6mmolL时,菌株仍能生长,而且检测出产物2-羟基联苯(2-HBP)的存在,说明该菌株具有耐受较高浓度DBT的能力。当DBT和Na2SO4同时存在时,DBT为菌株SDUZAWQ所利用,并且也检测出2-HBP,并非如文献所报道的红球菌在无机硫存在下不代谢DBT,表明该菌株能够耐受一定浓度的无机硫酸盐。对相关脱硫基因的克隆和测序结果显示,完整脱硫基因dszABC、其上游调控序列和dszD的序列与模式菌株RhodococcuserythropolisIGTS8的同源性分别是99%、100%和100%。  相似文献   
29.
从含硫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专一性脱硫菌Fds-1,经生理生化指标和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其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用Gibb’s试剂显色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表明,该菌株通过“4S”途径脱除有机硫。实验发现Fds-1的最佳脱硫活性在30℃,在此温度下72h内能脱除约0.5mmol/L DBT中的有机硫。Fds-1菌株对有机硫化合物的利用情况和柴油脱硫前后烃组分比较都进一步证明该菌株适合于柴油生物脱硫。利用休止细胞对不同组分柴油的脱硫研究表明,脱硫菌株Fds-1对精制柴油中的DBT类化合物的降解能力强。因此,该菌株对精制低硫柴油的深度脱硫具有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30.
二苯并噻吩(DBT)及其衍生物微生物脱硫的4S途径需要4个酶(DszA, DszB, DszC and DszD)参与催化。其中DBT单加氧酶(DszC or DBTMO)和DBT砜单加氧酶(DszA or DBTO2MO)都是黄素依赖型氧化酶,它们的催化反应需要菌体中还原型的黄素单核苷酸(FMNH2), FMNH2由辅酶黄素还原酶(DszD)再生。因此,共表达DszA, DszB, DszC 和 DszD可以提高整个脱硫途径的速率。构建了两个不相容性表达载体pBADD和paN2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4个脱硫酶基因的共表达。DszA, DszB, DszC和DszD的可溶性蛋白表达量分别占菌体总蛋白质的7.6%, 3.5%,3.1%和18%。共表达时的脱硫活性是单独用paN2表达时的5.4倍,并对工程菌休止细胞脱除模拟柴油中DBT的活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