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01.
温带12个树种新老树枝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海燕  王传宽  王兴昌 《生态学报》2013,33(18):5675-5685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是树木存活的重要碳储备。以温带12个树种(红松、樟子松、红皮云杉、兴安落叶松、蒙古栎、春榆、水曲柳、胡桃楸、山杨、大青杨、白桦和紫椴)为对象,在不同物候期取样7次以比较新枝和老枝的NSC浓度的季节动态,分析新枝和老枝的可溶性糖和淀粉浓度的关系,探索引起树枝NSC种间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除了山杨和大青杨之外,其它树种的新枝和老枝NSC浓度具有相似的季节动态,且新枝NSC浓度普遍高于老枝。常绿树种发芽前老枝TNC(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即糖和淀粉之和)浓度快速上升,发芽后TNC变化较小,秋季TNC略有回升。落叶树种展叶前多数树种老枝TNC浓度下降;完全展叶后新枝和老枝TNC浓度均逐渐升高;秋季新枝和老枝的TNC大量积累,在休眠季节部分淀粉转化为可溶性糖。所有树种的新老枝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均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而可溶性糖、淀粉和TNC在新枝和老枝之间也均有显著的相关性。除了红皮云杉、春榆(缺乏数据)和蒙古栎(夏季出现两次生长)之外,其它9个树种老枝的TNC浓度的季节平均值、最大值和储存能力均随枝长生长期的延长而显著下降,说明枝长生长期与TNC存储功能之间相关联。  相似文献   
102.
以棕榈残渣(Empty fruit bunch,EFB)为原料,通过预处理、酶解、发酵等过程制备纤维乙醇.首先对比了碱、碱/过氧化氢等预处理条件对棕榈残渣组成及酶解的影响,结果表明稀碱预处理效果较好.适宜的稀碱预处理条件为:NaOH浓度为1%,固液比为1∶10,在40℃浸泡24 h后于121℃下保温30 min,在该条件下,EFB的固体回收率为74.09%,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分别为44.08%、25.74%和13.89%.对该条件下预处理后的固体样品,以底物浓度5%、酶载量30 FPU/g底物酶解72 h,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酶解率分别达到84.44%和89.28%.进一步考察了酶载量和底物浓度对酶解的影响以及乙醇批式同步糖化发酵,当酶载量为30 FPU/g底物,底物浓度由5%增加至25%时,利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接种量为5%,VIV)发酵72 h后乙醇的浓度分别为9.76 g/L和35.25 g/L,可分别达到理论得率的79.09%和56.96%.  相似文献   
103.
利用农杆菌介导方法,分别将PAPⅡ单基因、PAPⅡ基因和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ipt)共表达的双基因(PAPII-pt)导入烟草品种K326叶细胞中,半定量RT-PCR分析了转基因植株中PAPⅡ、ipt和核糖体蛋白大亚基基因(RPL3A)的表达,并进行了TMV攻毒实验.结果表明:双基因PAPⅡ-ipt对烟草的转化频率高达...  相似文献   
104.
张海燕  王捷  陈钰  吴小丽  刘仲明 《生物磁学》2011,(15):2967-2969
目的:设计一种用于检测CYP3A5基因分型的电化学传感器阵列及其不同基因型的判别方法。方法:设计的电化学基体由印刷电路板(PCB)组成,该电路板包含一组金电极。每个金电极表面修饰有包含单链捕获探针的自组装单分子膜。设计中使用二茂铁做为电活性指示剂,基因分型检测是通过两种不同电势的二茂铁衍生物分别标记等位基因特异性信号探针来实现。结果:该设计能构建一种快速准确、操作简便的DNA电化学传感器阵列检测系统。结论:本文设计为使用电化学方法检测基因分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和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5.
本实验观察了在存在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2μM)的情况下,胆碱能N_1受体激动剂洛贝林(lobeline)对儿茶酚胺耗竭的豚鼠心室乳头肌电活动及收缩力的影响。洛贝林(0.5—8μM)使动作电位时程(APD)显著延长,动作电位0期最大除极速率(V_(max))和动作电位幅值(APA)下降,心肌收缩力(FC)减弱,以及收缩峰值出现时间(time-to-Peak force,TTP)提前。N_1 受体阻断剂六甲双铵(hexamethonium,10μM)使洛贝林对APD的剂量-反应曲线平行右移。这些实验结果提示:在豚鼠心室肌可能存在胆碱能N受体。  相似文献   
106.
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两个啤酒花主栽品种(麒麟丰禄,青岛大花)的节间外植体再生体系。实验表明:啤酒花无菌苗的节间为适于不定芽再生韵外植体;适宜的再生培养基为Ms基本培养基+B5维生素+葡萄糖20g/L,附加IAA0.25mg/L+TDZ2mg/L(麒麟丰禄)或IAA0.125mg/L+TDZ1.5mg/L(青岛大花),以7g/L琼脂固化,pH5.8;不定芽再生频率可达57%(麒麟丰禄)或16%(青岛大花)。啤酒花再生体系的建立,为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病虫害啤酒花新品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7.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0-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保护价值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采用模型运算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定量分析了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实施转移支付后(2010-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15年,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明显的"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格局。从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来看,中高值区的面积占比31.60%,个数占比60%。4类自然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小排序为水土保持型功能区 > 生物多样性维护型功能区 > 水源涵养型功能区 > 防风固沙型功能区。(2)2010-2015年,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明显增加趋势,增幅为16.46%。从空间分布来看,80.14%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基本持衡;从分级变化特征来看,高值区、较高值区的面积增加,中值区面积减少,较低值区面积增加,低值区面积减少。(3)近5年来,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加的有21个,占比84%,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出现减少区域的变化幅度均小于1%;4类自然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呈增加趋势,其变化幅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1.44%) > 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0.22%) > 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0.21%) > 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0.08%)。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反映出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成效明显。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分类分区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改善及其效果的定量综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管理和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8.
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PR)的产生与积累是植物体应对生物或非生物胁迫的主要特征之一,而病程相关蛋白10(PR-10)是这类蛋白家族中的重要成员。该研究在前期蛋白质组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同源克隆法和RACE技术相结合,设计了一对引物,克隆了陆地棉"KK1543"干旱胁迫下差异表达的Gh PR-10。Gh PR-10基因具有一个432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44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约为15.6 k D,等电点为4.90。氨基酸序列比对和同源性分析显示Gh PR-10蛋白与其他植物中的PR-10蛋白有较高的一致性,说明该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是相当保守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陆地棉Gh PR-10与海岛棉、雷蒙德氏棉中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为了研究不同胁迫条件和不同组织器官该基因的表达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表明在15%PEG胁迫下,Gh PR-10在根中同时期的表达量大部分都比在茎和叶同时期的表达量要高;Gh PR-10的表达量在3种胁迫下变化趋势整体相似,且都呈现上调表达,干旱和盐胁迫下该基因的表达量在24 h达到最高,4℃低温胁迫下该基因在12 h达到最高。上述实验表明,Gh PR-10基因可能参与棉花防御逆境胁迫机制,为进一步研究Gh PR-10基因功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9.
谷氨酰胺是一种条件性必需氨基酸,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是一种极有开发前途的新药.本文对谷氨酰胺的生理作用、应用、生产及分离纯化工艺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0.
不同温度对麦蛾茧蜂实验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秋  丛斌  张海燕  董辉  钱海涛 《昆虫知识》2006,43(5):666-669
在15,20,25和30℃4个温度梯度下,测定了麦蛾茧蜂Habrobracon hebetor(Say)成蜂寿命、生殖力、发育历期等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卵期在15℃最长,为(9.50±1.39)d;幼虫发育历期在20℃最长,为(6.60±1.41)d;蛹期在15℃最长,为(23.71±2.63)d。雌蜂的寿命在15℃时最长,为(50.15±6.9)d;30℃时最短,为(9.20±3.12)d雄蜂的寿命在15℃时最长,为(11.45±3.52)d;30℃时最短为(5.90±1.62)d。产卵量在25℃最大,为(208.50±40.12)粒;羽化数、羽化率在30℃最高,分别为(23.60±9.33)%和(35.87±13.87)%;温度变化对麦蛾茧蜂雌成蜂生物学参数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