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红外相机(或称相机陷阱)技术可以提供物种组成、种群数量和行为等信息,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的监测与管理。对于可以个体识别的物种,红外相机结合标志重捕法可准确估计其种群密度。但对于不可个体识别的动物,目前尚无成熟方法来估计其种群密度。建立了一个新方法,通过模拟个体运动并匹配红外相机监测数据来估计动物的种群密度。在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5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中,以每公顷一台的密度布设红外相机,调查小型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在2011年和2012年冬季分别监测41d和40d。然后,设计模型模拟不同密度下啮齿类物种的运动过程,同时记录它们在25hm2的区域内被25台相机拍摄的次数。应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回归模型来匹配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估计啮齿类物种在样地内的密度及其置信区间。这是一种全新的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数据估计种群密度的方法,可以填补对不可个体识别物种密度估计方法的空缺。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旅游的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生态旅游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发生在那些具有独特的风景、特殊的生态学价值和具有纯粹自然性的受保护区域的旅游活动,也可以被理解为广义旅游的一部分,即可为自然和文化资源保护提供经济支持的一种旅游。根据生态旅游协会的定义(1991),生态旅游是一种前往自然区域以...  相似文献   
13.
中华秋沙鸭的一些生态资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主要分布于我国,可以说是我国特有种之一。它的数量很少,过去对它的生态了解甚少,特别是繁殖生态。1976—1978年我们对这种秋沙鸭作过一些观察。它每年3月末迁来长白山后,晚上多宿于林缘草地、灌丛或河边柳树下。其分布密度较大的,是海拔700—1,000米的针阔混交带。该带地势平坦,水系发达、水流平稳,河中盛产的喇咕、石蛾、泥鰍及其它鱼类等,均为秋沙鸭的食物。尤其在小溪和水塘两岸的老龄杨树林中最为常见,在5公里的河面上5次数量统计的结果,每次遇见率均在2—6只之间,平均3.6只。  相似文献   
14.
2007 ~ 2009 年,按月对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环保护区的2 条要道所造成兽类交通死亡状况以及车流量 和车速等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保护区道路交通致死的兽类种类达14种,占保护区种类的27% ,以棕背鼠平、花鼠和大林姬鼠等为优势种类;(2)道路交通所造成的动物个体死亡为2. 57 ± 0.53 头/10km,其中夜行性种类的致死率很高,达69.8% ;(3) 动物死亡主要发生在车流量为1 ~ 40 辆/ h 的区间,占69.4% ,尤以30 ~ 40 辆/ h 区间的致死率最高;(4)动物致死率与每月的车流量显著相关,主要集中在5 ~ 10 月,以9 月的致死率最高。通过对兽类活动时间和生态习性分析,兽类交通致死主要发生在凌晨、傍晚或夜间时段。这可能与夜间车辆照明对动物产生视觉障碍有较大关系,加上车速快和车流量大,极易造成晨昏或夜间活动的动物的大量死亡。因此,建议在保护区路段上合理控制夜间车辆行驶时间,并对车流量和车速予以限制,从而有效减少动物道路交通致死。  相似文献   
15.
长白山区道路建设对两栖类繁殖生境带来减少和退化的影响,为缓解和恢复路域受损两栖类繁殖生境,于2021年3月末至5月初,在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区公路两侧100 m内,选择40个面积>10 m2,深度>15 cm的池塘,放置10个网框和20个树枝框作为辅助材料开展极北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和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繁殖生境恢复实验。结果显示:(1)网框和树枝框显著提升了极北鲵对繁殖池的利用率,但对中国林蛙的影响不显著;(2)极北鲵对树枝框利用率(85.00%)显著高于网框(50.00%)(P=0.03);(3)实验组的产卵数量(极北鲵197.00粒±11.29粒,中国林蛙149.00粒±13.74粒)均高于对照组(极北鲵128.00粒±11.32粒,中国林蛙88.00粒±14.12粒),但差异不显著。建议今后在长白山区路域结合两栖类动物通道设置、取弃土场恢复工程营造两栖类繁殖生境时,首选树枝框、其次选网框作为两栖类繁殖产卵的媒介。  相似文献   
16.
1985~2009年,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采用野外样线调查和社会访问调查的方法,对猫科动物种群数量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记载的东北虎(Pantheratigris)、远东豹(P.pardus)、猞猁(Felis lynx)和豹猫(F.bengalensis)4种猫科动物中,野外调...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花尾榛鸡繁殖成功率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6~1995年,对长白山花尾榛鸡的繁殖率进行了研究。无线电遥测的结果表明,花尾榛鸡的孵化率为655%(n=5),繁殖成功率为209%(n=4),幼鸟成活率375%(n=3)。花尾榛鸡家族群的幼鸟数随日龄增加而减少,幼鸟日龄为0~25日时死亡率较高,25日龄后的死亡率显著减少。10年花尾榛鸡的繁殖成功率指数的变化与6月的降水量及>1mm的降水天数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P<0025),说明育雏初期降水对幼鸟成活率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公路建设大规模向生态敏感区延伸,野生动物保护问题凸显.但目前国内公路对野生动物影响的系统研究较少.2008年11月-2012年2月,采用样线法、红外相机监测法等对毗邻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环长白山旅游公路进行了动物致死、公路对动物的影响域、动物穿越公路、动物通道利用率等研究.结果表明:路域500 m范围内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种类占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42.86%、24.78%、66.67%和66.67%,国家级保护物种达11种(Ⅰ级2种,Ⅱ级9种);一共有59种3475个动物被致死,平均达到61.6个·100 km-1,两栖类最多,达到2996个;环长白山旅游公路对鸟类和哺乳类物种丰富度无影响,但鸟兽活动痕迹有向路域200 m范围集中趋势;10次冬季调查发现,13种动物穿越公路共502次,穿越次数最多的是黄鼬,达到169次,动物偏好于自然保护区段穿越公路(原始红松阔叶林段落);有6种中大型动物利用桥涵穿越公路,桥梁和涵洞利用率分别达到88%和44.2%,植被类型、人为干扰、通道尺寸都对通道利用率有影响.提出了具体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次生林繁殖鸟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了长白山次生林繁殖鸟的群落结构及其与森林植被的关系。在3块林龄相同而样地面积不等的次生林中,繁殖鸟种类有随样地面积增加的趋势,繁殖鸟数量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更为明显。相似性指数测定表明,3样地鸟类群落组成基本相似,多样性指数也无显著差异。鸟类物种多样性与植被剖面层次多样性相关。边缘种随林缘长度的增加,种-数系数不断增加。由林缘至林内50m宽的地带为鸟类高密度带。由边缘至林内300m后,鸟类密度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