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通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Pi CCO监测,对比CVP与GEDVI对循环血容量的判断价值,探讨Pi CCO治疗方案在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入ICU时APACHEⅡ大于15分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8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经锁骨下静脉置管,经股动脉置入股动脉型热稀释导管,行Pi CCO监测。Pi CCO建立即刻为T0,每小时一次热稀释测量,连续测量6小时(T1~T6)。以CI、GEDVI、EVLWI为指导,按Pi CCO治疗方案进行液体管理。结果:以GEDVI为金标准,CVP对低血容量判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4%、100%、100%、64%。CVP对高血容量判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17%、55%、21%、48%。CVP与CI无相关性,ΔCVP与ΔCI无相关性,CVP与GEDVI无相关性。而GEDVI与CI明显相关,ΔGEDVI与ΔCI明显相关。GEDVI与EVLWI有相关性,而CVP与EVLWI无相关性.在各时点,CI与GEDVI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CI与CVP变化趋势相反。结论:对于需要机械通气的感染性休克患者,CVP对低血容量判断的特异度高,但不灵敏。GEDVI能够更好的反映心脏的前负荷,对低血容量的判断敏感,更适合感染性休克病人的液体管理。Pi CCO治疗治疗方案可以避免因CVP不敏感而导致的液体复苏不足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振荡胁迫后鲫血液皮质醇和溶菌酶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鱼体所处的环境可能会对其产生胁迫作用,大体可分为两类,即慢性胁迫和急性胁迫。前者包括长期的高密度放养和水质的恶化等,后者则主要包括在捕捞及运输过程中给鱼 体带来的人为的短期惊扰,振荡(Handling)便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急性胁迫。国外对鱼类遭受的慢性胁迫的研究有较多报道,如它可导致鱼体重下降,生长减缓,对疾病敏感性增加 等。在急性胁迫方面虽也有所涉及,但研究相对不足,国内更是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3.
通过投喂甘草提取物, 研究了甘草对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抗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的作用。连续投喂56d, 从28d开始, 药物组血清溶菌酶活性先升后降, 呈抛物线趋势, 低剂量组在42d出现最大值(158.4±34.7) U/mL, 高剂量组在35d出现最大值(178.3±28.8) U/mL, 两者都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药物组在最后两次采样期, 即42d和56d时, 肾脏巨噬细胞吞噬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最大值均出现在42d, 分别为(59.4±8.5)%和(58.4±5.2)%。同期相比, 药物组白细胞比容值均高于对照组。其中, 高剂量组在28d时白细胞比容值为(5.8±1.7)%, 低剂量组在56d时为(5.5±0.8)%, 高剂量组在56d时为(5.9±1.7)%, 三者都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药物组和对照组的脾脏脏器系数之间没有显示出显著差异。最后一次采样(56d)后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 对照组死亡率为90%, 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都为60%, 均低于对照组, 而药物组免疫保护率为33.3%, 也都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 投喂甘草提取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鲵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抗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测定了寄生于草鱼肠道的鲩肠袋虫的18S rDNA序列。鲩肠袋虫的18S rDNA基因序列包括1638个碱基。分别用3种分析方法(邻接法、最大简约法、贝叶斯法)构建了毛口亚纲的系统发育树,得到结果如下:均支持毛口亚纲为单系发生且内分前庭目、内毛目和澳大利亚枝3个类群(100%Bay、100%MP、100%NJ);均支持内毛目(100%Bay、98%MP、93%NJ)、澳大利亚枝(100%Bay、97%MP、99%NJ)的单系性和前庭目的并系性。3种构树方法都支持鲩肠袋虫与澳大利亚枝聚类(100%Bay、100%MP、100%NJ),而后与"内毛目+前庭目(部分)"构成姊妹群(100%Bay、85%MP、72%NJ);而结肠小袋纤毛虫与"澳大利亚枝+鲩肠袋虫"以及"内毛目+前庭目(部分)"分枝并列,共同构成毛口亚纲(100%Bay、100%MP、100%NJ)。这暗示了肠袋虫类群在系统发育上的并系性和其分类阶元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core)蛋白在病毒复制和感染中的作用,采取基因置换的方法,用HCV1b型J4株的核心基因平行置换2a型J6JFH1株的核心区,构建了FL-J6JFH/J4core嵌合复制子。体外制备RNA转录体,以脂质体介导转染Huh7.5.1肝癌细胞。转染后第5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细胞内HCVRNA水平。第8天,以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为一抗,免疫荧光法(IFA)检测转染细胞内HCV蛋白表达。同时收集转染后第8天的细胞上清液,感染naveHuh7.5.1肝癌细胞,72h后IFA检测HCV蛋白表达。结果显示,FL-J6JFH/J4core转染组第5天细胞内RNA水平与野生型FL-J6JFH1接近,无显著差异(n=4,P0.05)。免疫荧光检测显示,FL-J6JFH/J4core转染细胞后第8天及其上清液感染的naveHuh7.5.1细胞的HCV阳性细胞数都低于野生型。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HCV各株间核心基因的替换会影响HCV的蛋白翻译和感染性病毒颗粒的产生与释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小儿恶性实体瘤相关肺部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小儿外科收治的恶性实体肿瘤患儿68例,根据痰培养和药敏结果将患儿分成两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治疗治疗组(n=38)与头孢米诺钠治疗组(n=30),疗程均为7-14天。比较两组患儿症状、体征、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痰培养恢复情况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t=0.239,P=0.812)、白细胞计数(t=0.656,P=0.514)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t=1.501,P=0.138)的变化对比;两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4.74%和93.33%(X~2=0.060,P=0.807),上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4,P=0.018)。两组痰培养致病菌均以铜绿假单胞菌为首,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4.38%和7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34,P=0.446)。两组用药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小儿恶性实体瘤化疗过程中出现的肺部感染的治疗中疗效明显,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