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数量遗传研究会第三届代表大会暨第六次全国畜禽遗传育种科学学术讨论会予1991年9月9日至13日在北京农业大学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科研、生产和行政单位的120名专家、教授等代表。会议主要内容是:向中国动物数量遗传学的奠基人吴仲贤教授祝贺八十寿辰;总结动物数量遗传学在中国所取得的  相似文献   
102.
103.
繁育寄主对三种赤眼蜂个体大小及抱卵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静  张斌  张帆  李元喜 《昆虫学报》2015,58(10):1098-1107
【目的】繁育寄主及成蜂日龄均会影响赤眼蜂体内的抱卵量,为了解繁育寄主及育出赤眼蜂个体大小与赤眼蜂抱卵量的关系,我们在室内研究了米蛾 Corcyra cephalonica(Stainton)卵和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 (Güenée)卵作为繁育寄主对3种赤眼蜂雌蜂大小、抱卵量的影响。【方法】在光周期14L:10D、温度25±1℃的室内条件下,以米蛾卵、亚洲玉米螟卵作为繁育寄主,解剖不同日龄(羽化后12-72 h)松毛虫赤眼蜂 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以及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观察雌蜂抱卵量,测量成蜂的大小,分析雌蜂抱卵量与其日龄、个体大小以及繁育寄主的关系【结果】在羽化后48 h以内,3种蜂的抱卵量随雌蜂日龄的增长而增加。羽化后72 h,除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及玉米螟卵繁育的松毛虫赤眼蜂的抱卵量比羽化后48 h时略高外,其他组合均出现下降。以亚洲玉米螟卵为繁育寄主时的玉米螟赤眼蜂的抱卵量显著高于对应日龄的以米蛾卵为繁育寄主时的抱卵量,而松毛虫赤眼蜂(除羽化后12和24 h外)和稻螟赤眼蜂则相反;以米蛾卵为繁育寄主时,相同日龄的赤眼蜂中,松毛虫赤眼蜂抱卵量最高,稻螟赤眼蜂的抱卵量最低;以亚洲玉米螟卵为繁育寄主时,玉米螟赤眼蜂抱卵量最高,稻螟赤眼蜂抱卵量最低。雌蜂抱卵量与雌蜂个体大小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程度随雌蜂日龄增加而更加明显。【结论】后足胫节长度可以作为评价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质量的指标。赤眼蜂抱卵量受繁育寄主、赤眼蜂蜂种及雌蜂日龄的显著影响,寄主的适合性也会影响育出赤眼蜂的大小,筛选合适的繁育寄主有助于提高赤眼蜂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4.
小麦tae-MIR156前体基因的克隆及其靶基因TaSPL17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霞  张斌  毛新国  李昂  孙美荣  景蕊莲 《遗传》2014,36(6):592-602
Squamosa-promoter binding protein (SBP)-box基因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 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 其部分成员受miR156调控。文章克隆了小麦(Triticum aestivum) tae-MIR156前体基因, 转录后能够形成茎环结构。小麦10个SBP-box基因中, 仅TaSPL3和TaSPL17在编码区存在tae-miR156识别位点。SPL17在普通小麦的A基因组供体种乌拉尔图小麦(Triticum urartu, AA) UR209和B基因组供体种拟斯卑尔脱山羊草(Aegilops speltoides, BB) Y2001中均为多拷贝(SPL17-A1、SPL17-A2和SPL17-A3; SPL17-B1、SPL17-B2和SPL17-B3), 在D基因组供体种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 DD) Ae38中仅检测到一种序列(SPL17-D); SPL17-A2与SPL17-B2, SPL17-A3与SPL17-B3、SPL17-D两两之间序列的一致性程度均大于99%, 且与普通小麦(中国春、衡观35和双丰收)的TaSPL17序列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提示它们可能来源于共同的祖先基因, 并且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靶基因TaSPL17中的tae-miR156识别位点非常保守, 在根据单株穗数和基因型多样性挑选的SubP1和SubP2群体中均未检测到tae-miR156识别位点存在变异碱基。  相似文献   
105.
采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OM)对松山自然保护区山地草甸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研究, 并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Tukey多重比较方法分析了草甸类型的环境因子之间差异的显著性。结合完全连接法和SOM, 将松山自然保护区的山地草甸群落分为7个类型, 其群落结构、物种组成等特征明显。这7个山地草甸群落主要受海拔高度、坡度、枯枝落叶层厚度和土壤深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其差异极显著。生态学分析表明SOM是非常有效的植物群落分类方法, 适合于山地草甸植被的 研究。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口腔鳞癌A43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探讨其抗肿瘤的机制。方法:合成特异性靶向到肿 瘤细胞表面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近红外荧光分子对比剂EGF-Cy5.5,验证试剂合成的靶向特异性。口腔鳞状细胞癌 A431 细胞系暴露于浓度分别为0 滋M,0.5 滋M,2.5 滋M和5.0 滋M的三氧化二砷溶液中0,24 h,48 h和72 h。共聚焦显微镜、流式 细胞仪及免疫组化证实EGFR的表达水平,上述实验均测量三次,结果取平均值。结果:EGF-Cy5.5 靶向荧光对比剂的标记率为 68%~70 %。对比对照组,越高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处理的肿瘤细胞其获得的细胞荧光信号强度越小,这与药物浓度越高细胞表面表 达EGFR 的量越少相一致。流式细胞仪显示,在72 小时,作用于细胞的三氧化二砷药物浓度分别为0.5 滋M,2.5 滋M,和5.0 滋M, 其相对应获得的细胞EGFR 表达量分别为57.28± 3.2 %(P<0.05), 29.91± 2.2 %(P<0.01) 和10.73± 2.4 %(P<0.01),明显低于对照 组的细胞EGFR 表达量74.42± 1.8 %,(P <0.05)。结论:本研究应用近红外荧光分子成像的方法体外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A431 的 EGFR表达水平,实验证明三氧化二砷对其EGFR 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具有时间- 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7.
复合农林业 ,尤其是农林间作被设想为防治土壤退化 ,增进土壤肥力 ,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策略[16~ 18] 。如何利用复合农林技术防治红壤退化 ,提高红壤生产力已成为红壤地区的研究热点[1~ 8] 。然而 ,生产者最关心的往往是农林间作中农作物的产量 ,在以往的农林间作技术研究中 ,有增产的报道[13] ,而更多的研究表明复合农林种植会造成农作物减产[3 ,4 ,6,10 ,12 ,15,19,2 0 ] 。农作物减产的原因可能是树木和农作物之间对光能、水分和养分等资源竞争作用所引起 ,更可能是其综合作用的结果[14 ] 。本文以前人推荐的花生 (Arachishyp…  相似文献   
108.
ENC1的克隆,原核表达与数种细胞系表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 3月胎脑总RNA为模板 ,用RT PCR的方法得到了ENC1(ectoderm neuralcortex 1)基因的cDNA ,经测序证实该cDNA的长度为 180 0bp ,包含ENC1的完整编码区 .将之克隆入pGEX 4T 1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 ,转化大肠杆菌BL2 1表达 ,经Sepharose 4B纯化得到目的蛋白 .通过Northern印迹和RT PCR检验了该基因在数种细胞系中的表达 ,结果表明其在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2 5 1中有较高的表达 ,而在包括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 SY5Y的其他数种细胞系中无表达 .与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神经系统中两种细胞的表达情况相反 .这种分布不同的情况提示了ENC1在这两种不同来源的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9.
抗人参真菌病害的链霉菌的摇瓶发酵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比较对植物病原真菌有拮抗活性的 3株放线菌 0 7,0 8,0 9,以其中 1株为发酵对象 ,选择豆饼粉含量 2 %、饴糖含量 1%、玉米淀粉含量 2 %为主的培养基进行发酵 ,综合总糖利用、pH、抑菌活性以确定发酵时间 72h。  相似文献   
110.
红壤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及土壤有机碳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73,自引:8,他引:65  
彭新华  张斌  赵其国 《生态学报》2003,23(10):2176-2183
植被恢复后土壤有机质提高 ,可能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从而增强土壤抗蚀性 ,防止土壤退化。研究目的 :(1 )模拟自然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破碎机制 ,研究不同恢复植被下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 ;(2 )确定不同恢复植被下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 ,以期理解侵蚀裸地植被恢复过程及土壤有机碳对土壤结构性质的贡献。供试土壤采为侵蚀裸地、恢复 1 4 a的胡枝子和樟树林地、30~ 40 a树龄的稀疏马尾松林地以及菜园地等 5种土地利用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快速湿润是团聚体破碎的主要机制 ,其团聚体稳定性 (NMWD)次序为 :快速湿润 <湿润震荡 <慢速湿润。不同恢复植被对团聚体稳定性影响也表现不同 ,在快速湿润中 ,马尾松 >菜园地 >胡枝子 >樟树、裸地。湿润震荡处理后 ,其稳定性顺序是 :菜园地、马尾松 >裸地 >樟树 >胡枝子。而在慢速湿润中不同植被影响不明显。小团聚体的稳定性显著高于大团聚体的稳定性。快速湿润和湿润震荡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r=0 .82 **,r=0 .66*) ,但慢速湿润下其相关性很低 (r=0 .2 2 )。结果还表明与活性 Al2 O3 相比 ,活性 Fe2 O3 对团聚体稳定性作用更显著。土壤团聚体湿润破碎后 ,有机碳含量和 C/N比随着破碎团聚体粒级的增大而提高。研究结果说明植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