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国际著名真菌学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我们的尊者恩师臧穆先生,因心肌梗塞抢救无效于2011年11月10日7时许在昆明逝世,享年81岁。先生的一生,是勤劳奉献的一生,他善于独立思考,才思敏捷,学识渊博,广识同行,为我国真菌学研究和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为中国真菌学及其相关研究和发展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2.
块菌是指Tuber属的真菌种类,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生在地下,其中包含着世界上最美味和价值最昂贵的食用菌.中国食与药用真菌文化悠久,历代本草都不乏各种菌类的记载,但在本草中记载的与块菌有关系的菌类唯有1245年陈仁玉编撰的“菌谱”中称之为“麦蕈”和俗名为“麦丹蕈”的一种地下真菌.日本本草对“麦蕈”也屡有记载,并把“麦蕈”叫“地肾”和“松露”.这是“松露”一名的最早记载,“麦蕈”或“松露”可能是被现代菌物学称之为须腹菌(Rhizopogon spp.)的真菌种类.因而,“松露”一名虽是汉字,但是所指并非真正的块菌,应是须腹菌(Rhizopogon spp.),也称“假块菌”(false truffle),所以松露和块菌寓意各异.产于我国西南地区的食用黑块菌主要是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或中华块菌(T.sinernse)、夏块菌(T.aestivum=T.uncinatu)和拟喜马拉雅块菌(T.pseudohimalayense=T.pseudoexcavatum),近年来身价倍增,成为中国野生食用菌出口种类中名列前三甲的菌类,在世界块菌市场上也颇受欢迎.喜马拉雅块菌(T.himalayense)在我国尚未发现它的踪迹.印度块菌和中华块菌形态上有差异,若把中国产的类似黑孢块菌的黑块菌统称为印度块菌(T.indicum)尚值得商榷.中华块菌或印度块菌形态和遗传变异多样,尚需进一步研究.2010年在云南和四川相继发现的大型香味浓郁的白块菌,近似于波氏块菌(T.borchii)组的块菌,颇具研究和巨大的商业价值,表明我国块菌资源比原有记载的要丰富的多.由于利益之驱动和疏于管理,掠夺式的采收方法造成了块菌产区生态环境毁灭性的破坏,一些商业化采集区的块菌已濒临灭绝,中国西南地区的块菌资源的保护问题迫在眉睫.本文对产自欧洲、美洲的块菌、沙漠块菌,以及块菌的生态意义和种植作了简要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23.
对在四川省会东县发现的夏块菌(TuberaestivumVittad.)标本进行了鉴别研究,并与产自欧洲的标本进行了宏微观比较,同时还讨论了该种与相近种类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24.
原块菌属的分类界线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原鬼笔科Protophallaceae我国的一个新记录种──日本原块菌protuberanipponicaKobay.,原记载其分布于日本,近来在我国云南南部发现,属于东亚特有分布种。并讨论了原块菌属ProtuberaMoller的分类界线,同意前人把ProtophallusMurrill、ProtuberellaImaietKawamura和KobavasiaImaietKawamura作为原块菌属的异名;亦根据现代地理分布格局推断原块菌属原是一个热带、亚热带分布属。  相似文献   
25.
本文报道了我国西南地区拟白蘑属Tricholomopsis Singer 8种1变种,其中2新种,1新变种和3个我国新记录种;新种是青盖拟白蘑T.lividipileata P.G.Liu和黑鳞拟白蘑T.nigrosquamosa P.G.Liu;新变种是竹生拟白蘑变种T.bambusina Hongo var.megasporaP.G.Liu;新记录种是南美杉拟白蘑 T.araucariae Sing.,丝囊拟白蘑T.flavissima(smith)Sing.和长根拟白蘑T.radicata(Pk.)Sing.。新种和新变种均有拉丁文描述和插图;本文所引证标本均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隐花植物标本馆(HKAS)。  相似文献   
26.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外生菌根真菌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富强  肖月芹  刘培贵 《生态学报》2007,27(6):2325-2333
2000年至2005年,调查了滇中及其附近云南松林下外生菌根真菌的生态分布,共采集、鉴定标本834号,计有27科39属211种(含变种、变型)。结果表明,红菇属(Russula)、牛肝菌属(Boletus)、乳菇属(Lactarius)、乳牛肝菌属(Suillus)、口蘑属(Tricholoma)、鸡油菌属(Cantharellus)和革菌属(Thelephora)等为云南松林下的主要外生菌根菌类群。它们的发生与分布受到气候(如:气温和降水)、植被(如:林龄、林地郁闭度和草本植被)、地形特征(如:海拔、坡向和坡度)、土壤条件(如:pH值、地表腐殖质和枯枝落叶层等)和人为干扰(比如:商业化采集、林木采伐、火烧和地表物清理)诸多因素的影响。总结为如下:(1)5a的调查结果显示,云南松外生菌根菌的分布表现出季节性变化的规律;其中以每年1、2、3月份的物种多样性为最低,雨季期间急剧增加,至中夏和秋末达到顶峰,种类最为繁多。(2)在海拔1500-2100m,云南松外生菌根菌种类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增加,至顶峰后,又呈缓慢下降趋势。海拔因素不但对其物种多样性,而且对于类群的组成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定的类群往往发生在特定海拔范围。(3)随着云南松林龄的增加,外生菌根菌呈现由少至多的演替过程。外生菌根菌多样性随云南松林生长而逐渐增加的演替方式,可能与宿主光合作用产物、根部分泌物和土壤条件的逐渐变化有关。(4)人类干扰是云南松外生菌根菌物种多样性和类群组成的主要负影响因子。大规模的商业化采集可破坏或枯竭地下菌丝体,打破各物种之间的竞争平衡,减少孢子释放影响资源再生能力,进而直接影响到子实体的产生。外生菌根菌物种多样性的减少趋势会随林木砍伐和火烧强度的增加而加剧。地表枯枝落叶层与杂草密度也会影响子实体的产生,其中枯枝落叶层的厚度与云南松外生菌根菌子实体的发生呈负相关性,而被紫茎泽兰覆盖的云南松林地内也很少会发现相应的子实体。  相似文献   
27.
国产羊肚菌菌株的RAPD鉴别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国内各地收集和采集分离到的 15个羊肚菌菌株和 1个子实体对照进行了RAPD分析 ,实验筛选的 6个引物对宽圆羊肚菌 (MorchellarobustaBond .)子实体及其分离菌株的DNA指纹完全相同 ,引物OPD - 0 8扩增的RAPD谱带能够将 15个供试羊肚菌菌株完全区别开来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其中一菌株与别的菌株相似系数极低 ,可能为一杂菌菌株 ;其余菌株在相似系数 0 75 44时 ,可分为 6个大的类群 ,说明供试菌株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28.
外生菌根研究及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于富强  刘培贵 《生态学报》2002,22(12):2217-2226
简要回顾了一百多年来外生菌根研究史;综述了外生菌根资源调查。分类鉴定,生态,生理,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诸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和进展,通过对外生菌根研究与应用现状的归纳与分析,就我国菌根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以下4点建议;1,加强菌根资源的系统调查;确认对应植物属种,进行编目与建立数据库以及菌根DNA文库。2,采集与收集菌根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繁育与保藏,建立菌根真菌菌种库和DNA文库,3,加强菌根技术研究,侧重研究造林树种菌根化育苗和造林的新技术,新工艺,4,改革传统的育苗与造林的方式,方法,选育对应的优良菌根真菌菌株应用于育苗造林;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以规范和推广菌根技术。  相似文献   
29.
中国的肉座菌科V. 肉棒菌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向华  刘培贵 《菌物学报》2002,21(2):156-161
所有保存于HMAS、HKAS和 HMIGD的采自中国的肉棒菌属Podostroma标本被重新研究,鉴定出肉棒菌P. alutaceum和粗肉棒菌P. grossum两个种,并对这两个种重新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鹿角状肉棒菌P. cornu-damae由于缺乏可靠的标本仍存有疑问。滇肉棒菌P. yunnanensis被作为粗肉棒菌P. grossum的异名。  相似文献   
30.
对新近发现的块菌属一新种-攀枝花白块菌(Tuber panzhihuanense)子囊果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采用胰蛋白大豆培养基(TSA)对菌株进行分离。用毛细管电泳(HPCE)对所有获得的菌株的16SrDNAV3高变区进行筛选获得不同条带大小的菌株,对筛选出的菌株的16SrDNA进行测序.并进行细菌多样性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攀枝花块菌子囊果内可培养细菌在数量及种类上都表现出很高的多样性,所有细菌分属于5个门的11个属和20个种。在所分离到的变形菌门的细菌中,数量最多的菌株(49.68%)属于γ-Proteobacteria,其中假单胞菌属的Pseudomonas lurida为优势类群;其次为d.Pro.teobacteria,占37.42%,其中以固氮菌Bradyrhizobium japonicum和Phyllobacteriumspp.为优势类群。其余的菌株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3.22%)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7.74%),厚壁菌门中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代表菌群。酸杆菌门中的Terriglobus roseus(1.94%)首次从块菌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