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异育银鲫消化道微生物群落对恢复投喂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验室养殖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中科3号成鱼为对象, 利用PCR-DGGE技术比较研究了其经饥饿与恢复投喂后消化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实验共检测到23条谱带, 其中饥饿组、投喂组谱带数分别为18条和17条(共有谱带12条), 投喂组大部分谱带亮度高于饥饿组。基于PCR-DGGE所得到的谱带进行的CA (Correspondence Analysis)分析和聚类都表明饥饿组与投喂组消化道微生物存在明显不同。结果表明, 在充分饥饿处理后, 恢复饲料投喂可导致消化道微生物种类减少及微生物平均密度的增加, 同时对消化道微生态系统内微生物种类组成有显著影响。研究为进一步阐述消化道微生物功能基因奠定了基础, 也为水产鱼类肠道菌群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对武汉东湖5个不同湖区的浮游生物群落DNA进行了RAPD指纹分析,并探讨了DNA指纹结构与环境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所筛选的9条随机引物共扩增210条大小为150~2000bp的谱带,多态率为93.3%.各站点平均有42条谱带,其中Ⅳ站最多(53条),Ⅴ站最少(35条).Ⅰ站的PO4^3--P、TP含量最高,Ⅴ站的NH4^+-N、TN、NO2^--N含量最高,Ⅳ站各理化因子含量均低于其他站点,站点间COD、碱度、硬度、钙含量差异不大.相似性聚类分析表明,基于RAPD标记的浮游生物群落指纹将5个站点划分为两类:Ⅰ、Ⅱ、Ⅲ站聚为一枝,Ⅳ、Ⅴ站聚为另一枝.这与湖区主要理化因子的聚类结果一致.说明东湖不同湖区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与其环境理化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 GCRV)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肠道菌群的影响, 在通过人工浸泡方式感染GCRV后, 采用针对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草鱼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感染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MRPP, Anosim, Adonis, P<0.01), 且感染组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ner、Inverse Simpson、Pielou evenness)显著低于对照组(t-test, P<0.05)。此外, 肠道菌群在感染组个体间差异显著大于对照组(Wilcoxon test,P<0.05), 表明患病草鱼肠道菌群失去原有平衡而变得紊乱。尽管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草鱼肠道优势菌门均为Proteobacteria、Firmicutes、Bacteroidetes、Fusobacteria, 但在OTU水平仍表现出明显的变化, 如OTU_69(Pasteurellaceae)、OTU_504(Comamonadaceae)和OTU_1898(Cetobacterium)在感染GCRV组丰度显著降低(t-test, P<0.05), 也表明GCRV感染可使草鱼肠道微生态发生紊乱。肠道菌群结构稳定对于宿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患病鱼肠道菌群状况为鱼类常见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也为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拓扑结构与物种组成对应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颜庆云  余育和  冯伟松 《生态学报》2005,25(9):2221-2226
对东洞庭湖7个采样站点的浮游生物群落进行了DNA多态性的RAPD指纹分析和物种组成的分类鉴定,并通过聚类分析探讨了DNA指纹拓扑结构与物种组成对应关系。结果如下:(1)筛选出的11条随机引物共获得148条长度在180~2000bp的谱带,多态率为98.6%,各引物扩增谱带数在11~16不等;各站点平均有57.6条谱带,其中站最多(70条),站最少(45条),而站的特有带最多(7条),站最少(2条);(2)共观察到54种/类浮游生物,其中站出现的最多(27),其它各站点在7~13不等,分布概率在85%以上的只有直链硅藻(Melosirasp.)。相似性聚类分析表明:7个站点的浮游生物群落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站作为单独的一类而明显有别于其它6站;并且,RAPD分析在此基础上将、、站和、、站进一步分作两小类。因此,研究说明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拓扑结构与物种组成是密切相关的,这类资料的积累将会为生态系统功能、机理的解释或阐明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草履虫的运动与摄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描述了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不同细胞器的主要功能,进而结合示意图详细叙述了草履虫是如何进行运动和摄食的.  相似文献   
16.
DNA指纹分析技术在群落级生命系统应用的可能性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DNA指纹分析是一种关于整体遗传结构分析的强有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广泛应用于种群及个体水平层次生命系统。本文以东湖浮游生物为对象 ,用随机引物和特异引物进行扩增探讨了DNA指纹分析技术在群落级生命系统应用的可能性。实验表明 :取自分别处于超富营养水平、富营养水平和中营养水平的Ⅰ、Ⅱ、Ⅲ站样本的模板DNA ,无论是以随机引物M 0 1、M 0 2、M 0 3、M 18及M 19还是特异引物CW15 94 6 / 4 7、EGMS6、EGMS4、ITS1及HSP扩增均获得清晰且稳定的图谱 ;各站间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拓扑结构存在明显的表观差异 :居中营养水平的Ⅲ站谱带较多 ,而分别居富营养水平、超富营养水平的Ⅱ站和Ⅰ站较少 ;各站既有特异性谱带也有共有的谱带 ,Ⅲ站包含了Ⅱ站和Ⅰ站 33%— 10 0 %的谱带。本文还结合现有有关物种生物多样性及理化方面的资料 ,对所获得群落DNA指纹图谱的生物学意义进行尝试性的、定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湿地微生物介导的甲烷排放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地生态系统是陆地上巨大的有机碳库,同时也是大气中甲烷(CH_4)的主要排放源。由于CH_4对全球的增温潜能是CO2的34倍,因此关于湿地CH_4排放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关碳汇、碳源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全球80%–90%的CH_4排放离不开微生物活动,湿地生态系统中产CH_4菌和CH_4氧化菌的种类组成、数量及功能与CH_4通量密切相关,但基于湿地生态系统中介导CH_4循环的功能微生物对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相对比较分散。为更好地认识微生物介导的CH_4排放过程的微生物调控机制,本文综述了湿地生态系统中参与CH_4循环的功能微生物,对介导CH_4循环相关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回顾,重点总结了湿地生态系统微生物介导的CH_4排放机制,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由于湿地微生物介导的碳循环过程也可能决定了湿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反馈,因此本文也能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微生物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作为海洋丰度最高的浮游植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原绿球藻生长和光合作用活性容易受到环境胁迫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研究原绿球藻应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原绿球藻主要通过分化出不同的生态型来适应不同光照和营养盐的海洋环境,但仍然会很难快速适应各种突如其来的海洋环境变化。本文从原绿球藻应对环境胁迫的角度,探讨了其生理和分子响应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光系统I循环电子传递在光照变化时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RNA快速响应而调控基因表达应对环境胁迫,以及在辅助异养细菌的保护下应对活性氧的胁迫等。本文也展望了原绿球藻对环境胁迫响应的生理和分子机制的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原绿球藻抗逆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选取湖泊养殖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其消化道细菌群落16S rDNA进行细菌群落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分析, 比较了其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在两种草食性鱼类消化道中分别检测到不同的谱带, 其中草鱼的平均谱带数为(33.32.8)条, 团头鲂的平均谱带数为(38.02.5)条。基于所得PCR-DGGE指纹图谱谱带丰度值数据的UPGMA聚类分析和PCA排序均显示草鱼消化道微生物群落并没有与团头鲂消化道微生物群落分开; 相比于草鱼和团头鲂消化道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差异, 草鱼和团头鲂个体间差异更加明显, 而且草鱼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的个体分化更为明显。对特定条带的切胶回收测序结果显示, 草鱼和团头鲂消化道内检测到的菌群都主要来自-变形菌门、梭杆菌门和厚壁菌门, 另外草鱼消化道中还检出少量拟杆菌门细菌。以上结果表明同一生境中食性相同的野生草鱼与团头鲂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组成不存在显著差异, 条带回收测序检测到相似的微生物种类。研究结果补充了人们在食性对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方面的认识, 同时也暗示草鱼和团头鲂消化道内微生物群落对营养物质的代谢方式类似, 这为深入研究草食性鱼类消化道微生物菌群参与营养物质代谢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20.
以室内饲养的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银鲫和异育银鲫(中科三号)(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为对象,通过PCR-DGGE指纹技术对其肠道微生物群落进行了探索研究。在三种鱼的肠道中检测到不同的PCR-DGGE指纹谱带,其中斑点叉尾的平均谱带数(7.5)相对于银鲫和异育银鲫的谱带数(分别为15和14)要少。基于PCR-DGGE指纹谱带及各谱带相对丰度的UPGMA聚类和MDS排序结果显示银鲫和异育银鲫肠道微生物相似性高,而与斑点叉尾的差异比较大;rank-abundance散点图及回归分析也显示斑点叉尾与银鲫、异育银鲫肠道微生物群落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银鲫和异育银鲫之间无显著差异(P=0.383)。在斑点叉尾肠道中检测到的菌群主要是变形杆菌,包括-变形杆菌和-变形杆菌;而银鲫和异育银鲫肠道中菌群主要包括梭杆菌属中的类群,还包括变形杆菌门中的气单胞菌属,以及一些未知的类群。以上结果均表明在所研究的三种鱼的幼鱼阶段,其肠道微生物组成在不同种类鱼中存在差异,且该差异受基因型的影响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