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台江八郎下、中寒武统界线之下的灰绿色粉砂质泥岩中存在一个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 ,即台江生物群。现已发现的台江生物群含 8个门类 4 0多个属的生物化石。其中三叶虫特多 ,其次为刺胞动物、“蠕虫动物”、海绵动物等。非三叶虫节肢动物、软躯体化石很少。这一生物群形成于浅海内陆棚环境。  相似文献   
12.
贵州台江凯里动物群中的水母状化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动物群中的水母状化石Rotadiscusguizhouensissp.nov.,是云南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中修正涵义后的Ratodiscus属的一个新种。与模式种B.gandis相比,新种个体较小,辐管数减少,内环网格状构造更为明显。新种与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和中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中的Eldonia相似,两者之间均具有相近的消化腔、触手和外形,但Eldonia辐管系统更加复杂。根据“U”形消化腔和环绕口端的触手,新种应归入触手动物类。  相似文献   
13.
贵州寒武纪海绵动物化石组合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贵州寒武纪海绵化石丰富。分布广泛,主要产于早寒武世梅树村期的戈仲伍组或牛蹄塘组底部、筇竹寺期的牛蹄塘组和早、中寒武世凯里组。梅树村期的海绵属种单调,主要为六射海绵类麦粒海绵(Triticispongia sp.)及一些海绵骨针,代表寒武纪海绵首次爆发或辐射的前奏和先驱。牛蹄塘组海绵多达13个属,是寒武纪海绵辐射的重要窗口,以普通海绵略占优势,Leptomitus为优势属。凯里组的海绵共计7属,以普通海绵为主。贵州寒武纪海绵动物群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组成的差异性,其演变过程受到环境的制约。贵州早期海绵动物的发现和研究不仅改变了寒武纪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而且还为探讨海绵动物本身的起源、辐射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4.
贵州下寒武统牛蹄塘生物群中海绵新材料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描述了贵州下寒武统牛蹄塘生物群中海绵化石1新属(Zunyispongiagen.nov.),2新种(Zunyispongiatriangulariagen.etsp.nov.,Choiafanensis.sp.nov.),通过对其形态功能的分析和讨论证实了寒武纪早期海绵动物的骨骼是由细小骨针向粗大骨针演变,骨架结构从不稳定型向稳定型发展。  相似文献   
15.
描述了凯里生物群中的蠕形动物Ottoia ,Maotianshania ,Palaeoscolex ,Circocosmia?及Selkirkia。这些软躯体的蠕虫化石在凯里生物群中都是首次发现。其中Ottoia也发现于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 ,Maotianshania ,Circocosmia ?则见于澄江生物群 ,而Palaeoscolex则从澄江生物群至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中都有保存 ,这是凯里生物群处于承前启后位置的又一证据。蠕动动物的发现 ,增加了凯里生物群软躯体化石内容 ,反映了凯里生物群是典型的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  相似文献   
16.
在详细的地层剖面和化石标本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 ,初步分析了贵州中寒武世凯里化石库的埋藏环境、化石保存状态和保存方式、以及矿物成分。认为凯里化石库形成于较深水的陆棚环境 ,海底位于风暴浪基面之下。由于有频率较高的间歇性沉积事件的侵入 ,沉积速率高 ,海底附近的生物群落的发展经常被沉积事件所中断 ,因此 ,化石库内很少有群落较长时间演替而形成的多类别生物尸体堆积的硬底层。正常堆积的化石层通常由一些发育时间较短的群落演替序列构成。一些能量较强的沉积事件对一些逃跑能力差的生物或原位快速掩埋 (如始海百合类、水母状动物等 ) ,或被卷入沉积物流体内后被快速埋藏 (如浮游型的三叶虫、水母状动物等 ) ,为凯里化石库中特异化石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沉积事件普遍较弱是凯里化石库内特异化石种类单调的最重要原因。底内生物的缺乏、极细颗粒的粘土沉积物对封闭在泥内的生物的完整保存起到了保护作用。早期成岩矿物 (黄铁矿 )对阻止软体腐烂和复制软体组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昆明海口马房村同一个采坑的化石连续采集和统计,对澄江化石库中两种埋藏相(以事件层泥岩和背景层泥岩所代表)内化石保存和组合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事件层内化石量并不随单一事件层厚度变化而变化。物种在剖面上不同层位的事件层内分布不均匀,表现为单层富集现象;而背景层内的化石含量与背景层的沉积厚度有关,背景层的沉积厚度越厚,化石数量就越多。(2)事件层与背景层内化石组合和结构存在很大差异。事件层内化石组合与背景层内化石组合相比具有更多的物种组成和更复杂的古群落结构;而背景层内化石组合面貌单调,在剖面上保持稳定。(3)事件层内化石生物体腐烂发生在埋藏之后,绝大多数化石生物是被活埋后保存下来的;而背景层内化石主要表现为外壳和弱矿化有机质生物表皮在海床表面长时间停滞而堆积形成,明显受到时间均衡作用(time-average)的影响。(4)事件层内化石在埋藏前无搬运作用,或发生近原栖息地的快速搬运,埋藏后无生物扰动。背景层内大量壳体相连的双瓣壳节肢动物化石和完整海绵体化石的存在则表明,背景层代表一个低氧、低能并具有有限生物扰动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8.
小壳化石保存,壳壁成分和显微构造初探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通过大量薄片,初步总结了寒武纪小壳化石的保存类型及其形成过程。论证了以磷质为特征保存的小壳化石原始成分绝大部分经过了次生磷酸盐化改造,相当一部分为钙质,并提出不同壳壁原始成分的鉴定标准,认为磷质小壳化石多层壳壁结构多为成岩次生构造叠加,原生壳壁显微结构罕见。报道了软舌螺化石具有交叉纤晶显微壳壁构造。  相似文献   
19.
首次详细描述了河南省石门沟、阳坡和山西省水峪等3条剖面寒武系底部辛集组中的遗迹化石。遗迹化石主要产出于辛集组的近底部层位,以水平管状遗迹化石为主,共计8遗迹属,12遗迹种(含3个未定种),包括Arenicolites sp.,Didymaulichnus lyelli,Gordia marina,Helminthopsis abeli,Helminthopsis sp.,Palaeophycus striatus,Palaeophycus tubularis,Phycodes sp.,Planolites beverleyensis,Planolites montanus,Treptichnus pedum与Treptichnus pollardi,此外还有2枚属种未定的遗迹化石。这一遗迹化石组合属非典型的Cruziana遗迹相,形成于盐度正常的潮下带砂质软底环境。通过对寒武纪早期管状遗迹化石Palaeophycus与Planolites直径大小的统计与分析,推测辛集组下部地层的时代不早于沧浪铺期。  相似文献   
20.
新疆乌什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软舌螺化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首次描述了采自新疆乌什县乌什磷矿肖尔布拉克组中部Kepingaspis-Tianshanocephalus带中的2个软舌螺新种Conotheca xinjiangensis sp.nov.,Nitorcornus wushiensis sp.nov.和下部Ushbaspis带中的1个软舌螺未定种Adyshevitheca?sp.。这些软舌螺化石材料为研究新疆乌什地区下寒武统中部地层与邻区相当层位的对比提供了新的证据,认为肖尔布拉克组中部2个三叶虫化石带和其中的软舌螺化石相当于我国扬子地台下寒武统沧浪铺阶中部,即乌龙箐亚阶和红井哨亚阶之间,可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下寒武统波特姆阶(Botomian)中的三叶虫带Ushbaspis和软舌螺带Erraticornus-Nitorcornus带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