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0篇
  免费   190篇
  国内免费   33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飞虱虫疠霉分生孢子在桃蚜体壁上的附着与入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明光  徐均焕 《菌物系统》2002,21(2):T001-T002
用飞虱虫疠霉(Pandora delphacis)初级分生孢子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24h内定时取样,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孢子的萌发及其对寄主体壁的入侵。结果表明,附着到蚜体表面的孢子在4h内有30-40%已萌发产生芽管,少数是呈叉状分枝的营养生长型芽管。且侵染性芽管的孢子部分孢入体壁蜡质层中,显示孢子有分泌物产生并作用于寄主体壁。接种10h内,侵染性芽管通过顶端膨大的附着胞或直接穿透入寄主体壁。到24h时,产生侵染性芽管的孢子全部侵入寄主体内,寄主体表仅留下少数未萌发的孢子或营养生长型芽管。初级分生孢子在蚜体表面很少产生次级分生孢子,说明桃蚜是适合该菌侵染的寄主。陷入寄主体壁的孢子不因若蚜蜕皮而被去掉,表明该菌对成蚜和若蚜都具有侵染力。  相似文献   
102.
警惕外来危险害虫褐纹甘蔗象入侵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润志  任立  曾玲 《昆虫知识》2002,39(6):471-472
褐纹甘蔗象Rhabdosceluslineaticollis (Heller)在菲律宾、日本和台湾 ,严重危害椰子等棕榈科植物和甘蔗。本文对褐纹甘蔗象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分布、寄主、扩散与危害、生物学特性等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3.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植物入侵是全世界面临的两大重要问题。CO2浓度升高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但在某些植物中,这种促进作用出现在短期高浓度CO2下,而在长期高浓度CO2处理下消失(称为CO2驯化),被认为源于高浓度CO2对光呼吸和NO-3同化的抑制。通过比较研究不同形式氮源(全氮、硝态氮)和短期(8 days)、长期(40 days)CO2浓度升高处理对入侵植物紫茎泽兰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氮供应下,短期和长期CO2浓度升高均促进了紫茎泽兰的光合;氨态氮缺失情况下,长期CO2浓度升高促进紫茎泽兰的光合,而短期CO2浓度升高对紫茎泽兰的光合没有促进作用;缺NH+4下,短期高浓度CO2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长期CO2升高又使其回复到正常CO2下的较低水平。这些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并不会对长期的CO2升高产生驯化,即长期CO2升高会促进紫茎泽兰的光合作用,而且这一促进作用不受土壤中缺NH+4的影响。鉴于培养介质中缺NH+4会导致一些植物产生“CO2驯化”,未来CO2浓度升高情况下,在缺NH+4的土壤中,紫茎泽兰的竞争力可能会更强。  相似文献   
104.
正广聚萤叶甲Ophraella communa是世界性入侵杂草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的重要专性天敌,在我国华南、华中、华东的大部分豚草入侵区域都有分布,对豚草生物防治有重要的利用价值。为了探索通过快速冷驯化提供其耐寒性的途  相似文献   
105.
甘蓝粉虱是一种危险性入侵害虫,中国大陆于2012年7月在北京市朝阳区首次发现,寄主植物为抱茎苦买菜;翌年8月份又在新疆乌鲁木齐和吐鲁番发现,寄主植物为开花生菜和抱茎苦买菜。文章描述了甘蓝粉虱的危害方式、寄主植物、分布范围、识别特征、天敌种类以及传播扩散方式,并分析了在我国大陆的发展趋势和需要密切关注的区域。  相似文献   
106.
综述草地群落入侵实验中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可入侵性关系的研究进展。目前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可入侵性主要出现了对立的关系模式,被普遍接受的解释机制为尺度依赖。但其它研究中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关系,提出物种特性、植物更新、种间关系变化和群落构建机制等其它因素可能是导致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可入侵性出现复杂关系的原因。建议未来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即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可入侵性关系在不同营养级适用性,与群落构建机制变化间的联系和时间尺度对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可入侵性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7.
治理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对保护河口湿地鸟类栖息地及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崇明东滩比较了"淹水刈割"、"反复刈割"及"化学除草"三种措施对大面积互花米草的治理效果及其对大型底栖动物与土著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复刈割措施对互花米草生长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较小;使用化学除草剂清除互花米草的效果不明显,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亦不明显;淹水刈割措施能长期有效地清除互花米草,但长期淹水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较大,同时亦对芦苇生长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因此,淹水刈割可能是在河口生态系统治理大面积互花米草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后续管理中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小对底栖动物及土著植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8.
外来植物入侵已成为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了解外来植物的入侵机制是有效控制其入侵的前提。生物阻抗假说认为,入侵地本地植物群落中的许多生物因子及生物过程能够抵御外来植物入侵。但关于群落抵抗外来种入侵的主要机制,目前还没有确定的结论。本文综述了群落中物种功能特征的多样性以及与外来种功能特征的相似度、植物与动物、植物与植物以及植物与土壤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对外来植物入侵的影响,以及以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未来研究应该注重不同条件下植物与植物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竞争强度下,植物与食草动物的相互作用;植物、动物及土壤微生物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外来植物入侵的影响。这些研究不仅能够丰富和完善入侵生态学理论,而且对于预测外来植物未来的扩散范围,合理有效地管理生态系统,防止外来植物入侵,保护本地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9.
长白山西坡岳桦林带的草本植物(以小叶章为代表)侵入了苔原带,形成了独特的植物入侵现象。在光谱及影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GPS(Global Positional System)定位技术,并依据小叶章与牛皮杜鹃的光谱差异及其反演的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植被指数,揭示小叶章侵入苔原带的过程;通过对不同侵入时间、强度的斑块进行群落调查及土壤测试,探究小叶章侵入苔原带的生态后果。结果显示小叶章侵入苔原带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推进,进入21世纪后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以小叶章为优势物种的植物群落结构。目前,低海拔处的小叶章斑块经过多年扩张已连接成片,而高海拔处的斑块正处于扩张的初期阶段。从生物多样性变化可以看出,小叶章侵入苔原带导致植物群落多样性升高和物种数量的增加,苔原带原有的灌木数量明显减少,草本植物逐渐增多。植被的改变影响了土壤的理化性质,C/N比下降,土壤腐殖质含量和全氮含量下降,但速效氮和土壤持水能力上升,土壤养分的高效利用又进一步推动了小叶章的侵入。小叶章侵入苔原带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后果。  相似文献   
110.
吃货的秘密     
夏志 《生命世界》2014,(3):40-43
正端午节,有人为"粽子该是甜的还是咸的"争论不休;中秋节,大家纷纷为各种馅儿的月饼投票;春节必然是吃货最期待的节日,大餐、小吃、零食足可以让你不停嘴地嚼上一个假期。近年来,"吃货"这个群体数量增长十分可观,其势头宛如入侵物种,遍地发芽。科学界也不能免俗。真的有科学家在研究"吃货"哦!确切地说,他们研究的并非"吃货"这一分类不明确,且不靠谱的"物种",而是为什么人类会如此热爱美食,且口味偏好如此多样。研究"吃"的科学论文的数量就很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