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氯虫苯甲酰胺对白背飞虱实验种群的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洪  王召  金道超 《昆虫学报》2012,55(10):1161-1167
为正确评估防治水稻鳞翅目害虫的新型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对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的影响, 本文采取稻茎浸渍法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对白背飞虱的毒力, 利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对白背飞虱的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 氯虫苯甲酰胺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和成虫的LC50分别为19.26 mg/L和19.69 mg/L。以氯虫苯甲酰胺LC10和LC25剂量分别处理白背飞虱3龄若虫后, F0和F1代雌虫产卵量及其寿命均降低, 尤其LC25处理与对照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F0和F1代雌虫寿命分别缩短了1.80 d和2.62 d, F0和F1代雌虫产卵量分别减少了52.94粒和78.45粒。药剂处理对F1代各虫态发育历期也有一定影响。根据不同剂量处理后白背飞虱各发育阶段的存活率和成虫的繁殖力, 组建了生殖力生命表, 发现LC10和LC25剂量处理的种群内禀增长率rm分别降低了11.25%和34.41%, 净增殖率R0分别降低了36.56%和74.57%, 而世代平均历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t均延长。结果说明, 氯虫苯甲酰胺LC10和LC25剂量可抑制白背飞虱种群的增长; 大田中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鳞翅目害虫时, 可抑制同时发生的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102.
不同水稻品种上白背飞虱取食行为的EPG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明不同水稻品种(丰源优272、R9810-T、华恢1号、明恢63、麻糯谷和Rathu Heenati)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抗性差异机理,利用刺吸电位技术(electronic penetration graph, EPG)记录了该虫在这6个品种三叶期稻苗上的取食行为。【方法】结合特定的EPG波形,考察了9个非韧皮部指标和22个韧皮部指标。【结果】在总记录时间8 h内,白背飞虱在品种Rathu Heenati上非刺探波np的总时间最长,其次是麻糯谷上非刺探波np的总时间,这两者间差异显著且都显著地长于其他4个品种的np总时间(P<0.05);该虫在Rathu Heenati上路径波Nc的总时间为8 523.41 s,是感虫品种明恢63 Nc总时间的2.24倍;该虫在Rathu Heenati上吸食韧皮部汁液N4-b的总时间显著地比其他品种短(P<0.05)。华恢1号和R9810-T上所有的EPG指标和感虫品种明恢63的EPG指标都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白背飞虱在丰源优272上单次分泌水溶性唾液N4-a的平均时间更长,并伴随长时间的韧皮部取食。【结论】由此推测,品种Rathu Heenati可能存在不利于白背飞虱取食的忌避成分,并且在韧皮部外组织和韧皮部组织都存在抗性因子;在麻糯谷上仅存在忌避成分;然而,品种华恢1号和R9810-T可能对白背飞虱不具有明显的抗性;丰源优272可能是比明恢63更为感虫的品种。结合介体昆虫取食行为与传播持久性病毒的关系,这些结果也为利用抗白背飞虱品种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3.
应用二次回归正交设计建立青翅蚁形隐翅虫对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捕食作用的数学模型分别为:Y'cm=3.5072+1.6671x1+1.7200x2-1.004x3+0.6375x1x2-0.7625x1x3-0.2625x2x3+0.6020x^21-0.3538x^22-0.0807x^23;Y'sf=3.7612+0.4015x1+0.2573x2+1.6645x3+0.1250x1x3+x2x3+0.3372x^21-0.4820x^22+0.0641x^23.结果表明,青翅蚁形隐翅虫对白背飞虱表现出更强的取食选择性.当猎物密度较低时,青翅蚁形隐翅虫对稻纵卷叶螟的捕食作用为密度制约性,当猎物密度较高时,青翅隐翅虫对白背飞虱的捕食作用为密度制约性.  相似文献   
104.
兴安落叶松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模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李峰  周广胜  曹铭昌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12):2255-2260
以温暖指数、寒冷指数、湿润指数、1月最低温度、7月最高温度和年降水量等环境变量为因子,比较分析了广义线性模型(GLM)、逐步回归广义线性模型(SGLM)、广义加法模型(GAM)和分类回归树模型(CART)对兴安落叶松地理分布的模拟效果,其中GAM模型的模拟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应用GAM模型,结合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模拟了兴安落叶松分布.结果表明,在SRES-A2排放方案下,2020年兴安落叶松适宜分布面积将减少58.1%,2050年将减少99.7%;在SRES-B2排放方案下,2020年兴安落叶松适宜分布面积将减少66.4%,2050年将减少97.9%.两种排放方案下,到2100年,兴安落叶松适宜分布区将从我国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05.
环境污染物对丛枝菌根(AM)形成及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丛枝菌根(AM)具有植物和微生物的双重特性,在污染土壤修复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AM在修复污染土壤的同时,也深受污染物毒害的影响,从而降低AM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如何减少环境污染物对AM的不利影响,是AM应用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从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角度, 综述了不同污染物对AM形成及功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可能的影响机理.大量研究表明,无论是有机污染物还是无机污染物,都会对AM的结构、形成和功能产生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在孢子萌发、侵染率、菌丝伸长受抑制等.有机污染物可能通过影响光合产物向AM真菌的分配, 间接影响AM真菌的活性,而重金属则通过抑制AM真菌活性, 直接对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6.
运用电子记录技术和蜜露量测定法,对浙江富阳和安徽长丰的白背飞虱田间种群进行了致害性检测.结果表明,在2、4和6h3种记录时间处理下,在感虫对照水稻品种TaichungNative1(TN1)和高抗白背飞虱水稻品种RathuHeenati(RHT)上,韧皮部取食时间的TN1/RHT比值相对稳定,将2h确定为电子记录检测白背飞虱田间种群致害性的较短记录时间.富阳的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在N22(Wbph1)、ARC10239(ARC,Wbph2)、ADR52(Wbph3)、N'DiangMarie(ND,Wbph5)上分泌的蜜露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且均显著低于在TN1上的;在ARC和ADR52上的韧皮部取食时间也没有显著差异,同时显著地短于在TN1上的.长丰的白背飞虱种群在N22和ARC上的蜜露量没有显著差异,在ADR52和ND上的蜜露量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前2个品种上的蜜露量显著高于后2个品种,在ADR52上的韧皮部取食时间(22.3min·2h-1)也显著地短于在ARC上的(49.8min·2h-1).浙江富阳的白背飞虱田间种群没有发生致害性的变化,而安徽长丰的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则对N22和ARC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有致害性变化的趋势.电子记录技术为快速、准确检测白背飞虱种群致害性及监测其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7.
本文报道了转SCK+cry1Ac双基因抗虫水稻MSA和MSB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cifera生物学及田间发生动态的影响。与亲本明恢86相比,MSA对两种飞虱若虫发育历期、初羽化成虫鲜重、羽化率、短翅率、成虫产卵量、卵受精率、单雌子代数及发育进度等生物学指标均无明显影响,而MSB虽然对多数指标影响不明显,但可以引起白背飞虱初羽化雌虫鲜重与短翅率显著下降,还引起褐飞虱初羽化雄虫鲜重明显减轻。在近距离(株间距约 8 cm)寄主选择实验中,褐飞虱对MSA和MSB无明显选择性,而白背飞虱若虫和成虫均明显趋向两种转基因水稻。田间小区实验表明MSB上的稻飞虱(主要为白背飞虱)密度一般低于亲本明恢86,但差异不显著,提示转基因水稻MSB引发非靶标害虫稻飞虱灾变的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108.
沃尔巴克氏体在中国三种稻飞虱中的感染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用PCR方法检测了采集于不同地域稻田的3种稻飞虱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感染,发现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为沃尔巴克氏体所感染。克隆了编码沃尔巴克氏体外膜蛋白质的wsp基因并进行了序列测定。对wsp的RFLP分析证实了这些飞虱为单一沃尔巴克氏体感染。研究了灰飞虱中沃尔巴克氏体所诱导的胞质不相容性及其在不同地域灰飞虱中的分布。还发现能寄生于上述3种飞虱的稻虱红螯蜂也受同种沃尔巴克氏体感染。沃尔巴克氏体可能通过这种寄生蜂在不同昆虫间横向传播。  相似文献   
109.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具有不同白背飞虱抗性水平的5个水稻品种25个样品中13个特征次生物质色谱峰进行了测定,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抗白背飞虱种群增长的预测模型:Y=152.0762+0.7749X4-13.1806X9-14.4265X10。检验结果表明,白背飞虱种群增长指数与特征峰面积之间极显著相关(r=0.9999,P=0.0058),其中峰4、峰9、峰10对应的次生化合物可能是影响水稻对白背飞虱抗性水平的主要抗原次生化合物;抗原特征峰面积总值与白背飞虱种群增长指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拟合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82.7086-2.3476X。因此,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抗原特征次生物质,可以简捷、快速地测定大田白背飞虱种群在栽培品种上的发生动态,即间接估计该品种的抗虫性。此外,采用种群生命表技术与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值评价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种群消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中感品种籼小占、粤农占、小农占I总值分别为9.280、6.030、6.603,中抗虫品种粳籼89为3.689,而感虫品种双桂I为29.789,表明中抗虫品种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抑制作用仍十分明显,而这种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二世代上。  相似文献   
110.
为研究水稻3种主要害虫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体内类酵母共生菌(yeast-like symbiotes, YLS)的种属地位及与寄主的进化关系, 测定了其体内YLS的18S rDNA及ITS-5.8S rDNA的全长序列。基于3种稻飞虱体内YLS的18S rDNA序列比对表明, 褐飞虱YLS和白背飞虱YLS的一致性比其与灰飞虱YLS的高(褐飞虱YLS和白背飞虱YLS为98.91%, 灰飞虱YLS和褐飞虱YLS为95.74%, 灰飞虱YLS和白背飞虱YLS为96.02%), 而基于ITS-5.8S rDNA序列比对, 灰飞虱YLS和白背飞虱YLS的一致性比其与褐飞虱YLS的要高(白背飞虱YLS和灰飞虱YLS为99.57%, 灰飞虱YLS和褐飞虱YLS为91.91%, 白背飞虱YLS和褐飞虱YLS为90.46%)。基于真菌18S rDNA和ITS-5.8S rDNA的系统发育树均表明, 3种稻飞虱体内YLS与其他已知真菌进化关系较远。本研究证实了昆虫真菌类共生菌与寄主形成了长期的进化关系, 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已知真菌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