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赵海涛  胡思玉  王延斌  陈永祥 《四川动物》2012,31(5):760-762,850
织金瘰螈Paramesotriton zhijinensis是2008年才发现的中国特有珍稀两栖动物.发现于贵州省织金县,它是世界上最稀少的两栖动物之一,在世界其它各地至今还没有被发现,也是被关注和研究最少的濒危动物之一.由于生境的逐渐丧失、环境的恶化、人为的严重干扰等诸多因素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以现在的种群数量和消亡速度来看,如不善加保护,它很可能不久就会灭绝.本文对织金瘰螈的分布区域、栖息环境、体型特征、生活习性、食性及种群资源状况进行了简单分析,希望能为该物种的资源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2.
2010年3~9月,运用样线调查和植被样方调查的方法,对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林区细痣疣螈的分布、数量和栖息地环境进行了调查,使用GPS对各分布点进行地理坐标定位,观测记录植物种类、多度、盖度,记录地形、海拔、坡向、坡位、坡度、森林起源、土壤类型、水塘长宽深度、塘底物组成、水流速度、水体清晰度和干扰程度等生态环境因子,以揭示细痣疣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林区细痣疣螈主要分布于地下水露头的积水坑周围的郁闭度>75%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灌木林,海拔300~850m,调查样点31个,数量1725只,平均密度55.65只/点。细痣疣螈的分布范围与栖息地周围的水源、植被、地形等密切相关,同时受人类捕捉的影响。调查分析结果可为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制定该物种的保护措施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3.
报道了分布于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喜盐草属(Halophila Thou.) 2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其体细胞中期染色体数目均为2n=18。它们的核型公式分别为:喜盐草(H. ovalis (R. Br.) Hook. f.) 2n=2x=18=4m+14sm;贝克喜盐草(H. beccarii Asch) 2n=2x=18=8m+10sm(首次报道)。核型均属于2B型。  相似文献   
104.
2007年5月,在广西北流市六麻镇捕到一例雄性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白化幼体。该个体完全白化。体重9.1 g,全长195 mm,尾长3.85 mm,体宽10.36 mm,吻长3.09 mm,尾鳍高5.71 mm,吻端至第一环沟9.47 mm,吻端至第二环沟13.41 mm,鼻间距2.42 mm,眼间距5.17 mm。与正常个体对比发现:该白化幼体的尾长、体宽、尾鳍高大于正常范围,吻端至第二环沟小于正常范围,其余数据均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5.
硇洲岛潮汐带牡蛎相关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南海硇洲岛潮汐带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相关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方法]应用纯培养法分离样品中的细菌(含放线菌),采用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方法研究这些分离菌株的生物多样性.[结果]用补充0-25%(W/V) NaC1的MA、MH和NA培养基从样品中分离到102株细菌,在形态观察和部分生理生化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去冗余,选取74个代表性菌株进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归为38个物种,属于4个大的系统发育类群(Gamma-Proteobacteria,Alpha-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Firmicutes)的16个科、18个属.大多数菌株属于Gamma-Proteobacteria亚门(45株,60.8%),其余依次是Firmicutes门(12株,16.2%)、Bacteroidetes门(11株,14.9%)和Alpha-Proteobacteria亚门(6株,8.1%).大多数菌株与其系统发育关系最密切的有效发表种典型菌株之间(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4.3%-99.8%)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其中JSM 111069可能代表Carnobacteriaceae科的潜在新属;菌株JSM 111039和JSM 111085可能分别代表Bacillus属的两个新物种,菌株JSM 111020、JSM 111072和JSM 111090可能分别代表Pseudoalteromonas、Proteus和Idiomarina属的新物种.[结论]南海硇洲岛潮汐带牡蛎中存在较为丰富的原核生物多样性,并潜藏着一定数量的微生物新类群(物种).  相似文献   
106.
本研究在2017-2019年期间利用新型大型飞行阻隔器在香港8个样地(八仙岭、西贡、城门、马鞍山、大帽山、大榄、地塘仔、石壁)开展了甲虫采集,整理鉴定出11科15种罕见甲虫,其中包括中国新纪录属种3个,香港新纪录科1个,香港新纪录属7个,香港新纪录种5个。在此基础上,对飞行阻隔器在获取罕见甲虫标本方面的效能进行了评价,并给出了飞行阻隔器未来的改造建议与方向,探讨了飞行阻隔器在生物多样性调查中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7.
瘰螈属(有尾目,蝾螈科)一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形态学差异、核POMC和线粒体序列分子数据,把分布于武陵山系的尾斑瘰螈种群定名为1新种,武陵瘰螈Paramesotriton wulingensis,其区别于尾斑瘰螈雷山种群(地模标本)鉴别特征为:1)新种体色较深,呈黑褐色,体背面疣粒较大,背脊隆起较低,尾斑瘰螈雷山地模标本体色较浅,呈棕黄色,体背面疣粒较小,背脊隆起较高;2)新种鼻突中间骨缝较深,尾斑瘰螈雷山地模标本鼻突中间骨缝较浅;3)新种前额骨与鼻骨相连的骨缝线呈波浪型,尾斑瘰螈雷山地模标本前额骨与鼻骨相连的骨缝线左右两侧呈明显“A”型;4)新种额鳞弧鳞骨直立前伸且背面观前粗后细,尾斑瘰螈雷山地模标本额鳞弧鳞骨水平前伸且背面观弧前后粗细一致;5)新种翼骨前枝较长达到上颌骨后缘,尾斑瘰螈雷山地模标翼骨前枝较短不到上颌骨后缘.  相似文献   
108.
本文采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方法,研究了成体大凉疣螈肝脏的基本组织形态和胶原纤维分布情况。解剖观察见成体大凉疣螈的肝脏发达,体积较大,分两叶,外观呈虎斑状;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其肝内结缔组织少,肝小叶分界不清晰;肝索排列呈放射状,肝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细胞核位于中央或被胞质内丰富的糖原和脂滴挤到一侧,表明肝脏是其重要的贮能器官。肝实质内大量的黑色素颗粒聚缩形成黑色素团,分析认为这与已报道的蝾螈科种类相似,是低氧环境下保护性适应的结果。染色结果表明,成体大凉疣螈肝脏表面覆盖有浆膜,肝小叶内分布有较为丰富的胶原纤维。  相似文献   
109.
2010年7月~2011年6月,对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海南疣螈的分布、种群数量以及栖息地生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鹦哥岭保护区内海南疣螈分布海拔为1200~1800m之间,在保护区内仅分布于主峰以及南毛拉两地,分布范围狭窄,种群数量稀少;3~5月为其繁殖期;海南疣螈栖息在季节性的水潭中,水潭面积小且深度较浅,水潭底层有大量腐叶,水体含氧量较低,pH值呈弱酸性,栖息地中湿度大,郁闭度高。建议加大对海南疣螈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10.
该文基于两段线粒体基因COI和ND1 -ND2部分序列片段构建了细痣疣螈种组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该单系群内包含了四个明显的进化支系(A、B、C、D).A支系与B、C支系构成姐妹群关系;A支系包含了细痣疣螈、海南疣螈、老挝疣螈和“越南疣螈”以及另外两个来自越南未被命名的种群;C支系代表了一个新的独立进化支,可能是一个隐存种;C支系与B支系构成姐妹群关系.此外,来自模式产地的越南疣螈单独构成支系D.该文结果不支持以往细痣疣螈种组部分物种的划分,建议对该种组进行新的分类修订.该文强调了在分类研究中应该重视使用来自模式产地的样品并进行广泛的地理居群采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