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近20年来,对脑视觉功能的研究,清楚地表现在对猫和猴纹皮层细胞各种感受野、向柱(orientation column)、眼优势柱(ocular dominance column)以及视觉系统的发育研究。Hubel 和Wiesel 为此曾获1981年度诺贝尔奖金。与此同时,对视皮层的区域特化及功能特化的研究,也日益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02.
Spiral and translation stimuli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 properties of cat AMLS (anteromedial lateral suprasylvian area) neurons to optic flow.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cells could be significantly excited by the two modes of stimuli and most responsive cells displayed obvious direction selectivity. It is the first time to find a visual area in mammalian brain preferring rotation stimuli. Two representative hypotheses are discussed here on the neural mechanism of optic flow analysis in visual cortex, and some new viewpoints are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相似文献   
103.
用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阻断胼胝体输入、用微机控制的运动光棒作为视觉刺激,用金属电极胞外记录技术,研究猫皮层17/18区交界附近细胞方向选择性和取向选择性的变化.在被检测的48个细胞中,50%细胞的方向选择性强度,54.2%细胞的取向选择性强度发生了改变;约20%细胞的最优反应方向或.及最优取向发生了10-30°的偏移;共有56.2%细胞的方向选择性、58.3%细胞的取向选择性受到明确的影响.这些结果表明胼胝体对皮层细胞视觉反应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04.
在大白鼠上丘脑片深层部的中层或深层给电刺激、分别在径向对应的深层或中层,记录到诱发的突触后场电位.以100Hz、1秒的强直刺激首次在上丘的深层部引出了长时程突触增强(LTP).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选择性拮抗剂2-氨基-5-磷酸戊酸盐(APV)对LTP的阻断效应表明,NMDA受体不仅对上丘深层部LTP的产生有作用.而且也与LTP的维持有关.突触后场电位的幅度受APV或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非选择性拮抗剂犬尿喹啉酸(KYNA)的作用而减小,受γ-氨基丁酸(GABA)A型受体的选择性拮抗剂荷包牡丹碱(Bicu)的作用而增加,表明谷氨酸能神经递质在上丘深层部的兴奋性突触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这些突触传递也受到GABA能抑制性突触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5.
白芷是我国常用中药材的一种,关于白芷镇痛的有效成分,主要认为是异欧前胡素、欧前胡素等香豆素类具有解痉、镇痛等作用的挥发油类化学成分,但白芷镇痛的成分及其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是否有其他物质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也不得而知,比如说某些药效性氨基酸。该研究采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了湖南道地茶陵白芷的蛋白质类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并分析其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总氨基酸检出除Asn以外的其他16种蛋白质氨基酸,含量最高的Arg占总氨基酸的31.21%,接近1/3;必需氨基酸总量达27.01%,其中含量最高的是Leu,占总必需氨基酸的24.14%;药效氨基酸比例较高,在酸水解产物总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中分别达到73.89%和85.78%,其中Arg的含量最高,达1.383g·100g-1,占比为42.24%,游离氨基酸中γ-氨基丁酸、鸟氨酸含量也较高。此外,还含有少量的高半胱氨酸和鹅肌肽等游离非蛋白质氨基酸和短肽;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接近WHO/FAO的建议摄入值,但Met+Cys的RC值最小,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这些药效性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可能是茶陵白芷具有良好药效的一个因素,而且茶陵白芷的氨基酸组成和配比较合理、符合人体需要,在强化含硫氨基酸的基础上具有开发成为新型药食同源保健性食品的潜力。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白芷的药理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6.
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是一种高度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自1999年被FDA批准作为一种短期的镇静-镇痛药在重症监护室使用以来,Dex广泛应用于整个围术期的镇静和镇痛,即可作为术前用药,又可作为一种兼用于一般性和区域性的麻醉药,或是作为术后镇静和镇痛药。目前研究表明,Dex是许多临床应用的一种有效药物,该药已在减少阿片样药物、苯二酚和异丙酚的需求中显示出其功效。在广泛的临床条件中,Dex即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辅药,又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剂,其在临床麻醉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前景。本文从Dex的作用机制、围术期使用、术后使用、ICU镇静、清醒光纤插管、心脏外科手术及肥胖患者外科手术中应用等方面对其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为Dex的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7.
重金属镉和铅胁迫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不同浓度的重金属Cd2+(0、0.2、0.4、0.6、0.8和1 mg•L-1)和Pb2+(0、0.1、0.2、0. 4、0.8和1.6 mg•L-1)胁迫处理, 检测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的生长生理情况, 分析重金属胁迫对海洋微藻生长的毒性效应, 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对重金属胁迫的缓解作用。研究结果发现, 重金属Cd2+和Pb2+对米氏凯伦藻具有较强的毒性, 随着重金属浓度的提高, 细胞生长受到毒害作用增强; 而米氏凯伦藻对重金属Cd2+和Pb2+胁迫具有一定的适应性。重金属Cd2+和Pb2+胁迫导致米氏凯伦藻细胞的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下降(1.6 mg•L-1 Pb2+胁迫除外), 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 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下降, 表明重金属胁迫抑制藻的光合作用, 影响藻的生长繁殖。丙二醛(MDA)随着重金属Cd2+和Pb2+浓度提高而升高, 说明重金属引起藻细胞膜透性增加, 藻细胞遭受破坏。SOD活性整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或与对照持平)的趋势, 提示海洋微藻的抗氧化酶系统在低浓度重金属胁迫下产生应激性反应, 酶活性增强; 而CAT活性上升, 也对藻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推测两者共同反应, 以缓解藻体遭受的重金属毒害作用。结果可为了解重金属胁迫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选用8对多态的微卫星引物, 研究了毛红椿(Toona ciliata var. pubescens)核心居群和边缘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 边缘居群的观察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并不比核心居群低, 甚至更高。普通广布和稀有地方等位基因在所有居群中均有分布, 而普通地方和稀有广布等位基因分别仅在5个和3个居群中有分布。从4种类型等位基因总数上看, 边缘居群高于核心居群, 特别是边缘居群的稀有地方等位基因数量明显多于核心居群。边缘居群的平均期望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都高于核心居群。核心居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为0.1520, 边缘居群间为0.3045, 边缘居群与核心居群的遗传分化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核心居群间基因流大于1, 而边缘居群间基因流小于1, 说明核心居群间基因交流频繁, 边缘居群由于片段化和地形影响, 基因流较小。Mantel检验结果显示, 居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不显著, 说明地理距离对毛红椿居群遗传分化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9.
降雨量改变对常绿阔叶林干旱和湿润季节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原位试验,研究降雨量改变对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干旱和湿润季节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分析系统(LI-COR Inc.,USA)测定干旱和湿润季节对照(CK)、增雨10%(LA)、增雨5%(TA)、减雨10%(LR)、减雨20%(MR)、减雨50%(HR)6个处理水平的土壤呼吸速率,并通过回归方程分析温度和湿度与土壤呼吸速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湿润季节土壤呼吸速率高于干旱季节,HR处理对干旱季节土壤呼吸速率影响较大,而LA处理对湿润季节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较大。TA和LR处理使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增加,而HR、LA和MR处理使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降低,干旱季节Q10值高于湿润季节。各处理湿润季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高于干旱季节,HR、MR和LA处理减少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含量,而TA和LR处理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含量。与湿润季节相比,干旱季节土壤水分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较大;而与土壤温度相比,土壤水分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较小。在降雨量改变的背景下,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无论是干旱还是湿润季节,适当增雨和减雨都会促进土壤呼吸速率,而较高量的增雨和减雨会抑制土壤呼吸速率。  相似文献   
110.
为了解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天然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从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通过野外模拟N(NH_4NO_3)沉降,氮沉降水平分别为对照(CK 0 kg N hm~(-2)a~(-1))、低氮沉降(L 50 kg N hm~(-2)a~(-1))、中氮沉降(M 150 kg N hm~(-2)a~(-1))和高氮沉降(H 300 kg N hm~(-2)a~(-1)),研究了氮沉降对天然常绿阔叶林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华西雨屏区天然常绿阔叶林0—10cm土层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大于10—20cm土层,氮沉降未改变原有垂直分布格局。L处理对0—10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总量无显著影响,M和H处理则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总量。氮沉降降低了0—10cm和10—20cm土层的细菌数量,且抑制作用随氮沉降量的增加而增强。氮沉降降低了0—10cm土层的真菌数量,但下降幅度与氮沉降量之间无明显规律;在10—20cm土层,M和H处理在夏季显著增加了真菌数量,表明适量氮沉降能有效缓解夏季土壤真菌的氮限制状态。氮沉降对0—10cm土层放线菌数量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再抑制,L和M处理增加了放线菌数量,H处理降低了放线菌数量;氮沉降增加了10—20cm土层的放线菌数量,其中M处理的促进作用最大。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