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3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21.
西藏羽藓科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体纤细柔软,密集交织丛生,上部黄绿色,褐绿色,下部褐色。茎匍匐,常弓形弯曲,平滑,不规则1—2回羽状分枝;枝密,干时常弯曲。无鳞毛。叶干时易皱缩,潮湿时伸展;茎叶长卵圆形或阔卵圆形,上部渐狭成长披针形,边全缘,仅先端具不明显细齿;中肋单一,粗壮,光滑,终止于叶尖部;叶片细胞长圆状方形,多边形,菱形,壁薄,中部细胞多数具前角突;枝叶与茎叶同形,仅较小,短渐尖。雌雄异株。雌苞叶披针形,透明;细胞狭长方形,狭菱形,平滑。蒴柄长1.6—2.0厘米,纤细,淡  相似文献   
22.
23.
细胞自噬是植物逆境应答过程中最常见的保护机制之一。动物中,自噬相关基因抵御镉(Cd)毒害的功能研究较清楚,但植物却知之甚少。文中以芹菜品种‘皇后’为试材,采用外源Cd(终浓度为0、2、4、8mg/L)添加营养液水培处理,利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筛选细胞自噬相关差异基因并进行q RT-PCR验证。结果表明Cd胁迫对芹菜植株产生了明显的毒害作用,并与浓度间产生了量效关系。在筛选的8个差异表达的自噬相关基因中,ATG8a、ATG8f、ATG13、AMPK-1、AMPK-2基因随Cd浓度升高表达上调,ATG12、VPS30和VPS34则先上调后下降,说明自噬相关基因可能通过表达上调增加了自噬小体结构以抵御Cd毒性作用;而高浓度Cd(8mg/L)可能超出芹菜的耐受范围,导致多个自噬基因又出现表达下调趋势。以上结果有助于后期自噬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芹菜对Cd胁迫的耐性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4.
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横坑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同域危害寄主云南松,给林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为探讨同域切梢小蠹种群在共存下对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采用传统聚集指标法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三者在梢转干期不同受害云南松纯林树冠中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重度受害样地中云南切梢小蠹种群密度显著高于横坑切梢小蠹,在轻度受害样地则相反;传统聚集指标法结果显示同域共存的3种切梢小蠹种群在不同受害程度云南松中均为聚集分布,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聚集是由环境因素和昆虫本身的聚集习性引起;地统计学结果表明除重度受害样地中短毛切梢小蠹呈随机分布外,其余切梢小蠹在不同种群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除重度受害样地横坑切梢小蠹外,其他小蠹的空间依赖范围为4.01—7.45 m。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在不同受害林分中拟合的半变异函数模型在球形模型和高斯模型之间转换。同域共存关系不影响不同种群密度下的切梢小蠹种群空间分布类型,但影响其半变异函数模型和理论参数。  相似文献   
25.
摸清珍稀濒危抗旱植物铁坚油杉(Keteleeria davidiana)的种群数量及其分布情况, 能够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数据。该文对云南省新平县6个乡镇铁坚油杉群落进行样方调查分析, 每个乡镇设置3个样方, 样方面积为20 m × 20 m, 记录样方生境信息、统计群落物种组成及其数量特征, 对群落类型及其结构特征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主要结果: (1)在调查样地内, 共有维管束植物163种, 隶属于58科131属; (2)植物群落区系分布类型有12种, 以热带成分和中国特有种为主, 热带成分占优势; (3)群落内乔木和灌木植物最多, 占62.58%, 其次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4)按照建群种和生活型, 可将18组植被样方数据划分为3个群系17个群落类型; (5)年龄结构不合理, 铁坚油杉种群结构呈衰退趋势, 自然居群已成为小种群。如果铁坚油杉群落没有足够的幼苗进行更新和补充, 铁坚油杉将退出当前的群落。  相似文献   
26.
为了探讨芋(Colocasia esculenta(L.)Schott)试管球茎膨大期间糖类物质积累特点,以红香芋无菌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了高浓度蔗糖诱导条件下,红香芋试管球茎形成及膨大过程中主要碳水化合物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相关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红香芋试管球茎膨大过程中,果糖、葡萄糖和总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果糖含量在诱导至第27天时达到最大值,而总可溶性糖和葡萄糖含量均在第34天达到峰值;蔗糖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在培养第48天时积累量达到最大值。(2)红香芋试管球茎总淀粉含量、直链和支链淀粉含量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至膨大后期总淀粉含量达到最大值,淀粉总含量约占干重的76%,并以支链淀粉含量为主。(3)解剖学观察发现,随着试管球茎的形成与膨大,贮藏组织中淀粉粒密度不断增大,至球茎膨大后期,淀粉粒布满薄壁细胞,并且处于比较稳定的水平。(4)诱导培养至第41天时,试管球茎的ADPG焦磷酸化酶和Q-酶活性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22和2.39μmol·g~(-1)·min~(-1)。相关性分析发现,从茎基部开始膨大(20d)至ADPG焦磷酸化酶和Q-酶活性达峰值(41d)时,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与总淀粉含量、Q-酶活性与支链淀粉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9和0.738,二者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认为,淀粉的积累以及可溶性糖类含量的变化与红香芋试管球茎的膨大发育密切相关,并受到相关酶的调控。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建立回收乙醇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并对该法的适用性进行确认。方法 探索合适的稀释度来消除乙醇对微生物的抑菌性,寻找合适的过滤量,确定操作步骤。通过多次试验结果确定质量标准。另取3批回收乙醇,进行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试验,分别计算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白色念珠菌( Candida albicans )、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 )回收率。结果 回收乙醇至少稀释10倍时,可消除其抑菌性。最终确定试验时先用pH 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将供试品稀释10倍,薄膜过滤法过滤量为每张滤膜100 mL。根据多次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最终确定回收乙醇微生物限度质量标准为不高于10 cfu/mL。方法适用性试验中,3批回收乙醇,5种菌的回收率均在50%~200%范围内,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回收乙醇的微生物限度检查。结论 回收乙醇经10倍稀释后,可以消除其抑菌性,可以采用薄膜过滤法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  相似文献   
28.
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沙垄4个坡位和坡向,设置减少65%和增加65%生长季降水量以模拟极端干旱和极端降水事件,研究极端干旱和极端降水事件对沙垄不同坡位和坡向短命植物层片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极端干旱使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分别显著降低48.8%和13.7%,极端降水使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分别显著增加37.9%和23.2%。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对极端干旱和极端降水的敏感性(0.26和0.21 g·m-2·mm-1)显著强于地下净初级生产力的敏感性(0.02和0.03 g·m-2·mm-1)。沙垄东坡地上净初级生产力(24.22 g·m-2)和地下净初级生产力(5.77 g·m-2)与西坡相比显著增大29.7%和71.7%,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在不同坡位和坡向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9.
四川自贡化石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发现于四川省自贡市距著名的大山铺恐龙化石坑0.5~3km处的几株化石木。它们的地质时代与大山铺恐龙动物群相同,地层层位大致相当,属于中侏罗世的下沙溪庙组和新田沟组。根据解剖结构特征,确定它们属于原始的松柏类植物———南洋杉型木属中的一个新种,命名为自贡南洋杉型木新种(AraucarioxylonzigongensisDuansp.nov.)。化石木的发现对探讨恐龙的生活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0.
中华施迈斯内果在辽西的发现为被子植物的历史添上了重要的一笔。施迈斯内果是一个具有近170年研究历史的植物化石属。新近发现的中华施迈斯内果中发现了以前没被认识到的新特征(未成熟的雌性器官的中央结构有一个纵向的隔壁和封闭的顶端)。新的特征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该化石的系统位置。王鑫等人通过仔细分析被子植物的定义、结合新的化石特征认为施迈斯内果代表了一个具有被子植物特征的新类群。按照现有的被子植物定义,施迈斯内果可以归入被子植物。这样一来,被子植物的历史就会被前推到早侏罗世。当然也不排除未来被子植物的定义改变后为施迈斯内果建立一个与被子植物平行的种子植物新类群的可能性。文章简要地介绍了施迈斯内果的由来、特征以及王鑫等人如何判定其为被子植物的逻辑思维过程,以便大家论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