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Intheprecedingpaper[1],itwasdemonstratedthatexcitationenergytransferinthelightharvestingproteinphycoerythrocyanininthemonomericaggregationstateiswelldescribedbyForster’smodelintheweakcouplinglimit.Herewemoveonestepclosertothenativestateincyanobacteriab…  相似文献   
12.
1991年 10月 2 5日《中国科学报》(现名《科学时报》)发表的邹承鲁等 14位学部委员 (院士 )撰写的“再论科学道德问题”一文 ,阐述的科学道德问题是科技界和学术界永远值得提倡的。此文对于当前优化科研环境、树立良好道德风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继承和发扬先进文化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征得《科学时报》社同意全文转载 ,推荐给广大读者、作者和编者阅读学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利用稳态光谱技术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对多变鱼腥藻 (A .vari abilis)中藻红蓝蛋白三聚体 (αβ) 3 内能量传递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藻红蓝蛋白三聚体内 ,单体内α -PVB发色团与β -PCB发色团间的能量传递仍然存在 ,其能量传递时间常数分别为 30和 1 75~ 2 0 0 ps;与单体不同的是在各向异性的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结果中 ,得到一个 45ps左右的时间传递常数 ,把其归属为PEC三聚体内 β84 -PCB发色团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 .同时也证实在PEC三聚体内 ,β84 -PCB发色团与β155 -PCB发色团的激发态能级发生反转 .  相似文献   
14.
红毛菜、坛紫菜和条斑紫菜三种海洋红藻中的别藻蓝蛋白的特征吸收光谱(λ_(max)650 nm),荧光发射光谱(F_(max)662nm)、等电点(pI 4.42)、聚集态(分子量:134 kD)及其亚基分子量(α17kD,β18.5kD)均相同;结合它们各自吸收光谱的二阶导数光谱、圆二色谱和氨基酸残基组成等,与蓝藻--螺旋藻中的别藻蓝蛋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四种来源不同的别藻蓝蛋白结构具有同一性,都是由α和β两个亚基组成的(αβ)_3结构。  相似文献   
15.
从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的藻胆体中分离出四种不同光谱形线的变藻蓝蛋白(APC)复合物:API,APⅡ,APⅢ,APB,利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室温和低温)以及荧光激发偏振光谱比较了APC复合物三聚体和单体的光谱特性,四种APC复合物三聚体的最大吸收和最大发射峰位置各不相同,APⅡ和APⅢ位于短波区(最大吸收波长在~650nm,最大发射波长在662~664nm)API和APB  相似文献   
16.
1991年10月25日《中国科学报》发表了邹承鲁等14位学部委员撰写的“再论科学道德”一文。鉴于本刊广大读者对如何优化科研环境、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十分关心,我们征得《中国科学报》编辑部同意,对此文全文转载,供广大生物学工作者、中学生物学教师阅读。  相似文献   
17.
竹红菌甲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反相蒸发技术制备了竹红茵甲素脂质体体系,测定了其光谱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在该体系中,竹红菌甲素的Ⅰ吸收峰、荧光峰均出现红移且有荧光增强效应。竹红菌甲素-脂质体(浓度0.05~0.5mg/ml)在4℃下存放2-3d,光密度下降5%左右。  相似文献   
18.
利用藻胆体温和解离的方法和超速离心分离技术首次得到了变藻蓝蛋白六聚体,并通过光谱技术,凝胶柱过滤柱色谱方法,和SDS-PAGE电泳方法以及蔗糖密度超速离心方法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变落蓝蛋白六聚体的最大吸收峰(λ^Amax=652nm),荧光发射峰位于666nm,并且在680nm处有一明显肩峰;其分子量大约为240KD左右;其分子组成为(αβ)5^APβ^16.3LCM^42;离心沉降系数为1  相似文献   
19.
以变藻蓝蛋白的晶体结构和光谱性质为基础,利用密度矩阵理论对变藻蓝蛋白六聚体内的激发能传递物理机制进行分析,并利用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对其能量传递途径进行实时探测。结果表明:在变藻蓝蛋白六聚体内,色素对(毗邻单体上的色素αi84βj84,其中j=i±1,和β*LCM42)内的能量传递服从激子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机制;而色素对之间的能量传递机制则为Frster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机制,并且其能量传递途径分为两类:(1).两个变藻蓝蛋白三聚体之间色素对的能量传递,其时间常数大约为15ps左右;(2).同一变藻蓝蛋白三聚体内色素对间的能量传递,在APII三聚体内,其能量传递时间大约为45ps左右,而在API三聚体内,其能量传递时间常数为45ps和65ps。  相似文献   
20.
利用ps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两种不同结构变藻蓝蛋白复合物AP665和AP660内能量传递过程,讨论了变藻蓝蛋白三聚体和单体内激发态作用机制。结果表明,APC单体只有一个短寿命(75ps),来源于其两个亚基α84/β84间能量传递过程,另一长寿命(1080ps)是β84基态恢复的平衡时间。两种APC三聚体均含有一个短寿命组分,从16ps(AP660)到48ps(AP665),它们来源于三聚体内互为C3对称单体内α84/β84间能量传递过程。AP660由于结构对称性低出现的短寿命组分(106ps),可指认为低对称单体的α84/β84之间能量传递时间常数。连接多肽对APC三聚体性质的影响明显地表现在其荧光衰减动力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