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大熊猫在国内外已有60多年的饲养历史,但有繁殖能力的种公兽很少,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通过良好的培育和饲养管理,成功培育出4只有自然交配能力的公兽,其中2只是在约1岁龄时从野外抢救回来进行人工饲养,另外2只是在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出生,1991-2000年,通过自然交配方式已使11只雌性大熊猫受孕产仔28胎44仔,科学的饲养管理,营养供给培驯方法是大熊猫种公兽培育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2.
性别与年龄对圈养大熊猫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 2 4只圈养大熊猫行为进行了定量观察 ,发现雄性活动、蹭阴标记和探究行为频次显著高于雌性 ,其它行为差异不够显著。随年龄的增长 ,个体探究和游戏行为频次显著减少 ;雄性个体用于蹭阴标记和嗅闻的时间显著多于雌性 ,而用于休息行为的时间则正相反。随年龄的增长 ,个体用于游戏的时间显著减少 ,休息的时间显著增加 ;圈养雄性个体白天处于活跃状态的时间百分比 (86 5 9± 5 4 0 ,n =11)显著多于雌性 (6 6 77±5 75 % ,n =13,P =0 0 5 0 )。结果表明 :1)大熊猫个体行为的性别差异不仅存在于野生个体 ,而且存在于圈养个体 ;2 )幼年个体表现较多的游戏和探究行为可能与行为学习和模仿有关 ,并可能对个体行为发育有重要影响。非发情期雄性个体表现较多的蹭阴标记和嗅闻行为可能与护卫领地和维持社群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23.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保护动物,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随着圈养种群的迅速增加,各种传染性疾病对大熊猫的威胁较大,有效的疾病防治便成了保证大熊猫种群安全的重要措施。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圈养大熊猫种群于2003年出现了一次较大的  相似文献   
24.
以往研究表明,许多成年雄性大熊猫在圈养状态下不能表达正常的社群性行为。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来研究大熊猫正常社群性行为与性情特征、展示、以及饲养管理的关系。通过调查获得大熊猫展示和饲养管理的数据,询问饲养员得知2001年繁殖季节中大熊猫的社群性行为发生频次,然后评估社群性行为能力。研究对象是分布在中国4个繁育中心的37头(12头雄性和25头雌性)成体大熊猫。通过提供新物品和气味来评估大熊猫情绪反应状况。情绪反应分为3类:畏惧、访问和访问玩耍。在有饲养员陪同玩耍的一组里,雌、雄大熊猫的"访问玩耍"的分值都较高。"畏惧"类的雌性大熊猫气味标记行为少,表达的性行为也少,并且更多地攻击接近它们的雄性,或者不理睬雄性。在繁殖季节前就接近雄性大熊猫围栏的雌性,表现出更多的气味标记行为和性行为。这些雌性的"访问玩耍"分值也高。"访问"分值高的雄性大熊猫,接近雌性的行为更多。那些与饲养员接触时间少的雄性大熊猫倾向于攻击雌性,与那些攻击性小的雄性相比,这些雄性倾向于能够接受丰富性低的环境。这些结果表明,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大熊猫的畏惧,在大熊猫和饲养员之间建立积极的关系,在繁殖季节之前,增加雌性和雄性之间的熟悉程度。  相似文献   
25.
卧龙圈养大熊猫母兽带仔野化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卧龙圈养大熊猫进行母兽带仔野化培训.初步建立了大熊猫初生幼仔到半岁幼兽的野化培训方法;建立了大熊猫幼仔与研究者的隔离方法,避免了培训个体对人和人工饲养环境的依赖;探索了提高圈养大熊猫活力的新方法;初步证明了带仔野化培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6.
动物的生境选择具有空间尺度依赖性, 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影响生境选择的环境因素有所不同。研究不同空间尺度下动物生境选择的关键影响因子及其季节性变化, 对于全面了解物种的生境资源需求和开展生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是中国特有的高山雉类,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然而, 目前尚未对其不同尺度和时期的生境选择进行过探究。本研究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 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羊角湾、魏家沟和文扎都3个区域共布设15条样线、303个样方, 并结合红外相机监测(176个红外相机位点), 对保护区内绿尾虹雉种群的生境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 使用主成分分析和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分别从景观和微生境两个尺度对繁殖期(3‒8月)和非繁殖期(9月至翌年2月)的生境选择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在景观尺度上, 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都显著偏好海拔较高(3,700‒ 4,300 m)、坡度较小(27°‒33°)、靠近阳坡、草甸和流石滩比例较高而森林和灌丛比例较低的生境。在微生境尺度上, 绿尾虹雉在繁殖期显著偏好岩石盖度较高的生境; 而非繁殖期则显著偏好草本盖度较高、灌木盖度和落叶盖度较低的生境。研究表明, 绿尾虹雉在景观和微生境尺度上均对生境有明显的选择性, 并且其微生境选择还存在季节性变化, 反映了该物种在生活史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资源需求。本研究丰富了绿尾虹雉的基础生态学信息, 为卧龙及其他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雉的生境管理和种群保护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7.
研究表明,群居哺乳动物具备通过叫声进行母幼识别的机制,而有关独栖动物的母幼识别机制鲜有研究。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典型的独栖动物,原始森林是保持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的大型古树提供的育幼巢穴对大熊猫幼仔的存活至关重要。但是,近年来大型古树因受人为干扰而急剧减少,致使野生成年雌性大熊猫活动领域的重叠增大,在育幼期产仔大熊猫母兽对育幼巢穴的利用产生了竞争。大熊猫幼仔的体重约为成年大熊猫的0.1%,幼仔需要母兽高度关怀才能存活和成长。叫声是0-45日龄大熊猫幼仔向其母兽传递生理需求或所处状态的主要方式。然而,母兽能否根据幼仔的叫声识别自己的后代,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以274条大熊猫幼仔的尖叫声为例,首先对其进行个体独特性分析,然后通过叫声回放以及母兽对所回放的两种叫声的行为反应,验证大熊猫母兽能否辨别出其亲生幼仔。结果发现,尖叫声的17个声学参数中有14个具有潜在的个体判别能力(PIC>1);进一步的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基于这17个声学参数,78.5%的尖叫声被正确分配到对应的幼仔;叫声回放实验的结果显示,母兽在行为上更倾向其亲生幼...  相似文献   
28.
提高人工繁殖大熊猫的存活率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德生  张和民  陈猛  张贵权  王鹏彦  熊焰 《兽类学报》1999,19(4):317-319,217
1963年~ 1 997年 4月 ,圈养条件下国内外共繁殖了大熊猫 1 1 9胎 1 79仔 ;其中成活至半岁以上的占初生仔数的 44 1 0 % ,成活至 2 5岁的占 30 43 % ,而成活至 3岁以上的仅占 2 1 1 1 % [1 ] ;人工繁殖大熊猫的成活率低 ,充分表明了大熊猫配种难、妊娠难、存活更难的情况。人工授精取得成功为缓解大熊猫的配种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如何提高人工繁殖大熊猫的存活率 ,特别是进一步提高断奶后幼仔及亚成体的存活率 ,让人工繁殖的大熊猫更多地参加到繁殖种群中 ,是我国有关科研工作者目前的重要研究课题。1 991年~ 1 996年 ,成功繁殖了大熊…  相似文献   
29.
提高圈养大熊猫仔兽存活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8~2001年,对提高圈养大熊猫仔兽存活率进行研究,采用了母兽育幼、人工辅助育幼、保姆育幼、人工育幼等多种方法,特别是模仿大熊猫母兽的育幼行为和活动以及用人工巢进行人工育幼。人工巢制作简单,操作方便,育幼时的温度、湿度及呼吸的新鲜空气与母兽育幼环境近似,也便于科技人员观察、抚摩,促进幼仔身体活动及护理幼仔。采集母兽的初乳及常乳饲喂;抽取健康母兽的血液制成口服血浆,适量喂仔;用美国产的两种奶粉配制的人工奶,代替母兽常乳收到良好的育幼效果。在本项研究的4年中,将卧龙大熊猫育幼成活率由54.16%平均提高到90.32%,创大熊猫育幼史的最高水平,为大熊猫的迁地保护提供了新的应用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0.
大熊猫粪便中竹子咬节长短与年龄和种群数量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列举了大量试验数据对用大熊猫粪便中的竹子咬节长短估计大熊猫年龄和种群数量的方法提出了疑问,粪便中的竹子咬节长短和粪便直径与大熊猫年龄(2岁以上)没有相关关系,也没有找到任何非线性关系。粪便中的竹子咬节长短是大熊猫的一个个体特征,也是一个易受环境影响的变量,它的波动较大,作者认为在野外调查工作中用粪便中竹子咬节长短去预测年龄(或年龄组)和种群数量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