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5 毫秒
11.
通过评价几株白腐菌固体发酵不同时间的胞外提取液与纤维素酶同时加入对玉米秸秆酶解产糖的影响,得到一个较高糖化效果的胞外降解体系,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进而初探其协同酶解的机制.结果表明,Echinodontium taxodii 2538固体培养5 d的胞外提取液与纤维素酶形成的胞外降解体系的协同酶解效果较好,酸处...  相似文献   
12.
构建重组人IL-18-EGF肿瘤靶向分子双顺反子原核表达系统,研究重组人IL-18-EGF融合蛋白对人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和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影响。构建重组人IL-18-EGF原核双顺反子表达系统pET28a(+)-proIL-18-EGF-Caspase-4/BL21,重组蛋白经纯化后,作用于NK细胞,应用CCK-8法和ELISA试剂盒分别检测NK细胞的增殖情况和IFN-γ的分泌量。Cy3荧光标记IL-18-EGF检测融合蛋白与肿瘤细胞表面EGFR的结合情况。IL-18-EGF与NK细胞共同孵育24 h后,取培养上清液作用于人肝癌细胞SMMC-7721,分别使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IL-18-EGF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重组人IL-18-EGF能加快NK细胞的增殖,促进NK细胞分泌IFN-γ;IL-18-EGF能与肿瘤细胞表面EGFR特异性结合;细胞划痕实验中,重组人IL-18-EGF组空白区域的抗填充能力高于对照组;Transwell小室实验中,12,24,48 h时IL-18-EGF组细胞穿膜数分别为94.6±2.9、101.8±4.0和116.2±4.5,均显著低于相应时间的对照组(分别为128.6±8.5、133.0±7.5和138.8±5.4)(P〈0.05)。以上结果表明,IL-18-EGF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有可能作为辅助药物运用于肝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用高压力诱变水稻品种“毕粳38”, 产生了两个稳定的变异: 变异1与变异2. 对原种及两个变异品系的基因组DNA及Hpa Ⅱ/Msp Ⅰ酶切后的基因组DNA采用ISSR及RAPD分析; 并通过特异引物分析水稻的转座子mPing的变化; 且对变异片段纯化测序; 同时以水稻基因组中潜在活跃的反转录转座子LTR(long terminal repeat)Osr7, Osr36, Tos19(Osr54)以及转座子MITEs(miniature inverted-repeat transposable elements)的mPingPong及某些特异片段为探针, 进行Southern杂交. 结果显示原种及两个变异品系不仅存在着基因组结构的变异, 而且发生了DNA甲基化模式的改变. 此外, 对原种及两个变异品系进行了异地栽种, 其形态水平的变异稳定表达. 结果表明: 高静水压对高等植物的种子进行诱变, 产生表型变异的分子基础是由于发生了DNA分子水平上的广泛变异, 并证明高压可导致水稻多种转座元件的可能激活及DNA甲基化模式的改变. 因此可以认为高压是引起植物遗传变异一个重要因素, 可能在作物诱变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发根农杆菌Ri质粒及其在植物科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阐述了发根农杆菌的性质及Ri质粒的结构和功能,介绍了毛状根的诱导及其鉴定方法,并对Ri质粒在植物基因工程、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植物品种改良和植物栽培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Alcaligeneseutrophus进行高密度培养 ,研究表明在发酵过程中进行有效控制 ,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 3-羟基丁酸和 3 羟基戊酸共聚物 [P(3HB-co-3HV) ]的生产强度。实验中选择使用限氮的方法积累P(3HB-co-3HV) ,分别采用丙酸和戊酸为 3HV前体 ,对摇瓶种子生长状态 ,停氮时机对菌体生产P(3HB-co-3HV)的影响以及补酸 (3HV前体 )策略进行了研究 ,在 6.6L罐中 ,以葡萄糖为碳源 ,以丙酸为 3HV前体培养 5 0h ,细胞干重 ,PHA产量 ,PHA含量分别达到 149.9g L ,12.49g L ,83.3% (其中 3HV组分占PHA的 12 4mol% ) ,生产强度达到 2.50 (g·h-1·L-1) ;以戊酸为3HV前体培养 45h ,细胞干重 ,PHA产量 ,PHA含量分别达到 16.02g L、119 0g L、74.2 % (其中 3HV组分占PHA的17.7mol% ) ,生产强度达到 2.64(g·h-1·L-1)  相似文献   
16.
对Alcaligenes eutrophus进行高密度培养,研究表明在发酵过程中进行有效控制,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3-羟基丁酸和3-羟基戊酸共聚物[P(3HB-co-3HV)]的生产强度。实验中选择使用限氮的方法积累P(3HB-co-3HV),分别采用丙酸和戊酸为3HV前体,对摇瓶种子生长状态,停氮时机对菌体生产P(3HB-co-3HV)的影响以及补酸(3HV前体)策略进行了研究,在6.6L罐中,以葡萄糖为碳源,以丙酸为3HV前体培养50h,细胞干重,PHA产量,PHA含量分别达到149.9g/L,149.9g/L,83.3%(其中3HV组分占PHA的12.4mol%),生产强度达到2.50(g.h^-1.L^-1);以戊酸为3HV前体培养45h,细胞干重,PHA产量,PHA含量分别达到160.2g/L,119.0g/L,74.2%(其中3HV组分占PHA的17.7mol%)生产强度达到2.64(g.h^-1.L^-1)。  相似文献   
17.
分子遗传学泰斗J.D.Watson于1957年首先对核糖体进行系统的研究。其后经许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核糖体的结构已经基本研究清楚。然而对核糖体蛋白质的确切功能,却仍然一无所知。1979年以来,本实验室主要从事分离核糖体蛋白质突变体,研究核糖体蛋白质突变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发现在S12突变体中,碱性蛋白酶活性下降,而中性蛋白酶活性正常。到目前为止,我们分离鉴定了的枯草杆菌核糖体蛋白质突变体总数居世界首位。我们研究了核糖体蛋白质突变对噬菌体基因组表达的影响。发现在S12的依赖链霉素突变体中,噬菌体(?)105裂解量下降;蛋白质合成受阻;而RNA和DNA合成正常。测定了噬菌体(?)29在27种共44株核糖体蛋白质突变体中的成斑率。在多数突变体中,成斑率下降,最低达10~(-6);少数升高,最高达三倍;还有一些升降都不明显。大肠杆菌C600的S12发生依赖链霉素突变,λ噬菌体的成斑率和相对产量大大降低,而T4和T7的成斑率正常。大肠杆菌1.1485(λcI857)的S12发生依赖链霉素突变,λcI857的诱导释放量大大降低,而T4的成斑率反有所增加。在大肠杆菌A19野生型菌株中,λ噬菌体的N基因表达正常;核糖体蛋白质S10,S16,S19,S20和L3发生突变,能抑制N基因表达;L21 L25,L24突变,N基因不能表达;L27突变,促进N基因表达;S8,L6,L7/L12,L  相似文献   
18.
1型糖尿病是严重影响青少年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也累及相当多的成年人.我国1型糖尿病疾病流行、治疗现状和卫生经济负担等数据较少,以至于在制定相关政策时缺乏必需的数据与证据.研究表明,我国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血糖监测频率低、胰岛素治疗不规范、血糖控制差、并发症发生率高、经济负担重等问题.新近完成的中国1型糖尿病登记注册研究显示,我国全年龄段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1.01(95%置信区间0.18~1.84)/10万人年,其中0~14岁,15~29岁和≥30岁的发病率分别为1.93(0.83~3.03),1.28(0.45~2.11)和0.69(0.00~1.51).在新起病患者中65.3%为成人.我国1型糖尿病发病率较前明显增加,治疗现状亟待改进,疾病负担重.呼吁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帮助1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青少年儿童1型糖尿病和其家庭,关心他们的疾病和相关的心理、生理和健康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9.
边银丙  翁曼丽 《菌物系统》1997,16(3):230-234
采用等高锁状均质电场(CHEF)凝胶电泳技术,对来自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的粟酒裂殖酵母菌株AS2.214进行染色体DNA分析。CHEF电泳结果显示菌株AS2.214的4条染色体DNA的分子大小分别约为5900kb、3200kb、2500kb和550kb,基因组大小约为12000kb。供试菌株AS2.214第I条染色体DNA为5900kb与已研究报道的菌株972h^-和HM248(  相似文献   
20.
近期的脑成像研究在盲人等感官缺陷被试者身上发现了感觉替换现象,即传统上认为仅对单一感觉通道刺激反应的皮层区域也参与其他感觉通道的信息加工.类似的效应在感觉剥夺(蒙住眼睛)的明视人被试中也被观察到,提示脑内可能预存着多感觉交互作用的神经通路.通常认为,上述神经通路在常态的人脑中是以潜伏形式存在的,只有当感觉剥夺时才显露出来或得到加强.但是,感觉剥夺是否是该类神经通路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已有的研究尚缺乏确切的证据.采用统计力度较强的实验设计,给未蒙眼明视人被试听觉呈现一组名词,要求其对听到的每一个词语做出是人工物体还是自然物体的语义判断.对同步采集的功能磁共振信号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到视皮层脑区有显著激活.这些结果表明,跨感觉通道的神经通路在未实施感觉剥夺的条件下依然能够显示出来,因而在常态人脑中也不是完全以潜伏形式存在的.上述研究为建立多感觉交互作用神经机制的具体理论模型提供了一个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