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金伟  陈辰  王恩波 《植物研究》1998,18(2):163-172
对我国辽宁地区毛莨科(Ranunculaceae)乌头属(Aconitum) 6个种的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核型分析。其染色体基数为X=8,核型公式为:两色乌头:2n=2x=2m+10sm+4st;蛇岛乌头为:2n=4x=10m+20sm(SAT)+2st+2B;黄花乌头为:2n=4x=4m+12sm(SAT)+8st+1B;北乌头三倍体为:2n=3x=2M+4m+18sm;北乌头4倍体为2n=4x=4m+28sm。同时,对乌头属下某些种的分类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陆葫芦科一归化属--野胡瓜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青  李艳  陈辰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6):1227-1229
报道了中国大陆葫芦科—归化属—野胡瓜属。  相似文献   
13.
对正常生长状态下3种月龄(12、18、24月龄)的中华鳖血浆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进行了测定,并以(28±2)℃为恒温对照组,研究变温(10、20、33℃)对同一年龄段中华鳖血浆CORT水平、免疫生化指标以及抑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2月龄与24月龄个体间血浆CORT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温度处理组中华鳖血浆CORT含量随时间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10℃和20℃组的CORT水平在4和6 h时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温度处理组酶活性和蛋白含量随时间的增加先升后降,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抑菌效果与血浆CORT水平呈负相关。实验表明,温度骤变会促使中华鳖产生应激反应,并使机体血浆内的CORT水平增加,免疫生化发生改变,抑菌效果下降,从而降低机体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4.
鼋(Pelochelys cantorii, 1864)属于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生物学资料相对匮乏, 2015和2016年连续2年对人工驯养的4只亲鼋(2雌2雄)进行了繁殖生物学研究。人工驯养鼋的产卵期集中在5—8月, 夜间产卵, 无护卵行为。通过视频观察分析, 鼋产卵过程可分为Ⅳ个阶段。2只雌鼋2015年共产卵10窝, 每窝32—50枚, 共406枚, 受精273枚, 受精率为67.24%, 孵出稚鼋140只, 孵化率为51.28%; 2016年共产卵11窝, 每窝40—55枚, 共489枚, 受精353枚, 受精率为72.19%, 孵出稚鼋212只, 孵化率为60.06%。鼋卵圆形, 刚性, 均重(16.82±1.99) g, 卵直径(3.10±0.18) cm, 刚孵出稚鼋均重(13.60±0.85) g, 在人工控温下平均孵化期为(64.94±3.47)d。繁殖数据表明这2对鼋处于生育盛年期。针对2016年的繁殖数据分析, 2只雌鼋每窝产卵量无明显差异, 卵均重和卵直径间有显著相关性, 雌鼋1个体体重大于雌鼋2, 前者产的卵均重显著大于后者, 孵出稚鼋的初重差异也显著, 卵大, 稚鼋也大。孵出的稚鼋以活鱼苗为饵料, 在温室内人工养殖周年, 均重可以达(510.30±82.77) g。研究旨在为鼋繁育生物学提供基础性数据, 为其资源保护做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组蛋白H2A对龟鳖动物生殖细胞发育分化作用和机制, 克隆了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组蛋白H2A变体的同源物(命名为PsH2A), 分析其转录本的表达模式及在卵巢发育成熟过程中的细胞定位。PsH2A cDNA序列全长575 bp, 5′端非编码区68 bp, 3′端非编码区108 bp, 开放阅读框399 bp, 编码133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其与龟类的H2A变体同源性更高, 与哺乳类同源性较低。RT-qPCR和RT-PCR结果显示, PsH2A转录本在1冬龄、2冬龄和3冬龄的中华鳖卵巢中高表达(P<0.01), 而在精巢和其他成体组织中几乎检测不到。化学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PsH2A mRNA在卵母细胞中特异性表达, 其中初级卵母细胞中表达信号最强, 且均匀的分布在细胞质中。随着卵母细胞发育成熟进入到生长期和成熟期后, 目的信号逐渐减弱, 并且主要在核周区域表达。此外, PsH2A mRNA的相对表达量也表现出中华鳖卵巢发育的季节性变化。综上, 研究结果表明PsH2A在中华鳖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RNA结合蛋白(RNA binding protein,RBP)与多种类型的非编码RNAs(noncoding RNA,ncRNAs)具有互相调节的关系,且调节机制形式多样。一方面,RBP可以调节ncRNA的生物合成、稳定性和功能;另一方面,ncRNA也可以影响RBP的功能和结构。同时,RBP和ncRNA的相互作用还在其他靶基因的调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参与众多的生物过程,如组织发育、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抗病毒免疫和各种癌症等。该文就RBP与常见类型的ncRNAs,包括miRNA、lncRNA、circRNA的相互作用方式和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异常蛋白(TAP)、程序化细胞死亡分子5(PDCD-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肿瘤科收治的87例晚期NSCLC患者,均行抗PD-1治疗,根据治疗疗效分为疾病控制组(67例)和疾病进展组(20例)。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AP、PDCD-5、TNF-α水平,收集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SCLC患者抗PD-1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AP、PDCD-5、TNF-α水平对NSCLC患者抗PD-1治疗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疾病控制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AP水平降低,PDCD-5、TNF-α水平升高(P<0.05);疾病进展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AP、PDCD-5、TNF-α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疾病控制组患者血清TAP水平低于疾病进展组患者,PDCD-5、TNF-α水平高于疾病进展组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TAP水平以及远处转移是 NSCLC患者抗PD-1治疗疗效的危险因素(P<0.05),治疗前PDCD-5、TNF-α水平是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检测治疗前血清TAP、PDCD-5、TNF-α评估NSCLC患者抗PD-1治疗疗效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2,高于上述三项指标单独检测的0.649、0.647、0.787。结论:晚期NSCLC患者抗PD-1治疗前血清TAP、PDCD-5、TNF-α与治疗疗效相关,可用于辅助评估抗PD-1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