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1.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敏感细胞范围一直局限于灵长类动物细胞。用该病毒感染处理非灵长类的赤麂肺二倍体细胞(KIZ-7901),可诱导9.0—14.7%的细胞出现染色体畸变,除见有染色体或单体断裂外,还见有断片、双着丝粒、环、互换、易位和缺失等。也可引致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SCE)的显著提高。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赤麂细胞后,不产生特异的CPE,不明显影响细胞群体的增殖。应用病毒滴定、包涵体检查,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电镜检查,都可查见细胞内有病毒或其抗原物质存在。这提示脊髓灰质炎病毒在非灵长类的赤麂细胞内呈现非杀细胞性感染。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采用玉米白色叶片及条纹叶片两个突变系和正常自交系的叶片对比进行叶绿素蛋白质复合体的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突变系的CPI峰,均明显{氐于对照。CPII的变化,突变种中更为明显,条纹叶突变系的CPII峰低于对照而高于带有部分绿色组织的白色叶片,而纯白色叶片中则完全没有显示CPII峰。这表明,突变系中,尤其是纯白色突变系中捕光叶绿素a/b蛋白质的合成是受阻的。 此外,荧光原位扫描结果表明,靠近游离色素的v带,具有同CPI相似的性质,故而推断V带可能是CPa。文中对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栽培玉米起源的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关于栽培玉米的起源问题,长时期以来人们进行了许多研究,提出了若干假说。所有这些假说,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就是栽培玉米的起源中心是一个还是多个?换言之,除去美洲起源之外,在世界其他地区,是否还可能有其他的玉米起源中心?而这个美洲之外的中心,争论的焦点是亚洲南部。Collins、Anderson及Stoner与Anderson承认南亚起源的可能性,而Mangelsdorf,Weatherwax等则怀疑这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该文旨在探讨干扰素-β(interferon-β,IFN-β)在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n)感染早期对宿主炎症免疫的影响。使用外源重组IFN-β蛋白(recombinant IFN-β,rIFN-β)预处理WT小鼠及其腹腔渗出巨噬细胞(peritoneal exudate macrophages,PEMs),以培养基处理组作为对照。同时应用内源干扰素α/β受体(interferonα/βreceptor,IFNAR)缺陷的小鼠以及PEMs,以WT组为对照。各组分别暴露于D39菌株后,通过RT-PCR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水平,并通过小鼠肺切片HE染色和肺干/湿重比评估其肺部炎症浸润和组织损伤,以分析IFN-β对宿主炎症反应的影响;为分析细菌清除率,对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行吞噬实验、计数小鼠肺部细菌载量,最后通过小鼠生存率分析确认IFN-β对宿主抵抗S.pn的影响。结果表明,IFN-β抑制D39诱导的IL-1β和TNF-α的过度表达。与NC组比,rIFN-β预处理提高RAW264.7细胞对S.pn的吞噬能力(P<0.001),降低感染小鼠的肺部细菌负荷(P<0.01)和肺损伤评分(P<0.05)。而IFNAR–/–感染小鼠肺部菌载量相较于WT小鼠显著升高(P<0.001),持续更高水平的局部炎症反应导致其肺组织损伤加重且在9天内死亡率明显增加(P<0.05)。但各组小鼠体质量、肺干/湿重比和脾指数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可见,在S.pn感染早期,IFN-β通过调节巨噬细胞中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而维持适度的局部炎症反应,有助于宿主清除细菌,防止局部感染进展为致死性感染。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甘农3号、甘农5号和游客紫花苜蓿多元杂交后代选育的36个株系及其亲本的生长、产量、品质等相关指标的测定,采用灰色关联度理论,构造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供试材料综合评价,筛选出速生12#、速生11#株系为最理想的优良株系,生长高度分别为105.44cm、105.42cm;生长速度分别为1.74cm/d、1.68cm/d;茎叶比分别为0.30、0.35;分枝数分别为23、17;鲜草产量分别为39.99 t/hm2、35.13 t/hm2;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9.95%、23.89%;相对饲用价值为153.15%、157.02%。多叶2#、速生5#、速生20#、速生21#等4个株系为较理想的优良株系。  相似文献   
16.
新疆12种黄芩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新疆12种黄芩属植物叶片上的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该属植物叶的上表皮细胞形状及垂周壁式样有多种形式;而下表皮细胞形状均为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均为深波形,不具分类学意义,但叶片两面分布的气孔器,在不同种间气孔大小、气孔密度、气孔指数、气孔外拱盖内缘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其表皮角质层纹饰和表皮毛的微形态也各有不同;大多数植物叶片表面具腺点,其大小、分布及疏密程度也有不同。植物叶表皮上的这些微形态特征,可为探讨本属种间的分类学及亲缘关系提供一定的佐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模型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胰岛素受体(insulinreceptor,In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growthfactor1receptor,IGF1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月龄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罗格列酮对照组(每日10ms/kg)、姜黄素大(每日400mg/kg)、中(每日200mg/kg)、小剂量组(100mg/kg),正常组为相同背景非转基因小鼠。灌胃3个月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方法进行检测。结果InR和IGF1R免疫组化染色,模型组小鼠大脑海马CA1区较正常对照组InR阳性细胞明显增加(P〈0.01),姜黄素干预组有所恢复;而模型组小鼠大脑海马CA1区较正常对照组IGF1R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1),姜黄素干预组有所恢复。Western blot检测海马InR和IGF1R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姜黄素可以使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海马增加的InR和减少的IGF1R得以恢复,改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胰岛素信号转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的变化和意义。方法:于2013年10月-2015年4月我科收治的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随机选取9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8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的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以及血白细胞水平,比较两组血清Hcy、EPO、血小板、Fib及血白细胞水平,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价缺血性脑卒中病发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法对血清Hcy与EPO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Hcy(23.52±12.15)m IU/L与EPO(34.61±11.25)m IU/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57±2.18)m IU/L、(17.54±5.83)m IU/L;观察组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及血白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可知,Hcy为缺血性脑卒中病发的独立因素,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PO水平与Hcy呈正相关。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病发与血清Hcy和EPO水平升高密切相关,且Hcy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病发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9.
过去10年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及菌群平衡在维护宿主健康中发挥的作用。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免疫和生理功能环节与宿主进行交流,从而影响宿主的稳态和健康。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易感性和发展过程受年龄、遗传和表观遗传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的紊乱(组成改变和易位)与神经系统疾病(AD)有关,胃肠道通过肠脑轴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沟通,包括对神经的直接作用、内分泌途径和免疫调控方式。动物模型、粪便菌群移植及益生菌干预为肠道菌群与AD的相关性提供了证据。外漏的细菌代谢产物可能直接损害神经元功能,也可能诱发神经炎症,促进AD的发病。本文主要综述了肠道微生物群与AD的关联和作用机制,以期为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结构预防AD的可能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应用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方法对一号冰川退缩地生长的15种丛藓科植物茎的结构及表面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该地区的15种丛藓科植物的茎分为具中轴和无中轴两类,其细胞壁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厚。而具中轴的丛藓科植物的茎又分为表皮、皮部、中轴三部分,茎表皮细胞短,1层,细胞壁大多向外突出,表面粗糙,表面纹饰多为颗粒状;皮部所占面积最大,大部分有内、外皮部的分化,大多数种的细胞壁由外向内逐渐变薄,细胞由小到大整齐排列;中轴所占的面积也不同,其细胞壁多具角隅加厚;而没有中轴分化的种类,其各自细胞壁加厚的程度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