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为探索不同群落的构建在滇池流域的实际应用,以确定削减污染物最优植物群落的配置方式,该研究选取地表径流悬浮物(SS)、COD含量、总氮(TN)、总磷(TP)、氨氮(NH_4~+-N)、硝氮(NO_3~--N)六个指标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在滇池流域退耕区开展了不同植物群落配置对地表径流污染物削减效应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植物群落对SS、COD、TN、TP、NO_3~--N在2014年和2015年间均表现出显著性的削减趋势,且三个植物群落对SS、TP和NO_3~--N的削减率均在45%以上,但并未对NH_4~+-N表现出削减效果。不同植物群落对污染物的削减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三个不同群落与年度的交互作用对SS、COD、TN、TP、NO_3~--N五个养分指标的削减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从整体上来看,三种植物群落类型中,以乔-灌-草构建的立体式植物群落对地表径流污染物的削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高山杜鹃群体在不同海拔梯度上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以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分布的5个海拔梯度红棕杜鹃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12个性状的测量,分析不同海拔梯度下红棕杜鹃种群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1)调查的12个性状中5个存在显著差异,占总表型性状的41.67%;各性状变异系数(CV)的大小分布在8.51%~34.32%之间;相对极差(R′)分布在38.04%~100%之间,低海拔种群(P1和P2)的表型性状变异丰富、极端变异高,而中、高海拔种群(P3、P4、P5)的表型性状变异和极端变异程度较低。(2)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轿子山红棕杜鹃不同海拔种群存在丰富的表型多样性,5个海拔种群的平均表型多样性指数为2.453 4,12个表型性状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4.076 3。(3)相关性分析表明,花序宽和花柄长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其它性状与海拔相关性并不显著。(4)聚类分析表明,红棕杜鹃不同海拔种群可以聚为明显的2支。研究认为,轿子山自然保护区红棕杜鹃不同海拔种群的环境异质性是影响其表型变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立地条件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大树杜鹃的种子萌发和种群自然更新的作用机制,该试验对大树杜鹃鲜叶、枯叶和植株冠幅下不同距离(0、2、5和10m)的森林凋落物以及林下苔藓等浸提液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自毒与森林凋落物的化感作用对大树杜鹃种群自然更新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大树杜鹃鲜叶和枯叶浸提液对种子萌发均具有抑制作用,但枯叶浸提液对其种子萌发率和萌发的抑制强度较小;而种子萌发率和萌发指数均随鲜叶浸提液浓度增加而显著降低,当鲜叶浸提液浓度为10%时,种子萌发率仅为8%,表明大树杜鹃具有较强的自毒作用。(2)大树杜鹃植株冠幅下不同距离的森林凋落物对其种子的萌发具有化感作用,但不同距离的影响不同;距离冠幅5m的凋落物对其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强,在该距离下的凋落物浸提液浓度为2%时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率和萌发指数分别显著降低为77.33%和21.35,较对照分别显著降低18.32%和20.5%。(3)大树杜鹃林下苔藓对大树杜鹃种子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并不明显。研究认为,大树杜鹃具有较强的自毒作用,可能进一步影响其种群自然更新;森林凋落物对大树杜鹃种子萌发具有一定的化感抑制效应,推测立地条件可能会通过影响其种子萌发而进一步影响种群的自然更新。  相似文献   
14.
观察了广东八甲地区鸟类对猪血木种子的散布过程,对散布效果及其在幼苗建立、种群恢复以及保护生物学中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猪血木种子通过鸟类和重力散布,但以鸟类散布为主;猪血木种子萌发的关键是种子能否从浆果暴露出来;鸟类对猪血木种子散布的意义在于破碎果实,暴露种子。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散布区内许多土地已异质化,一些种子被散布到无法萌发的环境中,限制了鸟类散布的效果。由于鸟类散布在猪血木幼苗建立和分布区扩张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对猪血木进行保护时,除保护生境外还必须注意对鸟类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5.
三七表型变异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三七(Panax notoginseng)表型变异的发生机理,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了云南和广西的3年生栽培三七表型变异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性状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三七的茎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变异系数较大;地上生物量比和地下生物量比的变异系数较小。相关分析表明,表型变异受多种气候因子的共同影响,降水对三七表型变异的影响强于温度,不同季节降水量变化幅度是决定三七茎粗和叶面积的关键气候因子。三七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随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最干月降水量的升高呈下降趋势,而随月均温变幅、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的升高呈增加趋势。日照时数的增加使三七地上生物量比降低,并促进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积累。因此,随产地气候条件的变化,三七表现出较强的形态性状变异,可能是三七通过表型变异以适应异质生境。  相似文献   
16.
云南樱花(Prunus yunnannensis)为蔷薇科(Rosaceae)多年生落叶乔木,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重要园林观赏植物,其在昆明园林绿化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昆明地区的云南樱花为研究对象,研究了6个栽培居群120个单株的16个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分析了16个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和广义遗传力,并对6个栽培居群进行了聚类分析,旨在探明其在资源应用过程中的表型变异程度及变异规律,为今后优良性状选育与种质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云南樱花在居群间及居群内均存在丰富的表型多样性,除雌蕊长以外,其它15个表型性状在各居群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各性状的平均变异幅度为7.73%~94.04%,在居群内的变异幅度为20.74%~28.22%,各性状居群内的变异明显小于居群间,16个表型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介于0.54~0.97之间,其中叶长的广义遗传力最大,而雌蕊长的广义遗传力最小。对云南樱花16个形态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大部分形态指标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利用居群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云南樱花6个栽培居群可以聚为2类。  相似文献   
17.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云南10种杜鹃属植物叶片毛被与鳞片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已报道的中国45种杜鹃属植物毛被与鳞片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探讨叶表皮毛被与鳞片在该属植物中的系统学意义。结果表明:(1)常绿杜鹃亚属的8种植物叶背面具毛被却无鳞片结构,杜鹃花亚属的2种植物叶背面均具鳞片结构。(2)基于叶表面毛被与鳞片特征对55种杜鹃属植物进行聚类分析显示,有鳞片杜鹃与无鳞片杜鹃分别聚为2类,聚类结果与杜鹃属植物在亚属水平上的传统分类基本一致,表明叶表面毛被与鳞片特征在杜鹃属植物各亚属的分类中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3)从亚组水平看,55种杜鹃属植物的聚类结果对云锦杜鹃亚组、有鳞大花亚组、露珠杜鹃亚组具有较好的分类学界定,但在三花杜鹃亚组、高山杜鹃亚组、大理杜鹃亚组、大叶杜鹃亚组、树形杜鹃亚组存在明显的交叉现象,表明叶表皮覆被物特征不足以作为这些亚组在分类处理上的关键性状。(4)该研究聚类结果表明,糙叶杜鹃与其他有鳞杜鹃之间亲缘关系较近,支持糙叶杜鹃归并到杜鹃花亚属。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不同温度、光照和外源生长调节物质处理种子对西南獐芽菜种子萌发特性的结果表明,西南獐芽菜种子为休眠型种子,其最适合萌发温度为20℃。光照促进种子的萌发,但影响并不显著。低浓度(10mg·L-1)6-BA促进西南獐芽菜种子萌发,而高浓度(50mg·L-1)的则抑制其萌发,不同浓度和浸种时间的赤霉素(GA)和IAA均促进种子萌发,GA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