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0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12种十字花科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十字花科8属12种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分析.其中8种为首次报道.观察结果表明:4族8属12种十字花科植物花粉形态的一般特征为:花粉粒长球形至超长球形;极面观三裂圆形,少数四裂圆形;外壁纹饰为网状或细网状纹饰;三沟,偶四沟.12种植物的花粉可划分为5种类型:(1)花粉粒长球形,网状纹饰,三沟;(2)花粉粒超长球形,网状纹饰,三沟;(3)花粉粒长球形,细网状纹饰,三沟;(4)花粉粒超长球形,细网状纹饰,三沟;(5)花粉粒长球形,三或四沟,网状纹饰.十字花科花粉形态特征在不同族间、不同属间以及同属不同种间均没有明显规律,在十字花科分类过程中,不宜单独以花粉形态特征作为依据.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总结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直腿抬高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符合率为100%,治疗优良率这88.08%,有效率100%。结论:腰、下肢和臀部疼痛、下肢麻木、体位改变、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肌萎缩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临床表现;直腿抬高试验高试验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要要根据患者体征、病程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最佳治法。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研究无溶剂体系中脂肪酶催化红花油水解反应的时间效应。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确定不同反应时间时各因素的最佳水平。结果:反应1h时的最适条件为35℃、n(水)/n(油)比35p、H 7.0、缓冲液浓度0.05mol/L、添加0.2?Cl2;反应24h时,最适条件为26℃、n(水)/n(油)比60p、H 7.6,缓冲液浓度及CaCl2的影响不显著。结论:水解最佳条件随反应时间变化,应根据反应时间长短确定各因素的最佳水平。  相似文献   
104.
讨论了以黑曲霉脂肪酶为催化剂,以抗坏血酸和棕榈酸甲酯为底物的酯交换反应及其影响因素。考察了在摇床速度为200r/min,叔丁醇为溶剂下,底物的摩尔比、温度、脂肪酶浓度、时间、含水量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底物棕榈酸甲酯与Vc的摩尔比为1.3:1.0、反应温度为36℃、反应时间为24h、脂肪酶浓度为15%、含水量为1%时,Vc的转化率为23%。合成的棕榈酸Vc酯,无需和底物分离,可以直接作为油脂食品的添加剂。  相似文献   
105.
金双歧、制霉菌素联合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的广泛应用,霉菌性肠炎发病率明显升高。我院应用金双歧、制霉菌素联合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36例,其中显效28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100%。结果显示微生态制剂联合制霉菌素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有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6.
 根据多年的研究资料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分布在天山西部山脉的地衣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在该地区的地衣种类形成了6种群落:1) 土星猫耳衣(Leptogium saturninum)+矮石蕊(Cladonia humilis)+兰灰蜈蚣衣(Physcia caesia)群落;2)黑穗石蕊(Cladonia amaurocr  相似文献   
107.
理解干旱与树木个体发育阶段或大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一个重要的优先研究方向,因为依赖于个体大小的特定死亡率分布格局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以广泛分布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主要建群种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越夏生长期间不同个体大小梭梭黎明前同化枝水势(Ψpd)、压力-容积(P-V)曲线、最大气孔导度(Gs)、叶绿素荧光(Fv/Fm),调查不同个体大小梭梭根系分布特征和根深,将越夏生长期间土壤水分状况、植物生理性状与根深相结合,分析不同大小梭梭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1)夏季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梭梭幼苗生理性状的特征值:同成年植株相比,梭梭幼苗黎明前同化枝水势(Ψpd)、PSⅡ反应中心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饱和膨压渗透势(π100)、膨压消失点渗透势(ΨTLP)显著降低;(2)梭梭生理性状与根深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根深决定不同大小梭梭的水分状况(Ψpd)进而主导了越夏生长期间的其他生理性状表达(Fv/Fmπ100ΨTLP);(3)不同大小的梭梭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差异是植物根系分布特征和生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深在梭梭应对夏季干旱胁迫中起重要作用。总之,梭梭幼苗根系发育不完全(浅根系),只能利用降水带来的有限的浅层土壤水,对干旱胁迫响应敏感;而成年梭梭植株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减少表层土壤干旱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8.
香梨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对梨火疫病的生防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以健康香梨树的新鲜花器、当年生新生枝条、叶片和果实为试验材料,采用植物组织内生细菌分离法获得内生细菌菌株,培养菌落,并采用平板对峙法初筛和发酵液复筛对梨火疫病菌(Erwinia amylovora)、梢枯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syringae)和腐烂病菌(Valsa mali var.pyri)具有抑菌作用的细菌;将筛选获得的拮抗梨火疫病菌的菌株通过喷施香梨离体花序和盆栽杜梨苗测定其防病效果,以发掘内生细菌的生防资源,为探索梨树病害的生物防治途径奠定基础。结果显示:(1)从香梨枝条、叶、花和果实组织中共分离出337个内生细菌菌株,其中有14株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进一步筛选出对梨火疫病菌、梢枯病菌和腐烂病菌具有抑菌作用的细菌分别有8株、9株和4株,其中ZN5、SN19和HN9菌株对梨梢枯病菌和腐烂病菌均有拮抗作用,HN89菌株对3种病原菌都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共筛选出对梨火疫病菌具有抑菌作用的7个菌株(SN37、HN89、HN98、HN143、HN126、TN68、TN16)和具有竞争作用的TN50菌株。(2)内生菌株TN50预处理(喷施)对预防香梨花腐的效果显著,其防效(52.36%)与农用链霉素(60.67%)相近;HN89的防效(39.66%)其次;内生菌株TN50、HN89和SN37预处理(喷施)能够显著降低盆栽杜梨苗嫩枝的枝枯率和病情指数(P<0.05),7~15 d的平均保护性防效分别为67.20%、54.32%和45.91%,治疗性防效分别为63.88%、52.10%和36.17%。(3)结合形态特征和16S DNA序列分析,TN50、HN89和SN37菌株分别鉴定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sp.)和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sp.)。  相似文献   
109.
对采自新疆伊犁的两种具有不同形态特征的野生阿魏菇(Pleurotus ferulae)子实体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并探讨优良菌株的培养特性。结合子实体形态和生境特征,利用rDNA-ITS序列,对伊犁野生阿魏菇菌株YL-A1和YL-A2进行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对阿魏菇菌株YL-A1生长温度、pH、碳源、氮源和无机盐进行单因素试验,分析各因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通过L9(34正交试验,筛选各因子之间的最优组合。结果表明,野生阿魏菇菌株YL-A1(ITS序列GenBank登录号:MN460317)和YL-A2(ITS序列 GenBank登录号:MN809132),不仅子实体形态特征有差异,且菌株YL-A1菌丝生长速度和长势优于YL-A2,并相互拮抗。结合生境和形态特征及rDNA ITS序列分析,将二者鉴定为阿魏菇(Pleurotus eryngii var. ferulae)。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菌株YL-A1和YL-A2单独聚为一组,与其他阿魏菇菌株有一定的遗传距离。经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菌株YL-A1在含葡萄糖20 g/L、蛋白胨4 g/L、KH2PO4 1 g/L,pH 7.5的培养基中,25 ℃培养,菌丝生长状态最佳,确定了优良菌株YL-A1菌丝生长最佳培养条件。为进一步保护利用伊犁野生阿魏菇菌种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0.
2000-2020年间,我国菌物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新物种发现、重要类群新分类系统、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通过对世界菌物名称信息库Index Fungorum、Fungal Names和MycoBank进行数据整理,从中国学者的研究产出和中国的菌物新物种发现的角度展开分析,揭示我国菌物分类学的研究概况。新世纪以来,中国从事菌物分类学的研究人员数量、研究类群规模和研究成果数量都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在世界贡献的比重逐渐增长,有1 491位中国学者在4 029篇文章和36部专著中发表了9 430个新名称(含中国学者发表的采集自国外的物种),占全世界新发表名称总数的七分之一,其中新分类单元7 120个(含新纲3个、新目24个、新科88个,新亚科4个、新属492个、新亚属3个、新组及新亚组23个、新种6 404个和新种下单元79个)、新组合1 868个、新修订名称61个和其他新名称381个。这些新名称隶属于11门43纲173目525科1 997属,重点研究类群为子囊菌与担子菌等。若统计采集自中国的新物种,则发现了5 458个菌物新物种,其中90%以上由我国学者独立或合作完成发表。在地域分布方面,我国南方发现的菌物新物种数量多于北方,而云南是发现菌物新物种最多的省份,占全国发现新物种总数的大约四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