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东北二代粘虫大发生机制:1978年个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迁入我国东北地区的粘虫繁殖一代后,新羽化的成虫将外迁他地,但某些年份因某种特殊的天气过程而滞留当地,形成当地的2代种群并造成严重危害,如1978年。阐明种群滞留的关键因子和大发生种群的形成机制,是实现东北2代粘虫准确预测和及时防治的前提。【方法】根据东北三省的虫情资料,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输出的大气背景场,对1978年东北地区粘虫蛾盛期的种群动态和迁飞过程进行逐日分析。【结果】(1)因副热带高压稳定偏北导致发蛾峰期东北地区盛行西南风,东北2代粘虫蛾无法向南回迁至关内华北地区,而是向北迁飞;(2)当年黑龙江2代粘虫大发生,其虫源是由当地1代羽化后在当地的存留或迁出成虫蛾又折返黑龙江以及辽宁与吉林两省2代成虫的迁入造成;(3)蛾峰期黑龙江上空气旋的频繁活动、强对流天气的持续出现以及丰富的降水是造成当地虫源滞留和迁入虫源降落与滞留的原因。【结论】东北1代粘虫蛾迁出期的西南大风和大范围强降水使大量迁出种群和过境种群集中滞留在三江平原而形成大发生种群,造成东北2代粘虫1978年在黑龙江的暴发。  相似文献   
12.
东北迁飞场对粘虫的Pied piper效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我国2代粘虫的回迁过程和3代粘虫的种群构成还少有研究,东北与华北3代粘虫的虫源问题也不清楚。为此,需厘清2代粘虫发生区的风场动态和迁出种群的去向,明确东北粘虫夏季迁出种群与华北3代粘虫的虫源关系。【方法】根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高空气象记录,统计东北和华北地区夏季各方位风向的频次和平均出现频率,利用HYSPLIT平台模拟东北粘虫夏季迁出种群的迁飞轨迹和落点分布。【结果】东北和华北地区7、8月的风向均以西南、南风为主且因气旋频繁过境而风向多变,不利于东北粘虫夏季种群回迁进入华北农作区;而对其迁出种群的轨迹模拟结果也表明,东北粘虫夏季种群能够进入华北的可能性极低:它们或迁入更北的无法生存的山区,或未能成功跨海而死亡,抑或迁入朝鲜半岛成为当地的虫源(同样无法越冬),还有一部分滞留东北地区继续为害一代后因气候原因死亡,而只有在极少数风向风速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进入河北。【结论】东北地区的夏季风场不利于东北粘虫的回迁,华北3代粘虫的种群构成与东北夏季种群几无关系,东北迁飞场表现出显著的Pied piper效应。  相似文献   
13.
张云慧  张智  李超  姜玉英  曾娟  程登发 《昆虫学报》2013,56(12):1418-1429
粘虫Mythimna separata是我国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 为了明确其季节性迁飞行为参数, 本研究采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vertical-looking radar, VLR)及相关辅助设备的长期自动观测, 结合基于GIS的大区环流和轨迹模拟, 调查分析了2005年东北地区粘虫季节性迁飞行为。结果表明: 粘虫在不同季节和夜间不同时间空中飞行高度具有明显差异, 空中飞行行为受气象条件尤其是空中风场影响较大; 春季和秋季主要借助气流运载进行大规模长距离迁飞, 夜间持续飞行时间可达9 h, 多数个体能完成整夜飞行, 春季迁飞高度主要在300~600 m, 秋季飞行高度相对较低主要在300 m以下和400~500 m。夏季雷达回波有明显的成层现象, 最高可达1 000 m, 主要集中在500 m和700 m两个高度层。轨迹分析显示: 5月29日由山东潍坊、 临沂等虫源地起飞的黏虫, 顺西南气流越海迁飞, 6月1日在气旋天气影响下, 在吉林省白城等地降落; 7月中旬主要为当地黏虫受对流天气影响进行短距离迁飞扩散; 9月11日虫源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 顺西北气流向吉林省东南方向迁飞。研究结果为东北地区粘虫的有效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tomidine,DEX)对SAP(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胃肠功能障碍的影响,本研究选取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五组,每组10只:即假手术组(S组),SAP组(C组)及小剂量药物DEX(D1)治疗组模型、中剂量药物DEX(D2)、大剂量药物DEX(D3)治疗组。每个实验组各取5只在造模并推药后12 h、24 h两个时间处死,并检测血清中D-乳酸、内毒素(ET)变化,并在显微镜下观察HE染色后的大鼠胰腺和回肠组织,对比其组织形态变化。实验中发现,在12 h和24 h时间段,各实验组的D-乳酸和ET水平均显著升高,与S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3个治疗组与C组比较,血清D-乳酸和ET有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组织学评分和回肠组织学评分显示,在12 h和24 h时间段,S组评分低,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C组、D1、D2、D3组评分与S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D1、D2、D3组与C组比较,评分有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说明,右美托咪定可减轻SAP大鼠胃肠粘膜的损伤,同时小、中、大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胃肠粘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但保护作用与剂量变化并无显著关联,提示右美托咪对胃肠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盲蝽是棉花、果树等作物上的一类重要害虫。盲蝽的卵产在植物组织中,若虫活动性和隐蔽性强,成虫善于飞行扩散。针对盲蝽各个虫态的习性,发展了田间种群发生与危害调查技术,为其种群监测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6.
我国粘虫发生概况:60年回顾   总被引:24,自引:11,他引:13  
本文总结了我国1950—2013年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发生、防治和损失概况,揭示了60余年中我国粘虫种群数量动态的演化规律。(1)南方地区越冬代种群发生年代间有波动,江淮1代发生区为害减轻,东北、华北、黄淮、西北和西南等2、3代发生区发生加重。(2)2代粘虫为发生最为广泛的1代,1995年以来粘虫主要危害作物已由小麦变为玉米。(3)寄主作物种植面积对种群数量总体变动起重要作用,气候条件影响年度间和区域间的种群波动和变化,农田生境影响小区域的发生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VQ模序蛋白是植物中所特有的一类具有高度保守序列的蛋白质,广泛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与逆境反应,本研究拟克隆拟南芥的AtVQ29基因并进一步构建由组成型启动子CaMV 35S驱动的植物表达载体pSN1301-AtVQ29。方法:采用CTAB法提取拟南芥基因组DNA,根据已报道的AtVQ29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通过PCR技术扩增获得拟南芥AtVQ29基因,经T载体克隆后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序列进行初步分析,同时基于基因重组技术构建植物表达载体。结果:序列分析表明已成功克隆AtVQ29基因,该基因编码区全长为372bp,共编码123个氨基酸残基,具有保守的VQ模序。并进一步构建了由组成型启动子CaMV 35S驱动的AtVQ29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SN1301-AtVQ29。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AtVQ29基因植物表达载体能够在转基因植株中过量表达AtVQ29基因,为后期开展基因功能研究与植物基因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白眉野草螟的生物学特性和监测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白眉野草螟Agriphila aeneociliella是近年来在山东莱州市、山西泽州县等地新发现的小麦害虫,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和研究,以期为有效监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调查、网室观察、配对饲养和灯光诱测等方法,系统研究了白眉野草螟年生活史与田间生活习性。【结果】在我国黄淮海麦区,白眉野草螟1年发生l代,11月至翌年2月以低龄幼虫越冬,3月至4月为害麦苗,5月至8月以老熟幼虫结土茧滞育越夏,9月至10月化蛹羽化、交配产卵,并孵化出幼虫越冬。成虫具有趋光性,产卵在土壤颗粒缝隙中或土表;幼虫喜趋嫩为害,田间呈点片分布;越冬幼虫抗寒性强;滞育茧不耐水淹。【结论】秋季成虫羽化期、早春低龄幼虫为害始期、夏季滞育期是白眉野草螟监测防控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油田野外作业人员职业紧张与生理健康及心理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1862例油田野外作业人员,对所有油田野外作业人员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有效回收1546份调查问卷,回收率83.03%。采用职业紧张量表修订表统计油田野外作业人员职业紧张发生状况,其中重度紧张者571例、中度紧张者590例、正常者385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90(SCL-90)对不同程度职业紧张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采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调查表问卷统计不同程度职业紧张人员的慢性疾病患病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油田野外作业人员心理障碍影响因素。结果:重度紧张者、中度紧张者SCL-90各项评分均高于正常者,且重度紧张者SCL-90各项评分高于中度紧张者(P0.05)。油田野外作业人员心理障碍与其年龄、工龄无关(P0.05),男性、有倒班、吸烟、饮酒情况的油田野外作业人员心理障碍发生率高于女性、无倒班、吸烟、饮酒情况的油田野外作业人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有倒班、吸烟、饮酒情况是影响油田野外作业人员发生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重度紧张者、中度紧张者的慢性疾病患病率均高于正常者(P0.05)。结论:男性、有倒班、吸烟、饮酒情况的油田野外作业人员心理障碍发生率较高,且油田野外作业人员职业紧张程度越高,越容易增加心理障碍以及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曾娟  姜玉英  刘杰 《生态学报》2018,38(5):1832-1840
2010—2016年我国草地螟一直维持总体轻发态势。为从长时间序列上分析连续轻发年份的历史地位,以1979年以来第2、3个暴发周期及其之间的间歇期为对照,分析了2010—2016年草地螟连续轻发的特点,即全国种群规模维持在历史低位,西北地区发生面积和比率加大,发生区域向西部缩减,提示我国草地螟种群发生已进入间歇期。分析了1979—2016年时间序列上华北、东北、西北3个地区的发生情况对全国的影响,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东北地区的发生面积自然对数值与全国发生面积自然对数值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即华北、东北地区与全国发生趋势的年际波动完全一致;(2)西北地区发生面积自然对数值与全国的线性相关性达显著水平,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西北地区与全国的波动趋势有明显差别;(3)自第3个暴发周期的2005年以后,西北地区的波动曲线逐渐与全国趋同,推测这一变化与新疆种群的建立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