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印楝素对褐飞虱诱导的水稻植株挥发物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固相微萃取法收集施用印楝素对褐飞虱诱导的水稻挥发物,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进行分离和鉴定.共收集到褐飞虱为害稻株挥发物25种,其中已定性组分14种,以倍半萜类化合物(9种)为主.褐飞虱为害稻株挥发物比健康稻株多柠檬烯、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未知6、未知7、姜烯、橙花叔醇、正十七烷8种组分.印楝素处理未导致新的挥发物组分产生,但使褐飞虱诱导的挥发物组分相对含量发生变化.印楝素的浓度导致柠檬烯、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未知6、姜烯、正十六烷6种组分相对含量发生明显变化;而水杨酸甲酯、未知6、未知7、姜烯、橙花叔醇5种挥发物组分相对含量因施药天数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印楝素与水稻品种、害虫密度等生物因子间的互作使所有虫害诱导挥发物组分相对含量均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02.
刘海桑  池敏杰 《植物研究》2010,30(6):660-663
通过调查,对Swietenia mahagoni的后选模式、S.macrophylla的主模式与中国分类学文献(如《植物分类学报》、《广州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云南植物志》、《广东植物志》、《中国植物志》和《中国高等植物》)的S.mahagoni作比较,证实中国分类学文献将S.mahagoni和S.macrophylla相混,上述分类学文献中的S.mahagon是S.macrophylla King。桃花心木(S.mahagoni(L.)Jacq.)的羽状复叶及小叶较短,小叶长度绝不超过10 cm,果卵球形,长度绝不超过15 cm;而大叶桃花心木(S.macrophylla King)的羽状复叶及小叶较长,总有一部分小叶的长度超过10 cm,果长卵球形,长12~22 cm。  相似文献   
103.
印楝素制剂对锈色粒肩天牛成虫和卵的生物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ivainsoni(Hope)成虫期利用高效低毒的生物药剂防治技术,使用梯度浓度的印楝素制剂处理国槐当年生嫩枝,供锈色粒肩天牛成虫补充营养时取食,以研究其对锈色粒肩天牛成虫胃毒、拒食、产卵量及卵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印楝素药液对锈色粒肩天牛均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0.3%印楝素乳油300倍、400倍、500倍、600倍及700倍液处理后第6 d时,成虫的死亡率分别达97.6%,86.0%.73.8%.50.0%和36.1%;拒食作用也比较明显,300倍、400倍液处理的拒食率达到了94.87%和90.22%,取食量显著低于对照,500倍、600倍及700倍液处理的拒食率分别为61.28%、41.54%和37.00%;不同浓度药液均使成虫产卵量、卵的孵化率显著低于对照.表明在锈色粒肩天牛成虫期,在其寄主国槐枝条上喷洒300倍或400倍印楝素乳油能有效防治该天牛成虫.  相似文献   
104.
从浆果楝(Cipadessa baccifera)中分离得到两个木脂素,其化学结构通过波谱方法鉴定为:(-)-9′-O-(E)-coumarate-5,5′-dimethoxylariciresinol(1)和(+)-9′-O-(E)-feruloyl-5,5′-dimethoxylariciresinol(2)。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5.
印楝素乳油对斜纹夜蛾的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效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在室内测定了印楝素乳油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的生物活性,并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印楝素乳油对斜纹夜蛾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主要表现在对幼虫的拒食作用、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和一定的毒杀活性,以及对成虫产卵的忌避作用.经印楝素处理后,幼虫平均发育历期延长、幼虫体重、蛹重、化蛹率和蛹羽化率显著低于对照,印楝素乳油12μl·L-1浓度处理3龄幼虫5和7d后的体重分别是对照组的36.8%和14.5%,而幼虫平均发育历期比对照组延长6d左右,化蛹率和蛹羽化率分别是27.79%和37.23%,显著低于对照组85.66%和82.11%.印楝素对低龄幼虫有一定的毒杀活性,而对高龄幼虫活性则很低.田间防治试验表明,印楝素乳油对斜纹夜蛾种群有良好的控制作用,施药7d后其防治效果要优于化学农药10%除尽悬浮剂.  相似文献   
106.
本文报道了对山楝Aphanamixis polystachya枝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RP-C 18、HPLC等色谱分离手段,从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方法进行鉴定为polystachyadione A(1)、polystachyadione B(2)、labd-13(E)-ene-8α,15-diol(3)、labd-13(E)-ene-8α,15-yl acetate(4)、1 S,4 S,5 S,10 R-4,10-愈创木二醇(5)、齐墩果酸(6)、3,4-二羟基苯甲酸(7)、反式咖啡酸(8)和单棕榈酸甘油酯(9)。其中化合物1和2为两个新化合物,化合物4、7、8和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对脂多糖诱导的RAW 264.7细胞NO生成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7.
植物性杀虫剂印楝对同翅目害虫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农药使用引起的害虫抗药性、农药残留和环境毒性等问题的认识,植物性杀虫剂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是传统农药的理想替代品之一。本以植物性杀虫剂印楝为研究对象,综述了其对同翅目叶蝉、蚜虫、飞虱和粉虱等主要类群中,农业重要害虫的防治作用研究结果,展望了印楝应用于害虫综合防治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8.
粗枝崖摩中一个新的三萜(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ive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EtOH extraction of the stem of Amoora dasyclada (How et T.Chen) C.Y.Wu (Meliaceae). On the basis of spectroscopic methods,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as 24, 25-epoxy-tirucall-7-ene-3, 23-dione (1),24,25,26,27-tetranortirucall-7-ene-3-oxo-23(21)-Iactone (2),taraxerone (3),taraxerol (4)and β-sitosterol (5).Among them, compound 1 was a new triterpenoid, compounds 3-5 were firstly obtained from this plant; compound 2,an tetranortriterpenoid, was firstly isolated from natural sources, and its NMR data were assigned for the first time. Moreover, the △^7-bond and the Me-14 in compound 2 were never changed, which has never been found in other tetranortriterpenoids. And the biosynthetic pathway of tetranortriterpenoid was further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检测蛋白激酶C-βⅡ亚型(PKCβⅡ),P53,Ki67三种蛋白在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三种蛋白与胃印戒细胞癌侵袭性及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胃印戒细胞癌标本及60例胃低分化腺癌标本中PKCβⅡ、p53、Ki67的表达状况,并将检测结果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胃印戒细胞癌和低分化腺癌PKCβ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67%和41.67%,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33%和61.67%,二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0%和91.67%,二者之间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未侵及浆膜层的印戒细胞癌和低分化腺癌间P53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侵及浆膜及邻近组织的印戒细胞癌和低分化腺癌间PKCβⅡ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淋巴结转移的胃印戒细胞癌和低分化腺癌之间PKCβⅡ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KCβⅡ在胃印戒细胞癌高表达,Ki67在低分化腺癌有较高表达;PKCβⅡ和Ki67与两种类型胃癌的晚期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可能与浸润性侵袭方式相关密切;P53与两种类型胃癌的早期浸润有关,可能为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10.
目的:通过比较胃印戒细胞癌与非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征与病理资料,探讨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1138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组织学类型分为胃印戒细胞癌组和非印戒细胞癌组,对两组的性别、年龄、家族史、肿瘤发生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根治术后中位进展时间、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胃印戒细胞癌好发于女性(P<0.05);年龄≤55岁的患者发病率高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56岁的患者发病率低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肿块生长部位以胃中下部为主(P<0.05),侵犯胃上部者明显少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胃印戒细胞癌多数在胃壁组织内呈弥漫浸润性生长,垂直浸润能力较弱,突破浆膜层者明显少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根治术后中位进展时间胃印戒细胞癌(10个月)较非印戒细胞癌(12个月)提前2个月,进展风险增加(P<0.05);胃印戒细胞癌在家族史、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根治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方面与非印戒细胞癌比较无差异。结论:胃印戒细胞癌多发于中青年女性;好发年龄小于56岁;发病部位以胃中下部为主;多呈弥漫性浸润性生长,且较少突破浆膜层;中位进展时间短,进展风险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