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20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设计并建立一套适合国内应用的改良PCR-RFLR方法,分5组特异性扩增DNA样品,随后进行酶切定型分析,准确检测了编码DR抗原特异性的HLA-DRB1基因位点的多态性,该法采用分组扩增,不发生与其它DRB位点等位基因的交叉扩增,不仅适合纯合子的区分而且可以清楚准确地检测杂合子样品,已报道过的DRB1位点编码的特异性组合都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得到准确分析。所使用的Ⅱ类限制性内切酶均价格便宜、易购。  相似文献   
102.
云南傣族中所见的G6PD突变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错配碱基PCR/酶切法,在云南傣族中发现ntl388 G→A、ntl376 G→T和nt392 G→T G6PD基因突变型。其中主要为1388突变(18/23)。此3种突变也见于华南地区的汉族中,而有别于非中国人的突变型。提示傣族与汉族可能有同一民族渊源。利用PCR-SSCP方法在不同外显子中发现3例未知突变,待进一步DNA序列测定定型。 Abstract:By using mis-matched PCR followed by endonuclease digestion,G6PD gene mutations nt1388G→A,nt1376G→T,and nt392G→T were found among Dai national minority in Yunnan Province.Among these mutations,18 out 23 were nt1388G→A mutation.These three types of mutation were also found in Han people in the southern China,and never reported in other ethnic groups worldwide.It implied that the Han and Dai people perhaps had the same ethnic origin.Mutations of three undefined cases were identified in different exons by PCR-SSCP method.The exact mutation point will be detected by DNA sequencing under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03.
西施舌栖息环境及人工养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近年来作者在福建省长乐进行的西施舌栖息环境及人工养殖的研究结果。西施舌栖息于低潮线附近至干潮线以下10m左右的水深,底质以砂为主,适应水温8-30℃,最适水温17-28℃,适应盐度17-35‰,最适盐度20-28‰,主要摄食浮游植物中的硅藻及水中悬浮物。西施舌干露后体腔液失水率超过8%时,出现死亡。养殖西施舌的场所,应选择在细砂底质,地下渗透水盐度在17‰以上滩涂垦区为适。  相似文献   
104.
利用AP-PCR和RAPD技术对三个草菇菌株进行鉴别,其结果与用草菇菌株V34基因文库中的中等重复序列为探针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及对编码核糖体5.8SrRNA的DNA(rDNA)进行PCR扩增后的产物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的结果相一致。这一结果显示出用这四种方法对草菇菌株进行鉴别具有相似的效果。同时用这四种方法构建的分子生物学标记显示出这三个菌株中的两个菌株在遗传上有着较大程度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5.
21三体是人类最常见的先天性疾病,约95%患儿的超数21号染色体来源于母亲,且随母龄增加患儿出生率也随之增加。本文首次运用胞质分裂阻滞法(CB法)对不同年龄女性体细胞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对其21号染色体的分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年龄的增加,女性体细胞中21号染色体不分离也随之增加,但21号染色体丢失无年龄效应, 且21号染色体不分离频率远高于其丢失。该结果表明,女性体细胞中21号染色体不分离与生殖细胞同样存在年龄效应。 Abstract  Trisomy 21 is the most common genetic desease in human. More than 90% is derived from mother. With the advancing of mother's age, the frequency of trisomy 21 is increasing. We detec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chromosome 21 missegregation and age in cytokinesis-blocked female lymphocytes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with chromosome 21 specfic probe. We have found that the age effect also exists in female somatic cells as in gamets.  相似文献   
106.
木耳属真菌rDNA特异性扩增片段的RFLP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木耳属8个种25个菌株的ITS和28SrDNA5’端两个区域分别进行了PCR扩增和限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研究。ITS-RFMP研究结果表明,HaeⅢ可将黑木耳与其它种区分开,MspⅠ可将盾形木耳、角质木耳、琥珀木耳和黑木耳4个种区分开,而供试的HaeⅢ、TaqⅠ、HinfⅠ和MaPⅠ这四种限制酶均不能将皱木耳、大木耳、网脉木耳及毛木耳4个种区分开,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结果还表明,ITS—rDNA拷贝在毛木耳和琥珀木耳种内是异质性的,而在黑木耳种内是同质性的。285rDNA-RFLP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限制酶中,仅MspⅠ可将盾形木耳和角质木耳区分开,而不能将其它种区分开,这显示了28SrDNA序列在木耳属不同种间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07.
以栽培稻品种台中65及其等基因已不育系TISL4为材料,用RFLP和RAPD等技术,对F_1花粉不育基因座S-a定位。通过用RFLP和RAPD方法对亲本间进行多态性分析,发现亲本间的多态性很低,说明经多代回交后,在等基因系基因组中供体亲本的DNA片段所占的比例很小。通过连锁分析,将S-a定位在第1染色体上。S-a与分子标记CDO548、O11—1000、RG146和Y13-500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6.4cM、6.8cM、7.2cM和11.3cM。S-a基因座上S-a~i/S-a~j等位基因互作使携带S-a~j基因的花粉败育是寻致该F_2群体产生偏态分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8.
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技术应用于遗传病的诊断始于1981年。在十年时间里,这一基因诊断技术和分析方法不断得到发展和改进。随着越来越多的致病基因和连锁DNA多态片段的分离和克隆,该技术在分析缺陷基因性质,携带者检出和产前诊断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然而,RFLP技术复杂,耗费时间和费用较大,使其向临床推广应用面临很大局限性。因此,基因诊断的方法简化和技术改进大有必要。1985年首创的多聚酶链  相似文献   
109.
范光年  王培 《植物学通报》1993,10(1):57-57,56
植物叶表皮的气孔是蒸发植物体内水分的主通道,而小麦叶片气孔则是由两个哑铃状的保卫细胞组成,这种保卫细胞的长度分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为了摸清保卫细胞长度在小麦旗叶上的分布规律,以便进一步研究小麦旗叶的水分生理,1989年我们采用叶片保卫细胞长度观测法,对14个小麦基因型4200个旗叶保卫细胞进行了长度测量,现将测量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0.
我国大麦和性花叶病毒(BaMMV)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F(ab′)2-ELISA和ISEM实验,结合病毒粒子长度测定,报道了江苏省如东县农科所大麦黄花病毒源(吕种盐辐矮早3)中除存在大麦花花叶病毒(BaYMV)外,还复合感染大麦和性花叶病毒(BaMMV),这是我国BaMMV的第一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