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通过研究华南沿海珠江口深圳湾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海桑和秋茄在不同海拔高度的面中的生长适应性,揭示红树植物对海水淹浸的适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一定的面高度范围内,红树植物无瓣海桑(面高度为-12~35.5 cm)、海桑(面高度为-1~24 cm)幼树的保存率和生长量随着面高度的降低(即海水淹浸程度的加强)而逐渐减低,秋茄(面高度为12~24 cm)的保存率和生长量则无明显差异.(2)随生长期的延长,各树种幼树的保存率逐渐减低.当生长期未超过1年时,幼树生长和成活极不稳定,保存率骤减;当生长期超过1年后,无瓣海桑和海桑保存率趋于相对稳定,秋茄保存率继续下降,极难长久保存和定居.(3)无瓣海桑能够忍耐海水淹浸的限度是面高度最低为10 cm,海桑是面高度最低为6.5 cm,秋茄是面高度至少在24 cm以上,在低于此海拔高度的面上各树种极难长期保存和定居.为了保证各树种正常生长发育,种植红树林要选择高于此面高度的泥区域.  相似文献   
12.
李斌  郑宇辰  徐丹丹  陶敏  李红 《生态学报》2023,43(4):1664-1675
长江上游是我国鱼类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漫作为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区域鱼类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于2019年丰水期(8月份)和枯水期间(11月份)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并结合Bayesian混合模型和SIBER分析方法,对长江上游弥陀漫水体鱼类食物网结构动态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丰水期基础碳源的δ13C、δ15N平均值分别为-23.02‰和2.58‰,范围分别为-31.01‰—-11.2‰(δ13C)和-0.51‰—6.84‰(δ15N);枯水期其δ13C、δ15N平均值分别为-21.93‰、7.22‰,范围分别为-26.31‰—-15.36‰(δ13C)和4.89‰—8.81‰(δ15N)。丰水期鱼类食物网能量主要依赖于外源性营养物质,食物链长度达到3.6级;枯水期内源性营养物质是食物网能量的主要贡献者,食物链长度为2.6级。相对于枯水期,丰水期间鱼类群落拥有更大的生...  相似文献   
13.
乐平统长期以来一直径有希望成为上二叠统的国际标准,只因华南缺乏经过详细论证的乐平统底剖层序面未能实现。通过近些年的研究,梅仕龙等建立了完整的瓜德鲁普统一乐平统界线地层的牙形化石带等,促成乐平统被正式批准为上二叠统的国际标准,并使蓬莱剖面成为底界的最佳侯选层型剖面。笔者国反复论述Clarkina postbitteri带或C.dukouensis带之底作为乐平统底界侯选层位的优点和缺点。C.duk  相似文献   
14.
乐平统的底界-蓬莱滩剖面的再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蓬莱剖面的重新取样和再研究表明,Clarkina postbitteri不能作为乐平统底界的定义,因为(1)正是在Mei et al.(1998)所确认的C.postbitteri“首次出现”的层位的下方是富含海百合茎、苔藓虫化石的灰岩,水很浅,只产少量的M.granti和M.laibinensis sp.nov.的碎片;(2)所谓“首次出现”的层位的牙形刺是迁移过来的,在蓬莱剖面和华南其它剖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汉病毒感染后细胞的应激反应及HSP70的表达与病毒复制的关系,在汉病毒A9株感染Vero-E6细胞后,用免疫组织化学及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法,对细胞HSP70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汉病毒感染细胞4hy后即可诱导Verp-E6细胞表达HSP70,表达可持续至感染后5d且HSP70在细胞内的分布也有改变。提示汉病毒可直接诱导HSP70的高表达。  相似文献   
16.
青岛棘洪滩水库浮游藻类状况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3年5月至2004年5月对棘洪水库藻类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共发现藻类49属63种。水库进水口、水库中心、出水口藻类的种类组成没有明显差异,群落季节变化明显,冬春季以硅藻、隐藻为主,其优势种分别为小环藻和尖尾蓝隐藻。金藻有短时大规模出现,主要是分歧锥囊藻。夏秋季以蓝藻、绿藻为主。藻类周年变动模式为单峰型,藻类细胞密度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出水口,为0.05×106ind./L,主要是硅藻类的小环藻和隐藻,占总数的92.8%;最高值出现在10月份进水口,为196.7×106ind/L,主要是丝状蓝藻包括伪鱼腥藻、颤藻等占总数的81.2%。藻类生物量在0.34-7.77mg/L内变动,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出水口,此时硅藻门的小环藻占69.6%;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进水口,其中丝状蓝藻占71.44%;年均值进水口为1.82mg/L,出水口为1.09mg/L。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93-3.30,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2004年1月进水口和2003年11月水库中心。年均值进水口为1.88,出水口为2.15。水质总体状况较好,处于中营养,但有向富营养转变的趋势,应注意加强对水源及水库的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17.
石镞主要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投射类复合武器的尖端,其使用方式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本文以山西吉县柿子遗址环境背景和石器原料为参照,通过微痕实验,探讨射击类带尖石制品重复使用过程中微痕的动态形成过程。作者对21件实验标本分阶段累计射击337次,微痕观察121次。分析结果显示,射击类带尖石制品的重复使用情况可以通过微痕进行佐证。形态变化过程表明,尖端变化较为显著,指示应以动态思维考量出土石镞形态及其暗示的人类行为;测量数据显示,尖端及侧刃较为锋利、长度适中的标本,射击效果更好,存在多次使用的可能;微痕分析指示,若尖端产生层叠大中型折断式、阶梯式疤痕,装柄部位产生连续小型折断式或羽翼式疤痕,部分出现磨圆与光泽时可以考虑重复使用的可能。本项研究为揭示石镞背后所蕴含的狩猎策略、生计方式等人类行为信息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王成源(Wang,2000)和金玉Gan(Jin,2000)提出了关于乐平统底界定义的不同论点。为了对此进行独立的验证,卡尔加里大学微体古生物实验室对采自华南广西来宾地区瓜达鲁普统-乐平统界线地层的牙形类化石大块样品进行了处理。结果如下:1.Jinogondolella和Clarkina在样品中没有共生;2.由Jinogondolella granti演化为Clarkina postbitteri的变化发生在层115-6i;3.C.postbitteri的首次出现层位(FAD)在蓬莱剖面位于层115-6i上部;4.这个变化标志着一个才的生物信号和一个重要的点断演化事件。Jinogondolella granti演化为Clarkina postbitteri的事件很可能是受瓜达鲁普统与乐平统之交的海平面降至最低水位所触发和控制。层115-6i下部为较浅水相颗粒灰岩,代表瓜达鲁普统末期层序高位域之顶或上覆层序低位域之底部。作为Clarkina属的第一个代表,Clarkina postbitteri是界线地层中最易识别的种之一,而Clarkina postbitterigkp带的识别较容易和稳定一致。Clarkina postbitteri和Clarkina dukouensis可以通过基于锯齿型式,居群和个体发育的分类体系来加以稳定地区分。Clarkina postbitteri和Clarkina dukouensis之间的过渡是渐变的,其间的分界点只能人为地确定,如果采用这样一个人为确定的点来定义全球界线层型(GSSP),将难以稳定一致地对其加以识别。来自层114.6-6k的被Wang(2000)鉴定为Clarkina dukouensis的标本应当是C. postbitteri,或精确地可能是C. postbitteri的一个新亚种,没有争议的Clarkina dukouensis在蓬莱剖面最早出现于层114-7e。从生物演化和层序地层的角度看,C. postbitteri的首次出现层位(FAD)是瓜达鱼普统和乐平统界线在最清楚的侯选位置。  相似文献   
19.
珠江口近岸水域浮游藻类及其与关键水质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宏观上和特殊性对珠江口4大口门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及近为主的近岸水域进行浮游藻类发生与关键水质因子关联的研究,关键因子包括溶解氧(DO)、活性磷(PO 3-4-P)、硝酸盐(NO-3-N),得出二者间确有关联.藻类生长与DO为正相关 ,与活性磷为正相关,与硝酸盐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阿克苏高盐咸水滩放线菌分离新策略及系统发育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盐咸水放线菌的分离新策略,为高盐地区放线菌资源的分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油-精氨酸培养基、海藻糖-肌酸培养基、甘油-天冬氨酸培养基、甘露醇-酸水解酪蛋白培养基、干酪素-甘露醇、甘露醇-丙氨酸培养基、壳聚糖-天冬酰胺培养基和高氏一号琼脂培养基8种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采用营养成分十倍稀释法、据土样理化性质模拟原始生态环境、免培养分子技术检测菌株的分离培养基及培养条件指导放线菌可培养以及借鉴半咸水海洋环境放线菌分离培养基等4种策略来优化设计培养基,进行阿克苏高盐咸水土样放线菌的分离,并采用细菌通用引物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和序列测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共分离到403株,分属于放线菌的8个亚目10个科,Streptomyces、Streptomonospora、Saccharomonospora、Plantactinospora、Nocardia、Amycolatopsis、Glycomyces、Micromonospora、Nocardiopsis、Isoptericola、Nonomuraea、Thermobifida、Actinopolyspora和Actinomadura等14个属.69.96%菌株属于链霉菌亚目(Streptomycineae),9.68%菌株属于链孢囊菌亚目(Streptosporangineae),9株为潜在新种.[结论]4种分离新策略显著地提高了高盐地区放线菌的可培养性,还发现了许多新物种,为放线菌的分离提供了新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