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6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62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半干旱黄土区苜蓿草地轮作农田土壤氮、磷和有机质变化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大田试验研究了多年生苜蓿草地轮作农田2年内的耕层土壤氮、磷养分和有机质变化.结果表明,与苜蓿连作相比,苜蓿草地轮作成农田后,土壤N和有机质消耗增加,2年中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分别下降了5.4%和19.5%、有机质下降了46.8%和28.2%,土壤全磷无显著变化;轮作提高了土壤氮、磷养分有效性及其活化率,土壤硝态氮含量2年分别提高了15.5%和159.1%、速效磷含量提高了44.5%和48.0%,差异显著.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变化有显著影响.苜蓿草地轮作后第2年,种植春小麦与种植玉米相比差异显著,种植马铃薯和休闲处理土壤养分变化幅度处于二者之间.种植春小麦能够维持农田土壤肥力生长季平衡,种植玉米增加了对土壤全氮、有机质和速效磷的消耗,土壤养分含量出现季节性下降,C/N和C/P降低.在半干旱地区多年生苜蓿草地向农田转变过程中,以轮作春小麦为宜,应避免种植玉米作物,以维持农田肥力平衡.  相似文献   
102.
吉林省敦化地区晚全新世泥炭沼泽孢粉组合特征及古植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桥泥炭地的孢粉进行了分析和年龄测定.根据孢粉组合、地层特征和14C年龄将剖面划分为4个孢粉带,分别为2 195±70~2 045±70 yr B.P.松为主的松-云冷杉-榛-栎-苔草组合带、2 045±70~1 745±70 yr B.P.苔草为主的松-桦-榛 胡桃-苔草组合带、1 745±70~705±70 yr B.P.松-榛-鹅耳枥-苔草-毛茛组合带和705±70 yr B.P.~1 950 yr A.D.松-云冷杉-桦-苔草组合带.周围植被由温带山地针叶林(类似现今海拔1 100 m以上)、温带针阔混交林下部(类似现今海拔400~600 m)和温带针阔混交林中部(类似现今海拔600~800 m)过渡到温带针阔混交林上部(类似现今海拔800~1 100 m).相应地,泥炭沼泽经历了孕育期、蓬勃发展期、继续扩张期和消亡期.  相似文献   
103.
通过田间试验对两种磷处理的274个大豆基因型叶片酸性磷酸酶活性进行筛选,并将其中8个进行营养液栽培试验以研究磷胁迫对其叶片酸性磷酸酶同工酶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叶片酸性磷酸酶活性存在着明显的基因型差异,不施磷处理提高了大部分(约60%)供试基因型叶片酸性磷酸酶的活性.营养液栽培试验表明,低磷处理普遍提高了所有8个供试大豆基因型叶片酸性磷酸酶的活性.等电聚焦电泳结果表明,供试大豆基因型的老叶和新叶中均有6条酸性磷酸酶的同工酶带.低磷处理显著增加了叶片酸性磷酸酶酶带的活性,但是没有诱导新的酸性磷酸酶酶带产生.研究发现叶片酸性磷酸酶活性可作为反映大豆磷胁迫的酶学指标;磷胁迫诱导大豆叶片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增加是由于已有同工酶活性的提高而不是由于特异性酶带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4.
镉对固定化小球藻除磷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人工配制污水进行静态模拟实验,研究了镉对被海藻酸钙凝胶包埋固定的小球藻去除磷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光照及pH条件下,镉对固定化小球藻吸收磷的效果随着实验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在实验的第一天时影响最大;总体而言,镉抑制了固定化小球藻的除磷能力,但在某些条件下镉反而提高了藻对磷的吸收;固定化处理减弱了镉对小球藻除磷能力的影响.具体的光照、pH值与镉的影响效果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5.
香溪河水系附石藻类的时空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香溪河系长江三峡水库湖北库区内第一大支流.对香溪河2005年7月—2006年6月干流及主要支流上12个样点的附石藻类进行调查,共观察到藻类218种,其中硅藻183种、绿藻24种、蓝藻10种、黄藻1种,硅藻门的线形曲壳藻为绝对优势种.其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时空动态差异显著(或接近显著),总平均值分别为32和154.附石藻类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年总平均值分别为8.75×10.9 cells·m-2和14.62 mg·m-2.不同样点的藻类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古夫河支流最高,九冲河支流最低,两者相差一个数量级; 不同季节附石藻类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表现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趋势.附石藻类密度及叶绿素a含量与海拔及水流流速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总氮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6.
科尔沁沙地刺榆群落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科尔沁沙地刺榆(Hemiptelea davidii)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生态类型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区刺榆林不存在灌木层;其乔木层可划分为2个亚层,上、下层高度分别为4.05~7.86和2.05~3.20 m;林下共有32种草本植物,隶属13科27属,以禾本科、豆科和菊科为主;研究区有11个植被分布区型,其中,蒙古-东北-兴安-华北分布区型种类最多(34.38%),其次为东北-华北分布区型(12.5%).在3个水分生态类型中,中生植物最多,占59.37%,中旱生类型和旱生类型分别占25%和15.63%.在6个生活型中,地面芽植物最多(31.25%). 刺榆群落具有温带草原的典型生活型特征.  相似文献   
107.
氮磷营养盐对四种淡水丝状蓝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设定不同的氮、磷营养盐浓度,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氮和磷对4种淡水丝状蓝藻:皮质颤藻、尖细颤藻、蛇形颤藻和坑形细鞘丝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皮质颤藻和坑形细鞘丝藻对高浓度的氮、磷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在硝态氮浓度0.016mg·mL-1~2.0mg·mL、磷浓度1.36mg·mL-1~13.6μg·mL时生长较好.4株藻在只存在氨态氮的情况下生长都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08.
以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为研究材料,设置了5个磷营养限制处理:磷营养分量分别设为f/2培养基的1/20(P1)、1/10(P2)、1/8(P3)、1/4(P4)、1/2(P5),以f/2为对照(Pck),在磷限制胁迫下培养10d,然后均以相同密度(2.5×105cells·mL-1)接种在f/2条件下恢复培养16d,测定了三角褐指藻在磷限制胁迫下和恢复培养阶段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在受到磷限制胁迫后,细胞密度、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都显著低于对照(p<0.05);恢复阶段,P1、P2和P3处理组的细胞密度、平均相对生长率及生物量在恢复培养的中前期显著高于对照(p<0.05),最高平均相对生长率分别为0.73、0.70、0.68d-1,显著高于对照(0.55d-1)(p<0.05);P4处理组的细胞密度和生物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5处理组的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在恢复培养的中前期显著低于对照(p<0.05);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各处理组与对照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处理组和对照的细胞密度、生物量、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等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9.
苯胺、苯酚对淡水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生物检验法研究了苯胺、苯酚对蛋白核小球藻、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测定了两种藻类在5 d内对不同浓度苯胺、苯酚的降解或在藻细胞内的富集情况.结果表明,苯胺、苯酚对两种淡水藻类的致毒作用有所不同,对于同一种藻类,苯胺毒性大于苯酚;在同一毒物浓度下,栅藻表现更为敏感.在较低浓度下,两种淡水藻类均能降解或吸收一部分有机毒物,其中对苯酚的降解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10.
Phosphorous (P) deficiency is a major restraint factor for crop production and plants have developed several mechanisms to adapt to low P stress. In this study, a set of 271 introgression lines (ILs)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responses of seedlings to low P availability and to identify QTLs for root traits, biomass, and plant height under P-deficiency and P-sufficiency conditions. Plant height, total dry weight, shoot dry weight, and root number were inhibited under P-deficiency, whereas maximum root length (MRL) and root-shoot ratio (RS) were induced by P-deficiency stress. Relative MRL (RMRL, the ratio of MRL under P-deficiency to MRL under P-sufficiency con- dition) and relative RS (RRS) were used to evaluate P-deficiency tolerance at the seedling stage. A total of 24 additive QTLs and 29 pairs of epistatic QTLs were detected, but only qRN4 was detected in both conditions. This suggested that different mechanisms may exist in both P supply levels. QTLs for adaptive traits (RMRL, RRS, RRV, and RRDW) and qRN4 consistently expressed to increase trait stability may contribute to P-deficiency tolerance. Twelve intervals were cluster regions of QTLs for P-deficiency tolerance, and one QTL (qRRSS) showed pleiotropic effects on P-deficiency tolerance and drought tolerance. These interesting QTLs can be used in marker-assisted breeding through the target I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